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鹏城初探,潮涌心头(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最新章节。
阳光越来越暖,她把地图和信纸拿到屋里,坐在窗前细细研究。
秀竹在信里夹了几张照片,都是深圳的街景。
一张是宽阔的深南大道,路两边还在施工,但已经能看出未来的气派。
一张是罗湖口岸,人流如织,很多人提着大包小包。
最后一张是秀竹在国贸大厦工地前的合影,背后是高耸的塔吊。
沈秀兰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心跳又一次加快。
她能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机遇在敲门。
她找出信纸,开始给秀竹写回信。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字句流畅而出。
“秀竹,信已收到。我二月初八动身,坐火车到广州,大概初十到,你帮我联系一下布料市场的陈老板,就说我想看看最新进口的面料……”
写到这里,她停笔想了想,又补充道:“另外打听一下深圳的厂房租金,最好是离市区近一点的,如果有香港来的设计师,也可以约着见一见。”
信写完时,日头已经偏西。她封好信封,贴上邮票,准备明天一早就寄出去。
院子里渐渐凉下来,沈秀兰却觉得浑身充满干劲。
她开始收拾行李,虽然是十天后的事,但提前准备总能让人安心。
衣柜最里面放着她的黑色手提包,是去年生意好转时买的真皮包。
她仔细擦拭干净,把地图、笔记本和计划书放进去。
又找出两件体面的外套,一条西裤,都是兰竹服饰的精品。
作为服装店老板,出门在外更不能丢了面子。
太阳西沉时,叶昭下班回来,手里拿着一本《深圳特区报》。
“托人找的。”他把报纸递给沈秀兰,“最新的。”
报纸是半个月前的,已经有些褶皱,但上面的新闻依然新鲜。
头版报道了深圳GDP增长的消息,第二版有服装出口的专题报道。
沈秀兰如获至宝,就着夕阳的余晖细细阅读。
报纸上的数据与秀竹的信相互印证,勾勒出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特区。
“看这里。”叶昭指着一个小方块,“深圳欢迎内地企业家投资办厂,有政策优惠。”
沈秀兰仔细读完那则通告,嘴角扬起笑意。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刚刚好。
晚饭后,她借着灯光继续研究深圳的资料。叶昭在一旁帮她整理行程,用红笔在地图上标出最佳路线。
女儿做完作业也来帮忙,小姑娘心细,提醒妈妈带晕车药和清凉油:“小姨说南方天气热,蚊子多。”
夜深了,院子里静悄悄的。沈秀兰把资料收好,心里已经有个清晰的计划。
她站在窗前,望着南方的方向。月光洒在院里的老槐树上,枝头已经冒出嫩芽。
喝茶的时候,沈秀兰又把秀竹的信读了一遍。
这次她注意到一些细节:深圳的房租、人工成本、政策优惠……
“秀竹说深圳有特区政策,外资企业能免税三年。”她指着信中的一段给叶昭看。
叶昭凑过来看信,眉头微微皱起:“免税是好事,但要跟外资合作得谨慎。”
“先去看看。”沈秀兰合上信纸,“不一定要合作,可以学他们的管理方法。”
茶喝到一半,招娣背着书包从屋里出来。她今天要去学校参加生物竞赛集训,穿着沈秀兰给她做的新衣裳。
“妈,爸爸,我走了。”她拎起书包,注意到石桌上的地图和信纸,“这是什么?”
沈秀兰把她拉到身边:“妈妈要去深圳出差,给你小姨帮忙。”
叶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深圳?老师说那是经济特区,发展特别快!”
她拿起地图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什么:“妈,能帮我带本英文的生物书吗?老师说深圳的书店有进口书。”
沈秀兰摸摸女儿的头:“好,一定带。”
叶妍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辫子在脑后一甩一甩。
沈秀兰看着女儿的背影,想起前世女儿因为家贫放弃学业的遗憾,这一世,她一定要给孩子们最好的条件。
叶昭收拾好茶具,看看手表:“我去上班了。”
他走到门口又转身:“晚上我回来帮你订行程。”
沈秀兰点点头,送他到院门口。警服的身影消失在胡同拐角,她回到石桌前,继续研究那份深圳地图。
正月十八清晨,BJ站月台上还残留着未化的积雪。
沈秀兰拎着黑色真皮手提包,和妹妹沈秀竹并肩站在开往广州的特快列车前。
蒸汽机车头喷吐着白雾,绿色车厢里已经坐满了南下的旅客。
“姐,卧铺票真难买。”沈秀竹整理着棉外套的衣领,手里紧紧攥着车票,“要不是姐夫托人,咱们得坐硬座去呢。”
沈秀兰点头,将行李包往肩上提了提。包里装着两万块钱现金,用油纸包得严实,藏在夹层里。
还有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深圳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列车员吹响哨子,姐妹俩最后检查了行李,踏上列车。
硬卧车厢里混杂着泡面味和烟味,中铺已经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在看英文书。
沈秀兰把行李塞到下铺底下,动作利落。
两天两夜的车程漫长却充实。沈秀兰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资料,偶尔和对面铺位的一个广东商人聊几句。
那人说深圳现在到处是工地,香港人都过去开厂。
沈秀竹则一直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景色从北方的枯黄渐渐变成南方的翠绿。
二月二十日中午,列车抵达广州站。姐妹俩来不及多看羊城风光,就急匆匆转乘去深圳的长途汽车。
破旧的巴士在黄土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傍晚时分驶入深圳特区。
汽车停在罗湖汽车站时,夕阳正斜照在建设中的国贸大厦上。
沈秀竹第一个跳下车,仰头看着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张大了嘴。
“姐,这楼真高!”她拉着沈秀兰的袖子,手指向一栋二十多层的大厦。
沈秀兰拎着行李站稳,目光扫过整条街道。到处都是施工围挡,吊车在晚霞中转动臂膀。
骑自行车的人流穿梭不息,很多人穿着时髦的衬衫和喇叭裤。
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海风混合的味道。
她们在建设路找了家招待所住下。房间很小,但很干净。
沈秀兰仔细锁好门,把钱和重要文件收在枕头底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