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苍穹通衢,静海初履的蹒跚(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地球的蔚蓝弧线在舷窗外伸展,像一块巨大的、嵌满光点的琉璃。
林晓月把额头贴在冰冷的复合玻璃上,感受着身下LC-7“青鸾”改进型空天客运飞船升空带来的持续震颤。
这不是她第一次进入太空,但每一次,这壮阔的景象依然能让她屏息。
那抹蓝色是故乡,是根系,而前方无尽的黑丝绒幕布上点缀的星辰,是她即将奔赴的沙场——
月球静海基地。
她旁边坐着一个兴奋得满脸通红的少年,正笨拙地把玩着一个闪烁着廉价霓虹的月球矿石纪念品。
林晓月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手腕上那个冰凉的金属手环——
缩小版的“星璇”核心载体。
它安静地蛰伏着,像一块温润的玉石。这曾是祖父秦卫国最伟大的造物,如今成了她个人科研助理的标准配置。
“嘿,姐姐,你看!我在月面集市淘到的!”
少年献宝似的展示着他的矿石,打断了晓月的沉思。
矿石在舱内灯光下折射出人工合成的斑斓色彩。
“据说是在风暴洋边缘找到的,里面可能有稀有元素!”
晓月礼貌地笑了笑,从随身的帆布工具包里摸出一个小巧精致的金属方块——
一个钛合金鲁班锁。
它在少女略显粗糙、指关节分明的手指间灵活翻转,几个精巧的榫卯结构在无声的滑动中分离又重组,金属表面流淌着冷冽的哑光,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或廉价的光效,纯粹是工艺与材料的完美结合。
少年看得眼睛都直了,他手中的矿石瞬间显得粗糙而浮夸。
“哇!这…这是…”
“静海基地工业区3D打印工坊的作品,”
晓月的声音很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真正的月面制造。
用的是原位提炼的钛,真空无重力环境下一次成型,结构精度0.001毫米。”
她顿了顿,补充道,
“军工级标准。”
少年张了张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矿石,默默把它塞回了口袋。
经济舱的简陋环境与这件来自月球工业心脏的精密造物形成了无声的对比,仿佛在诉说两个世界的故事:
一个是观光猎奇的游客世界。
一个是构建未来的工程师世界。
而林晓月,正坚定地走向后者。
飞船猛地一震,进入更剧烈的加速阶段。
广播里传来空乘平稳但不容置疑的声音:
“注意,当前加速度1.8G,请所有乘客保持坐姿,严禁解开安全带。
重复,严禁解开安全带。”
巨大的压力将她更深地压进略显僵硬的座椅靠背,胸腔有些发闷。
她身旁的少年发出一声小小的惊呼。
背包就塞在脚下,随着震动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里面装着父亲林风在她毕业典礼后亲手交给她的成年礼物——
一台精致的登月舱模型。
不是最新的“归燕IV型”,而是他年轻时参与设计的、祖父林振国时代的老式“玉兔”登月舱原型。
模型采用真实的航天合金,细节一丝不苟,连舷窗上的雨刮器都清晰可见。
每一次颠簸,舱体部件相互磕碰的轻响,都像敲在她心弦上。
这是家族的传承,是实业家祖父的坚守,是军人父亲的热血,是航天泰斗外祖父的遗志。
如今,沉甸甸地落在她的肩头。
她强迫自己将目光投向舷窗之外。
地球的弧线之下,人类文明的画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铺陈,他们正飞越“云霄九号”巨型都市圈。
一个依托两部太空电梯物流枢纽,由数百座千米级塔楼在空中通过高强度碳纳米管廊桥连结而成的立体城市森林。
巨大的立体水稻农场悬挂在塔楼之间,层叠的翠绿与金黄在高效LED的精准照射下蓬勃生长。
一块巨大的全息霓虹广告牌掠过视野,闪烁着极具烟火气的标语:
「巴渝太空火锅——地球原种辣椒,月球冰泉水熬制!
