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旧厂寻机,巧破困局(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我想跟您商量一件事。”陈砚站得笔直,“贵厂有一间长期闲置的车间,我想租下来,用来改造成加工厂。”

林建国眉头一皱:“你是想搞私人企业?我告诉你,咱们国家的企业都是公有的,谁也不能擅自挪作私用。”

“不是私用,而是合作。”陈砚不卑不亢,“我可以负责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把这片废弃车间利用起来,既不浪费资源,也能为县里创造效益。”

林建国冷笑一声:“你想得倒美。你以为我会让一个个体户进来插手国有工厂的事?”

气氛一时僵住。

陈砚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目光微微偏移,落在墙上的合影照片上。

那是林建国与儿子林志远的合照,背景是清华大学的大门前。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林厂长,我知道您原则性强,不愿沾染任何资本气息。”陈砚缓缓开口,“但时代在变,政策也在变。您也知道,县里已经开始支持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与其让设备白白生锈,不如让它继续发挥作用。”

林建国沉默片刻,最终挥了挥手:“这事我说了不算,你也别指望我会同意。”

陈砚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

但他知道,真正的机会不在这里。

而在清华读书的——林志远。

他才是林建国心中最大的骄傲,而不是区区国营机械厂的厂长之位。

陈砚从林建国办公室离开后,步履稳健地走在厂区内。

他心知,林建国这人顽固不化,靠言语劝说几乎不可能松口。

但林志远不一样。

清华毕业的高才生,思想开放、眼界开阔,更懂得“资源利用”和“效率转化”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林志远是林建国唯一的儿子,也是他在工厂管理上的潜在接班人。

他当即打听到了林志远回乡探亲的时间,准备登门拜访。

翌日清晨,陈砚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提着一包本地土特产,敲响了林家的大门。

开门的是林志远,身材清瘦,戴一副金丝眼镜,目光中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与冷静。

“林哥,冒昧来访,我是‘砚记’的陈砚。”他递上名片,语调平和,“我想跟您谈一个合作机会。”

林志远微微一怔,接过名片,示意他进门。

屋内书香气浓郁,墙上挂着几幅机械结构图,茶几上堆满了工程类杂志。

陈砚坐下后,并未急于开口,而是先寒暄了几句关于清华校园生活的话题,迅速拉近两人距离。

随后,他切入正题:“您父亲的厂里目前有大量设备闲置,而我这边正好有维修技术和加工需求。如果我们能合作开发这些旧设备的新用途,不仅能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还能为县里创造新的产值。”

林志远听得眼神一亮,追问道:“你具体想怎么操作?”

陈砚从容取出图纸,铺展开来,边指边讲:“比如那台苏联老车床,我已初步测绘完成,若修复后用于制造小型零件或食品加工设备,不仅能节省人力成本,还能提升生产效率。”

林志远仔细看着图纸,眉头渐渐舒展。

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对机械设备的理解远胜其父。

他当然明白这些废旧设备背后的潜力。

“我父亲那边……不好说话。”他迟疑道。

“我可以让他亲眼看到成果。”陈砚语气坚定,“只请您帮我争取时间。”

林志远沉吟片刻,点头答应:“我可以帮你牵线搭桥,但前提是,你要证明这套方案可行。”

陈砚拱手一笑:“一定不负所托。”

林建国出差三天,这是难得的机会。

陈砚连夜召集小刘和郭师傅,在夜色掩护下进入废弃车间。

月光透过破窗洒落进来,照在满是锈迹的车床上。

三人分工明确:郭师傅负责拆解检查核心部件,小刘负责搬运备件,陈砚亲自调试轴承与刀具。

“这轴承已经老化,得换新货。”郭师傅皱眉道,“现在哪去弄合适的配件?”

陈砚早有准备,从帆布包中取出几个密封袋,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类精密轴承和润滑油。

“我提前找了老供销社的人帮忙搞来的。”他一边拆卸一边解释,“这些规格都对照过,只要安装正确,应该没问题。”

三人在黑暗中忙碌到深夜,汗水浸透了衣服,手指被铁屑划伤也顾不上处理。

终于,在凌晨四点左右,车床完成了基础修复。

“试试?”小刘搓着手,紧张又兴奋。

陈砚点头,按下启动开关。

一阵低沉的嗡鸣声响起,车床缓缓运转,金属摩擦声中带着一丝久违的生机。

“动了!真的动了!”小刘低声惊呼。

郭师傅眼中泛起泪光,轻抚着机器表面:“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它动起来。”

清晨,阳光洒进厂区时,陈砚早已站在车间门口,等待林建国的巡视。

林建国刚出差回来,脸色还带着疲惫。

当他走到废弃车间前,听到熟悉的轰鸣声时,脚步一顿。

“什么声音?”他皱眉问身旁的工人。

“好像是……那个废弃的车床?”工人也不敢确定。

林建国大步走进车间,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原本死气沉沉的废铁,如今竟在高速运转,火花飞溅,金属切割声清晰可闻。

陈砚正专注地调整刀具角度,见林建国到来,也只是微微点头致意。

“你们……什么时候修好的?”林建国声音有些发颤。

“昨天晚上。”陈砚平静回答,“我们用了最基础的方式,复原了它的核心功能。”

林建国走近车床,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为惊讶,再到……一丝动摇。

“精度不错。”他伸手触摸成品金属件,手感光滑,尺寸标准,完全符合工业要求。

郭师傅在一旁感慨道:“厂里当年花大力气引进的设备,不该就这么烂掉。”

林建国沉默许久,才缓缓开口:“你是怎么做到的?”

“不是我一个人做的。”陈砚淡淡地说,“而是我们几个人的劳动成果,我们都不愿意让如此昂贵的机床当做废品在这里蒙尘。”

车间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车床仍在轰鸣作响,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重启。

林建国站在车床前,神色复杂地看着那枚刚刚切削出来的金属件,良久才开口:“光有设备不行。”

他转身离去,留下一句话:

“你要是真有本事,就做出点让人信服的东西来。”

陈砚望着他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