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医泽苍生(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太医院前的青石板上排起了长队。天刚蒙蒙亮,从京畿各县赶来的百姓就已在此等候。队伍最前方,几位身着素袍的医官正在为一位老妇诊脉,旁边的小学徒飞快地在竹片上记录着症状。

"大娘,这是七日份的'清肺散'。"医官包好药末,又递过一块木牌,"三日后凭此牌来复诊,不必再排队。"

老妇千恩万谢地离去,队伍中响起一片赞叹。这是太医署新设的"惠民医局",专为平民百姓提供免费诊疗。更难得的是,这里看病不问身份,连最卑贱的奴婢也能得到救治。

皇城内的李承乾正在翻阅医局送来的《诊籍》。这些按日记录的病例,详细记载着各种症状与用药效果。他特别注意到"咳喘"一症下,不同医师开出的方子各有千秋。

"传孙思邈。"皇帝放下竹简,"朕有事请教。"

须发皆白的老神医很快到来。听完皇帝的问题,他捋须笑道:"陛下明鉴,这正是老朽推行'医案集议'的初衷——让诸位医师各抒己见,再择优推广。"

"善!"李承乾眼前一亮,"何不将此法制度化?每月朔望,召集太医署精英会诊疑难杂症。"

"老朽还有一请。"孙思邈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老朽整理的《千金方》,想请陛下准予刊印,惠及四方。"

李承乾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百种常见病的治法,用药多取寻常草木,甚至还有"以形补形"的食疗方。

"妙哉!"皇帝拍案叫绝,"朕命将作监以活字精印千部,分发各州县。另在太医署设'方剂库',广收民间验方。"

诏令一出,各地献方者络绎不绝。有深山隐士献出祖传金疮药,有江湖郎中呈上秘制接骨膏,甚至还有胡商贡献了大食的眼科疗法。晋阳公主主动请缨,带领太医署众医日夜整理,按病症分类编纂。

小公主别出心裁,将药方按"急缓养"三类标注:急症方求速效,缓症方重调理,养身方宜平日服用。更妙的是每方末尾注明"宜忌",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这日李承乾巡视太医署,发现后院新建了几间砖房。推门进去,只见里面摆满笼屉,蒸汽氤氲中,几位药师正在炮制药材。

"陛下,这是'蒸药房'。"孙思邈介绍,"药材经蒸晒后,药性更纯,也更易保存。"

隔壁的"炼丹室"更令人称奇。不同于方士的铅汞之术,这里用特制琉璃器皿提纯药物精华。一位年轻药师正将蓬莱紫草浸泡后蒸馏,得到几滴晶莹的紫色液体。

"此物一钱可抵原草一斤!"老神医兴奋地说,"只是制法繁琐..."

"无妨。"李承乾当即决定,"设'药工坊'专司此事,朕要最好的伤药配给边军。"

随着《千金方》的传播,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许多州县缺医少药。李承乾召集众臣商议,最终决定在各道治所设立"医官学",选拔聪慧子弟学习基础医术,两年学成后派往各县。

"陛下,培养一个医师至少五年..."太医令犹豫道。

"先解燃眉之急。"李承乾早有打算,"学成者称'医助',专治常见小病,大病仍送州府。每年考核,优异者可深造。"

与此同时,药圃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禁苑东南角划出百亩地,按气候分设"温凉干湿"四个区域,试种各地药材。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琉璃药宫"——用透明琉璃瓦搭建的暖房,可培育南方珍稀药草。

初夏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痢疾在京畿蔓延。太医署全体出动,在长安各坊设立临时医点。晋阳公主发现,许多贫民区患者不愿就医,细问才知是怕传染家人。

"皇兄,儿臣想设'隔离病舍'。"小公主连夜入宫禀报,"孙爷爷说有些病会'过人'..."

李承乾立即准奏,更下令将城外的废弃军营改为临时医所。为消除百姓顾虑,他命人在病舍周围遍植薄荷、艾草等驱疫植物,又派高僧道士每日诵经祈福。

疫情刚稳,江南又报疟疾。太医署紧急调配新研制的"青蒿丸",效果却参差不齐。孙思邈调查后发现,是各地青蒿品质差异所致。

"陛下,当设'药检司'。"老神医建议,"统一药材采制标准。"

"准。"李承乾补充道,"再设'药引制',注明每批药材产地、采时,以便追查。"

这项制度催生了日后的"道地药材"体系——巴蜀的黄连、江南的薄荷、陇西的当归...各依水土之宜,择优而种。更妙的是,太医署将这些经验编成《采药图经》,图文并茂地指导药农。

八月里,太医署迎来一位特殊客人——波斯医师穆萨。此人精通眼科,尤其擅长用水晶片矫正视力。李承乾特许他在惠民医局开设专科,很快求诊者盈门。

"陛下,穆萨大夫的'镜片术'神乎其技!"晋阳公主兴奋地比划着,"能让模糊多年的老者重见光明!"

"既如此,当广传其术。"李承乾当即决定选拔十名太医署学子随穆萨学习,同时命将作监研制更精密的水晶磨具。

秋高气爽时,李承乾在禁苑举办"百医会"。来自各地的名医齐聚一堂,交流医术。最引人注目的是"解剖图"展示——孙思邈根据多年研究,绘制出精细的人体内脏图谱,颠覆了许多传统认知。

"诸君请看,"老神医指着图表,"肺非六叶,实为五瓣;心不在正中,而偏左胸..."

台下众医哗然,有人质疑,有人惊叹。李承乾却看得入神,突然问道:"孙卿,这血管走向,可否用于解释针砭之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