轨道配送,热辣直达!」
广告牌下方,是密密麻麻如同蜂群般的“蜂巢枢纽”小型穿梭机,在规划好的低空航线上无声而迅捷地流淌,编织着城市新的毛细血管。
这幅景象,繁华、拥挤、充满勃勃生机,却也隐隐透出一种资源被极致压榨、空间被无限拉伸的紧张感。
这就是“星火纪元”开放战略十六年后的地球缩影:科技普惠带来的繁荣背后,是更深层次需求与承载力的拉锯。
晓月轻轻摩挲着手腕上的星璇手环。
冰凉的触感下,一道微不可查的蓝色光纹如呼吸般明灭了一次。
「加速度曲线平稳,峰值1.82G,持续27秒后将进入巡航段。您的生理体征正常,心率稍快,建议深呼吸三次。」
一个温和、理性,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邃质感的女声直接在晓月的听觉神经中响起。
这是专属于她的星璇子体,经过了深度学习和个性化适配,声音里少了些许母体统御星港时的宏大庄严,多了几分知性的陪伴感。
“收到,星璇。”
晓月在心中默念,启动了神经接口的加密思维通讯。
这是星梭空天飞机技术的民用化延伸,确保了通讯的绝对隐私和安全。
她依言深呼吸,胸腔的压迫感果然缓解了一些。
「帮我调阅静海基地‘望舒’实验区的最新工程简报,特别是‘地幔钻探阵列-阿尔法’的能源供应优化方案。」
「正在调取。
简报概要:’望舒’区深层钻探项目因遭遇月壳异常高密度岩层,原定氦-3聚变能源站输出功率存在5.7%的缺口。
首席工程师陈岩博士团队提出两套优化方案:
方案A,调用相邻’广寒’区储备能源,风险为可能影响其农业穹顶的夜间照明周期;
方案B,临时启用实验性月球熔盐储能阵列,需额外15个工作日调试及风险评估。」
“陈岩…”
这个名字在晓月心中泛起一丝微澜。
那个在深空星海大学总是逻辑清晰、言辞犀利,甚至有些刻板的物理学天才学长。
毕业后他拒绝了多家地球顶尖研究所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加入静海基地最艰苦的深层地壳研究组。
没想到他已经是“望舒”区的首席了。
方案B…启用实验性储能阵列?
这很符合他谨慎到近乎保守的风格。
「陈岩博士的个人工作日志备注:
’方案A的短期影响可控,但长期依赖他区能源不符合深空基地模块化、自持化的核心原则。
方案B虽耗时,但有助于验证新型储能技术的深空应用潜力。’」
星璇适时补充了背景信息。
“明白了。”
晓月闭上眼,脑海中快速闪过复杂的公式和工程模型。
「星璇,模拟运行方案A对‘广寒’区农业生态的长期影响模型,参数包括光照周期波动对‘希望薯’三代基因作物的生长曲线影响、人工授粉昆虫的行为模式改变概率、以及穹顶内大气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计算中…预计耗时42秒。」
星璇的“声音”平稳无波。
飞船的震动终于缓和下来,进入了平稳的巡航阶段,加速度指示器稳定在0.8G。
安全带警示解除的柔和提示音响起。
经济舱里响起一阵放松的呼气声和活动筋骨的窸窣声。
晓月解开安全带,小心地将背包抱在怀里,指尖拂过帆布表面,感受着里面那个登月舱模型的坚硬轮廓。
她再次看向舷窗。
地球的弧线已经变得更高远,下方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深蓝的海水上漂浮着星星点点的光斑——
那是巨型海上浮城和深洋能源采集平台的灯光。
一条明亮的光带如项链般环绕着星球赤道——
那是近地轨道上密集运行的卫星、“星港”空间站的延伸模块、以及无数小型空间工厂组成的“工业星环”。
星港本身,那个承载着父母青春与梦想、开启了人类太空旅居时代的庞然大物,此刻正运行在更高的轨道上,像一颗沉默的星辰,在阳光照射下偶尔反射出耀眼的金属光泽。
通过神经接口,晓月甚至能“请求”星璇将星港的实时放大影像叠加在视野中——
巨大的环形结构缓缓旋转,那是人工重力区的核心,高速轨道列车在其间穿梭,维持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和梦想。
它象征着人类挣脱引力束缚的第一步,辉煌而稳固。
但晓月的目光,却穿透了这近地轨道的繁华,坚定不移地投向那片银灰色的、死寂的远方。
月球静海,才是她此行的终点,是人类文明迈出摇篮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他乡家园”,也是深水区挑战的最前线。
资源、伦理、生存压力…所有的矛盾,都在那片荒芜的银色平原下酝酿。
手腕上的星璇轻震。
「林风董事长的私人加密通讯请求,优先级:高。」
晓月深吸一口气,接通了通讯。
一个沉稳、带着岁月磨砺感,却依旧充满力量的声音在她脑中响起,没有任何延迟,清晰得如同就在身边。
“晓月?到哪儿了?”
林风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背景音很安静,可能是他在林氏深空总部顶楼的办公室,那里有一整面墙都是实时太空星图。
“刚过近地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了,爸。”
晓月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
“LC-7很稳,星璇说一切正常。”
“嗯,那就好。”
林风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
“静海那边…环境不比‘星港’,更比不上家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