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旧厂寻机,巧破困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事情的发展如同陈砚预料一般。

李振东果然没有善罢甘休。

次日一早,“砚记”门口就贴上了大字报,赫然是“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供销体系”的罪名,语气严厉,措辞咄咄逼人。

更糟的是,几家原本态度摇摆的小摊贩也开始退缩,生怕惹祸上身。

但陈砚并不慌张。

“苏昭,你准备得怎么样了?”他站在仓库门口,望着正在整理拍摄设备的她问道。

苏昭转过头,眼神坚定:“已经联系好县广播站和文化馆,明天就能开始播放采访视频。评选活动的投票箱也做好了,我让李会计去集市挂横幅。”

陈砚点头:“好,我们不能等别人来定义‘砚记’是什么样的商家,要自己告诉所有人——诚信经营、平价为民才是我们的底色。”

接下来几天,整个县城都沸腾了。

苏昭亲自出马,带着几个学生志愿者走访联盟成员,记录他们的真实故事。

从老赵头炒糖栗子的手艺,到周大勇为食品公司争取来的优质货源,每一帧画面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这些视频在集市大屏滚动播放,引得人群驻足观看,纷纷感叹原来小商户也有大志向。

与此同时,“百姓心中的诚信商家”评选活动也在全县铺开。

学校、机关、工厂……每处都设有投票箱,群众凭良心投票。

短短三天,票数便突破五千,而“砚记”稳居榜首。

“你们看,这就是民心。”陈砚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嘴角微扬。

然而,这场风暴也终于刮进了工商联的会议室。

商会交锋,唇枪舌剑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十几位商会代表围坐在长桌前,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李振东端坐主位,脸色阴沉:“各位同仁,‘砚记’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行业的正常运作。他们打着‘平价’的旗号,实则低价倾销、恶意竞争,不仅损害了正规商户的利益,更是对供销社权威的挑战!”

他说完后,环视一圈,几人点头附和。

但就在气氛即将一边倒时,陈砚起身,不急不缓地走上前,将一份厚厚的联名信放在桌上。

“这份信,是二十一位‘平价联盟’成员亲手签下的。”他的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不再被垄断压制,不再被迫低头。”

他目光直视李振东:“你说我们在破坏行业秩序?那我想问一句,谁制定的‘秩序’?是你,还是所有真正靠双手吃饭的人?”

现场一片寂静。

李振东眉头紧皱,强作镇定:“胡闹!你们不过是几个个体户,哪有资格谈什么行业规则?”

“不是我们有没有资格的问题。”陈砚语气平静,“而是这个时代变了。政策鼓励个体经济,国家支持乡镇企业,我们只是顺应趋势。你说我们搞低价,可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不是某一个人能掌控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真要说谁在控制市场,那应该是你才对吧?”

此言一出,几位原本观望的委员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李振东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冷哼一声:“随你怎么说,咱们走着瞧。”

会议不欢而散。

事情很快有了结果。

县供销社召开紧急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后,最终宣布将本年度干货采购项目交由“平价联盟”牵头执行,并特别点名“砚记”作为主要合作方。

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消息传出那天,集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联盟成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老赵头都拉着陈砚的手久久不放:“陈老板,只有你才是真正为了我们这群人,为了所有的买家着想!”

李振东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砚记”牌匾,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他知道,这一局,他输了。

但他不甘心。

他盯着那个牌匾,喃喃自语:“你以为这就赢了?等着吧……”

而此时的陈砚,正站在店铺门口,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早已勾勒出下一步的蓝图。

他要扩大生产,要引入机械化流程,要让“砚记”成为整个川南地区的农副产品龙头。

可就在他转身准备进店时,李会计一脸焦急地跑过来:

陈砚刚从集市回来,正站在柜台后翻看账本,眉头微皱。

“陈老板!”他一进门就急得声音都变了调,“不好了!订单激增,现在每天只能处理两百斤核桃,工人们已经连轴转三天了,可周大勇那边又要加订一百份!我们根本赶不上!”

陈砚放下账本,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沉静如水,但心里早已掀起波澜。

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自从“平价联盟”成功拿下县供销社的干货采购项目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核桃、杏仁、山货……原本靠手工去壳、筛选的小作坊,如今已明显跟不上节奏。

他走到后院,看着工人们满头大汗地敲打核桃壳,动作机械重复。

院子里堆满了待加工的原料,空气中弥漫着核桃壳碎屑和汗水混杂的气息。

“再这么下去,别说供货,工人也撑不住。”李会计低声说。

陈砚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观察着流程,脑子里飞速运转。

手工效率低、出错率高,必须尽快引入机械化生产,否则订单再多也只能看着流失。

他转身对沈红梅道:“你先安抚工人,我去找找解决办法。”

夜色沉沉,月光洒在国营机械厂破旧的围墙外。

陈砚背着一个帆布包,悄悄绕到厂区西侧——那是一处废弃车间,多年前因设备老化被封存,如今荒草丛生,连门卫都不再巡逻。

他推开门,一股潮湿霉味扑面而来。

手电筒光束扫过斑驳的墙壁和落满灰尘的地板,一台巨大的车床静静躺在角落里,仿佛沉睡的巨兽。

陈砚走近,蹲下身仔细查看。

虽然锈迹斑斑,但底座结构完好,轴承未见严重磨损,只要重新润滑调试,未必不能修复。

他从包里取出测绘工具,开始记录尺寸和零件编号。

手指轻轻拂过铭牌,上面依稀可见几个俄文字符,应该是五十年代苏联进口的老机器。

“这台车床,还能用。”他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第二天清晨,他带着图纸找到郭师傅。

老技工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缓缓点头:“确实是苏联产的老设备,当年可是厂里的宝贝疙瘩。可惜没人会修了,能修的老师傅都退休了,剩下的年轻人只会用数控机床。”

“您呢?”陈砚直视他的眼睛。

郭师傅笑了笑,有些自嘲地说:“我倒是懂点皮毛,可光凭记忆也不够啊。要是有详细资料、零件图册,倒也不是完全没戏。”

“那就没问题。”陈砚语气坚定,“我能搞到这些。”

离开郭师傅家后,他直奔国营机械厂厂长办公室。

厂长林建国坐在办公桌后,戴着老花镜批阅文件,听到敲门声抬起头,看见是陈砚,脸色顿时冷了几分。

“陈老板,你来我这有何贵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