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复汉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开局火种协定,但我能无限召唤》最新章节。
建炎元年的雨来得格外早,临安城的青石板被砸得咚咚响。刘禅站在垂拱殿的飞檐下,看着檐角铜铃在风里打旋,忽然想起五十年前成都宫阙里那盏长明灯——那时他趴在案几上打盹,诸葛亮握着他的手批折子,烛火映得老臣眼角的皱纹像道裂开的河。
"陛下,金使到了午门。"
内侍的声音惊碎了他的恍惚。刘禅低头,看见自己腰间的玉圭——那是方才宦官捧来的,说是"大宋天子信物"。可他分明记得,三天前自己还在成都武侯祠的偏殿里,对着诸葛亮的牌位烧纸钱。香灰落下来时,牌位上的字突然泛起金光,等再睁眼,就成了这个叫"赵构"的年轻人。
"传。"他听见自己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属于从前的沉稳。或许是因为此刻站在他身侧的两人——左边是穿鹤氅的诸葛亮,羽扇掩着半张脸,眉峰却仍拧成三分天下的弧度;右边是穿玄色铠甲的姜维,腰间还挂着那柄染过陇右血的铁剑,眼尾的红痣像滴凝固的血。
金使的仪仗拐过承天门时,诸葛亮忽然轻笑一声:"陛下可瞧见那使臣的靴底?绣着海东青,是完颜宗翰的人。"他羽扇轻摇,风里便浮起几缕若有若无的沉水香,"当年我在五丈原观星,见紫微垣有客星犯主,原以为是曹魏的气数,不想转了千年,竟应在今日。"
姜维的手按在剑柄上,指节发白:"丞相,末将愿带三千背嵬军去城门口。金狗若敢放肆——"
"慢着。"刘禅抬手止住他。他望着金使的队伍越来越近,忽然想起后世史书里的记载:建炎元年,金兵南下,高宗赵构弃中原,渡江南逃。可现在的他,不是那个被金兵吓破胆的"逃跑皇帝",他是刘禅,是看过诸葛亮《出师表》草稿、摸过姜维佩剑锈迹的人。
"开午门。"他声音不高,却像敲在青铜上,"朕要亲自见金使。"
金使下马时,腰间的金牌撞在汉白玉阶上,发出清脆的响。刘禅注意到他腰间挂着个羊脂玉瓶,瓶身刻着契丹文——那是辽国的旧物,金人灭辽后才抢来的。
"大金皇帝致大宋皇帝的国书。"金使展开羊皮卷,用生硬的汉语念,"索要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让淮南......"
"停。"诸葛亮上前一步,羽扇点在金使胸口,"当年我主在汉中,与曹魏对峙,魏军有八十万,我军不足十万。可我军未出一兵一卒劫掠魏民,反倒是魏军烧杀抢掠,百姓举火把送我军。你家皇帝可知,民心是比金帛更重的聘礼?"
金使的脸涨得通红:"你......你是何人?"
"我是诸葛孔明。"老臣直起腰,鹤氅在风里猎猎作响,"当年在隆中,我曾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如今汉祚虽移,天命未改。你家皇帝若想保这半壁江山,该去求的不是金人的金帛,是江南百姓的民心。"
姜维突然抽出铁剑,剑锋挑起金使的衣襟,在青石板上划出半尺深的痕迹:"末将在冀县时,曾用三千骑兵断金军粮道。他们现在缺的不是土地,是粮食——淮南的稻子还没熟,你家皇帝若肯开仓放粮,金兵的马会先饿死。"
金使后退两步,撞翻了随从的灯笼。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额角的冷汗发亮。刘禅望着那团火,忽然想起五丈原的夜——诸葛亮跪在军帐里点七星灯,灯芯噼啪作响,像极了此刻金使发抖的膝盖。
"陛下。"诸葛亮转身,目光灼灼,"该回宫了。臣已让人备了地图,今夜便要与陛下论南北形势。还有姜将军,末将记得当年在沓中屯田,您总说'兵不在多而在精'......"
"丞相。"姜维打断他,声音里带着哽咽,"当年在成都,您临终前拉着末将的手说'北伐大业,要等后主明白'......原来您等的,是今日。"
刘禅摸着腰间的玉圭,玉上的龙纹还带着体温。他忽然明白,为何自己会穿越到这里——不是因为什么天命轮回,而是这两个执着了一辈子的人,还在等一个能让"汉"字重新立在城头的人。
"回宫。"他对内侍道,又转头对诸葛亮和姜维笑了笑,"两位先生,朕的御书房里有蜀锦屏风,当年丞相在成都时,最怕风吹灭烛火......"
雨还在下,却渐渐小了。垂拱殿的灯笼次第亮起,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可这一次,守着灯火的,不再是当年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