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旧物新生,换新热潮(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有人抱来一卷泛黄的字画,有人拎着锈迹斑斑的银锁,还有人拖着一口沉甸甸的锡锅……

陈砚一一接待,认真鉴定,给出合理估价,绝不压秤欺人。

到了晚上,店铺打烊后,陈砚和苏昭坐在灯下整理白天收到的物品,脸上难得露出轻松的笑容。

“今天一共收了十三件,其中七件是真品,另外几件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苏昭翻看记录本,“照这个速度下去,手上资金也不够回收多少物品了。”

陈砚点头:“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类处理。”

“你想送省城?”苏昭问。

“嗯。”陈砚目光微沉,“那边有更大的市场,也有更专业的渠道。”

他顿了顿,低声道:“只是,我还没完全摸清门路,得找个懂行的帮手。”

晨光微熹,南街的石板路还未完全苏醒,砚记修表铺的门板却已吱呀一声被推开。

小李背着一个帆布包,手里提着一叠登记簿和铅笔,早早地到了门口。

他轻轻敲了敲门,不多时陈砚便开门出来,朝他点了点头。

“来得挺早啊。”

“我想早点开始干活。”小李有些局促地笑了笑。

陈砚看着这个瘦瘦高高的少年,心里泛起一丝欣慰。

“很好。”陈砚将钥匙交给他,“你先去柜台后面整理一下昨天收来的物品,把每件东西都标好编号、记录主人信息和大致描述。我等下亲自过目。”

小李点头应下,麻利地打开包,取出纸张和墨水,开始伏案记录。

此时,天色渐亮,街道上也热闹起来。

陈砚则坐在后堂的木桌旁,一件件地拿起昨夜收来的物件细细端详。

一只铜壶、一对银镯、几枚磨损严重的外国金币……这些在过去几十年里被视为“封资修”的旧物,在陈砚眼中却是沉睡的金矿。

他一边翻看,一边在笔记本上做标记:“这件是民初的锡制茶托,品相不错,可以打磨成现代风格出售;这幅字画虽非名家之作,但用的是宣纸,保存得当,能卖个收藏价……”

他心里清楚,眼下最重要的不是靠单件卖出高价,而是要尽快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尤其是打通省城的古玩市场。

“砚哥,”苏昭拎着一袋热腾腾的油条走进来,将早餐放在桌上,“我已经写好了给省城古玩行的信,还列了一份清单,哪些是重点推荐的,哪些可以批量处理。可惜没有那边的电话,不然今天就知道有哪些可以卖出去。”

“干得好。”陈砚接过信纸扫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今晚我们就派人送出去,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洽。”

数日后,省城那边传来消息,一位姓赵的古玩商对他们的部分藏品颇感兴趣,并愿意提供上门估价的服务。

陈砚趁机安排了一趟出差,带着几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前往省城洽谈。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赵老板当场拍板,愿以高出市价两成的价格收购其中三件珍品,并承诺长期合作。

这笔交易,为砚记带来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大钱”。

回到县城后,陈砚立即着手第二步计划:改造剩余的老物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他们请来了县五金厂退休的老技工,在家属院后头搭建了一个简易加工点。

铜壶熔铸成灯罩,银锁打造成吊坠,锡锅改造成茶具……每一件产品都被重新设计,贴上了“砚记”的标签,不仅实用,还带着一丝复古韵味。

苏昭负责包装与推广,她甚至设计了几款带有怀旧风的礼盒,主打送礼市场。

果然,很快就有本地机关单位前来定制,作为节日慰问品。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不到一个月,砚记的利润便翻倍增长。

陈砚站在店铺门口,望着门外排队的人流,心中感慨万千。

正当他思索下一步该如何扩展业务时,王主任突然来访。

这位县工商审批科的干部一向注重实际,这次也是听说砚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特地过来考察。

他在店内转了一圈,看到货物分类井然有序,账目清晰明了,连客户登记册都分门别类地归档摆放整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你们这模式不错,值得推广。”王主任一边点头一边说道,“现在国家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像你们这样规范经营的,完全可以申请扩大经营范围。”

陈砚眼睛一亮,顺势道:“那我们要是想开一家加工厂,专门处理这些金属旧物呢?”

王主任想了想:“只要你手续齐全、场地合规,我觉得问题不大。”

得到这句肯定答复,陈砚心中已有盘算:既然要做,就从源头做起。

当天晚上,他就召集苏昭和小李,开始规划建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