第68章 东海波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十二年春,长安城桃李芬芳。

李承乾站在东宫新落成的藏书楼前,看着工匠们将一箱箱书册搬入楼中。这些书籍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他亲自搜集的农书、医典、工艺图谱,甚至包括从胡商那里购来的异域典籍。

"殿下,这是刚从扬州运来的《海国图志》。"马周捧着一卷精致的绢帛走来,"据说是根据岭南水师的见闻绘制,记载了南海诸国的风土人情。"

李承乾展开图志,目光落在标注"流求"的岛屿上。这个后世称为台湾的宝岛,如今还游离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他手指轻轻敲击图面:"传令岭南道,加强对流求的探查。"

马周略显诧异:"殿下对此岛感兴趣?据臣所知,岛上只有些未开化的蛮族..."

"马卿有所不知。"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此岛扼东海要冲,物产丰饶。若能纳入版图,可为我大唐东出太平洋的门户。"

马周虽不懂何为"太平洋",但见太子神色郑重,立即应下。正要退下,忽见杜荷匆匆跑来:"殿下!登州急报!新罗、百济联军侵犯我熊津都督府!"

李承乾手中图志"啪"地合上。熊津都督府位于朝鲜半岛西南端,是大唐在半岛的唯一据点。新罗、百济向来互相攻伐,怎会突然联手攻唐?

"备马,孤要立刻面见父皇!"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与几位重臣商议军情。见太子进来,皇帝直接道:"高句丽插手了。据密报,高句丽宝藏王派密使游说新罗、百济,声称大唐有意吞并整个半岛。"

李承乾心头一震。高句丽!这个东北强国自隋朝起就是中原心腹大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不得,反而耗空国力,间接导致隋朝灭亡。如今他们竟敢主动挑衅?

"父皇,熊津都督府情况如何?"

"都督王义方死守孤城,但粮草仅够半月。"李世民沉声道,"朕已命营州都督张俭率军驰援,但恐怕..."

李承乾知道父亲在担心什么。高句丽占据辽东,地势险要,城防坚固。若大军东征,恐怕会重蹈隋朝覆辙。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解熊津之围。至于高句丽..."他略一思索,"不妨效法西汉旧事,派水师从海路袭扰其后方。"

"水师?"李世民眉头一挑,"我大唐水军多在江淮,如何..."

"登州有水师。"李承乾提醒道,"去岁儿臣巡视海防时,见其虽规模不大,但战船精良。若再征调岭南水师北上,足可组成一支劲旅。"

李世民沉思良久,缓缓点头:"此议甚善。不过水军远征,风险极大,需一得力将领统领。"

"儿臣举荐一人——青州刺史刘仁轨。"李承乾胸有成竹,"此人虽出身寒微,但精通水战,曾在洞庭湖大破水贼。"

"准了。"李世民拍案,"即刻传旨刘仁轨,命其速赴登州整军。另外..."皇帝眼中精光一闪,"传旨新罗、百济,限十日内撤兵,否则后果自负!"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召见心腹:"查清新罗、百济此次出兵的真实原因。高句丽虽强,但还不至于让两国俯首听命。"

三日后,调查有了惊人发现:新罗真德女王与百济义慈王确实收到了高句丽的密信,但促使他们联手的真正原因,是大唐在熊津的屯田政策触及了当地豪强的利益!

"果然如此。"李承乾看着密报,冷笑连连,"这些豪强宁愿勾结外敌,也不愿交出强占的田地。"

"殿下,还有更蹊跷的。"马周压低声音,"我们在新罗的探子回报,高句丽军中有一汉人军师,精通兵法,人称'金先生'..."

李承乾手中茶盏一顿。金先生?他猛然想起两年前裴明远的话——李建成没死,化名"金胜贤"在高句丽为军师!难道...

"备马,孤要去趟刑部大牢!"

阴暗潮湿的牢房中,曾经的河东裴氏嫡孙裴明远已瘦得不成人形。自谋反案发后,他被判终身监禁,关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已近两年。

"太子殿下?"裴明远眯着浑浊的双眼,似乎不敢相信,"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金胜贤。"李承乾直截了当,"你当年说他在高句丽,可有证据?"

裴明远突然笑了,露出残缺的牙齿:"殿下终于想通了?不错,李建成确实没死。当年玄武门之变,他中箭落水后被商船救起,辗转逃到高句丽..."他凑近栅栏,"如今他可是宝藏王最信任的军师,专门对付大唐。"

李承乾强自镇定:"你有何证据?"

"证据?"裴明远怪笑一声,"殿下不妨去问问高句丽俘虏,他们军中是不是有个箭术超群的'金将军',左肩有一道箭疤..."

离开大牢,李承乾心绪难平。若李建成真在高句丽,那这次半岛危机就更加复杂了。一个熟悉大唐内情的废太子,加上对中原充满敌意的高句丽,简直就是最危险的组合。

"殿下,现在怎么办?"马周忧心忡忡,"若真如裴明远所说..."

"先解决熊津之围。"李承乾沉声道,"至于李建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十日后,坏消息接连传来:新罗、百济拒绝撤兵,熊津城危在旦夕;而高句丽更在边境增兵,摆出进攻姿态。朝堂上,主战主和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陛下!"老臣萧瑀力谏,"高句丽据险而守,劳师远征恐重蹈隋炀帝覆辙!不如暂且忍让..."

"萧公此言差矣!"李靖厉声反驳,"高句丽狼子野心,若不惩戒,后患无穷!"

李世民被吵得头疼,转向一直沉默的李承乾:"太子有何高见?"

李承乾出列行礼:"儿臣以为,可双管齐下。陆路以守为主,命营州、幽州加强戒备;水路则主动出击,命刘仁轨率水师直捣高句丽腹地。"

"水师能有多大作为?"萧瑀不以为然。

"萧公有所不知。"李承乾胸有成竹,"高句丽虽陆防坚固,但海防空虚。我水师可沿辽东半岛南下,袭取其粮仓、港口,断其后勤。"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着手准备东征事宜。他亲自挑选了三百名精通高句丽语的士卒,命他们随水师行动,负责侦察和劝降。同时,他还秘密派遣死士潜入高句丽,查证"金先生"的真实身份。

贞观十一年四月,大唐水师从登州启航。这支由五十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载着五千精兵,在青州刺史刘仁轨的率领下,悄然驶向辽东半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