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医泽苍生(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陛下圣明!"孙思邈激动地说,"正是如此!老朽已据此改良了针灸穴位图。"
会议持续三日,成果丰硕。最实用的要数"急救十术"——针对昏厥、溺水、骨折等急症的现场处理方法,简单易学,连孩童都能掌握。李承乾命画工将其绘成挂图,张贴于各州县衙前。
随着医学发展,一个新的难题浮现——如何处置庸医误人?刑部提议严惩,太医署则主张以教代罚。李承乾斟酌再三,决定设立"医考制":从医者需通过基础考核,取得"医凭"方可执业;已有行医经验者,需补考理论。
"陛下,民间多有祖传秘术..."太医令小心提醒。
"特许'家传医'备案行医,但须公开常用方剂。"李承乾平衡各方,"另设'医讼司',专理医疗纠纷,既护患者,也保良医。"
寒冬腊月,边关送来急报——北境大雪,将士多生冻疮。太医署连夜赶制"温经膏",由驿骑快马加鞭送去。李承乾特意下诏,命边军每帐必备"急救囊",内装止血散、金疮药等常备药物。
除夕前,惠民医局统计全年诊疗人数——竟超过十万之众!更难得的是,因有了正规就医渠道,长安城的巫婆神汉几乎绝迹。
"陛下,老朽近日整理西域医书,发现大食有种'人痘术'..."孙思邈在年宴上提起一个惊人发现,"取痘痂研粉吹入鼻中,可防天花!"
李承乾立即意识到其价值:"此术可曾验证?"
"岭南有胡商试用,十人种痘,九人不染。"老神医谨慎地说,"只是风险不小..."
"先在死囚中试验。"李承乾决定,"若有效,再选健卒试用。事关人命,务必谨慎。"
开春后,太医署迎来重大改革——按病症分设"十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口齿科、针灸科、伤科、瘟疫科及养生科。每科设博士一员,生徒专精一业。
晋阳公主被委以重任,总领《太医署方剂集成》的编纂。小公主创造性地采用"三色标注法":黑方为经典古方,蓝方为验证有效的民间方,朱方为太医署独创秘方。
"皇兄,儿臣发现许多穷苦人家看不起病,是因为药方里用了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一日晚膳时,小公主忧心忡忡地说。
"兕子有何良策?"
"孙爷爷说,很多名贵药材其实可以用寻常草木替代。"晋阳公主献上一卷竹简,"这是整理的《代用药表》,比如沙参可代人参,牛膝可代鹿茸..."
李承乾当即诏令,惠民医局用药一律从简,必要时采用替代方案。同时命司农司扩大普通药材种植,平抑药价。
五月端午,按照习俗该喝雄黄酒驱邪。太医署却贴出告示,指出雄黄有毒,建议改用艾草、菖蒲等安全药材。开始还有人质疑,直到孙思邈亲自演示雄黄加热后产生剧毒的过程,百姓才恍然大悟。
"移风易俗难啊。"老神医感叹。
"但必须做。"李承乾坚定地说,"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导人向善。"
盛夏时节,一场怪病在江南渔村蔓延。患者全身浮肿,太医署派去的医师束手无策。正当危急时,一位当地老渔妇献出秘方——用海藻与某种贝壳煅灰合服,竟有奇效。
"陛下,此方当收载入典!"孙思邈激动地呈上样本。
李承乾却想到更深:"渔村多此类怪病,是否与饮食有关?"他立即派太医署与司农寺联合调查,最终发现是因长期食用某种有毒藻类所致。御厨据此编撰《食忌录》,列出常见食物的相克与禁忌。
随着医政完善,李承乾将目光投向了监狱。诏令各州县牢狱必须定期熏药,囚犯每日放风;重病者准保外就医;孕妇移居"待产室"。这些仁政连酷吏来俊臣都不得不承认,确实减少了囚犯病死率。
秋分这天,太医署前举行了隆重的"医典颁赐礼"。三百部精装《太医署方剂集成》被赐予各道医官学,作为标准教材。更隆重的是"十大医家"的授衔仪式——来自民间的十位杰出医者被授予"国医"称号,享五品俸禄。
"陛下,老朽近日研读《黄帝内经》,深感预防重于治疗。"孙思邈在御前会议上提出,"当推行'四季养生法',教百姓顺时调养。"
"正合朕意。"李承乾当即决定编撰《百姓养生册》,免费发放。同时命各州县设立"养生堂",教授导引、按摩等保健之法。
寒冬来临前,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启动了——在各州县修建"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病患者。这些病坊多由废弃官舍改建,配有简易病床和药灶。最难得的是,李承乾特许僧人、道士入坊照料,既解决人力,又给予修行者积德之机。
腊月祭灶日,晋阳公主献上特殊贺礼——太医署本年统计显示,长安城死亡率比去年降低三成,其中孩童夭折数减少近半。
"此乃朕今年收到的最佳贺礼。"李承乾欣慰地说,"兕子,你可知为何朕如此重视医事?"
小公主想了想:"因为百姓健康,国家才能强盛?"
"不仅如此。"皇帝望向远方,"治国如医病,防微杜渐胜过亡羊补牢。朕愿这大唐天下,人人得享天年,无有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