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苍穹通衢,静海初履的蹒跚(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重力只有0.16G,出去活动都得穿笨重的防护服。

你妈当年在基地规划初期,光是设计那套适合长期月面作业的柔性外骨骼,就熬了不知道多少个通宵。”

他话语里充满了对妻子的骄傲,也暗含对女儿的提醒——

那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适应的世界。

“我知道,爸。”

晓月握紧了怀里的背包,模型坚硬的棱角硌着手心,

“我带了全套资料,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望舒’区的钻探项目对理解月球起源和资源分布至关重要,这正是我未来硕士论文的方向。”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一些,

“而且…外公的‘星火计划’蓝图里,月球是开发太阳系的跳板。

我们离小型宇航可控核聚变工程,离真正的星际航行自由,还差关键几步。静海基地的氦-3,还有深层地壳的数据,都是钥匙。”

通讯那头沉默了几秒。

林风仿佛能看到女儿眼中那熟悉的、混合着学者冷静与梦想家执拗的光芒,像极了年轻时的秦明月,也继承了他自己认定目标就绝不回头的倔强。

“钥匙…没错。”

林风的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

“但晓月,记住,技术是钥匙,用钥匙开门的是人。

门后面不光是资源,还有责任和抉择。

‘星港’的成功,靠的是开放合作的‘星火纪元’战略。

但月球…情况更复杂。

地球上的眼睛,盯得更紧了。

资源分配、环境伦理、地月关系…这些问题,比设计一个空间站或者钻透月壳难得多。

你外公定下的那条‘底线’…”

他指的是秦卫国通过星璇核心协议设定的“禁止太空武器化”铁律,

“…在静海,在未来的深空,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星璇的监护,不是万能的。”

“我明白,爸。”

晓月的回答异常清晰,

“星璇给我看过近五年全球主要势力向月球轨道部署的‘科研平台’的详细分析报告。

我也研究过CASC和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关于月球资源开发管理框架的争议焦点。

技术带来的力量,需要相应的智慧去驾驭。

我会保持清醒。”

她的话,已经超出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士生的范畴,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洞察力和担当。

林风在心底无声地叹息,又感到无比欣慰。女儿真的长大了。

“好。保持联系。

你妈…她那边信号延迟太大,晚点会给你留言。注意安全。”

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最朴素的叮嘱。

“嗯。

爸,你也保重。”

晓月结束了通讯。舷窗外,地球已经缩小为一个更大的蓝色球体,而月球,在漆黑的背景中,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大,银灰色的表面,巨大的环形山和相对平坦的月海轮廓逐渐清晰。

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一片等待征服和理解的、真实的土地。

LC-7开始调整姿态,尾部主引擎喷口方向微调,进行最后的轨道切入减速。

月球巨大的身躯占据了几乎整个舷窗,带来强烈的视觉压迫感。静海基地所在的区域显露出来——

那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穹顶或几座相连的舱段,而是一片不断蔓延的、闪烁着点点灯火的人类造物群落。

数个巨大的生态穹顶像半透明的巨碗扣在月壤上,反射着柔和的内部照明光。

穹顶之间,是蛛网般延展的、覆盖着高强度防护材料的通道和管道。

巨大的太阳能帆板阵列在基地边缘铺开,像一片片银色的翅膀。

更远处,可以看到氦-3聚变能源站独特的冷却塔轮廓,在稀薄的月尘背景下,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扭曲。

最引人注目的是基地边缘那些深入月壳的巨大钻探平台,如同钢铁巨兽的利齿,啃噬着月球古老的地层。

飞船轻柔地震动着,与月球轨道上的“静海港”空间站对接。对接成功的机械锁紧声清晰传来。

“各位乘客请注意,本船已成功抵达月球轨道中转站‘静海港’。

前往静海基地月面定居点的旅客,请携带好随身物品,按指示前往摆渡飞船接驳区。

重复,月面重力微弱,请注意行走安全。”

经济舱里一阵骚动。

乘客们纷纷起身,收拾行囊。

林晓月将那个钛合金鲁班锁仔细收进工具包,最后看了一眼舷窗外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它悬浮在墨黑的宇宙中,宁静而脆弱。然后,她将目光完全投向下方那片银灰色的世界。

她背好背包,里面装着父亲的登月舱模型、她的个人终端、几本翻旧了的月质学专着。

她站起身,适应着月轨中转站模拟的微弱重力(大约0.3G),步伐稳定地随着人流走向接驳通道。

通道墙壁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静海基地的欢迎词和注意事项,其中一张图片格外醒目:

一株绿意盎然的“希望薯”幼苗,在月面农业穹顶的人造阳光下茁壮生长。

手腕上的星璇手环再次发出柔和的蓝光。

「已接入静海基地主网络,环境数据同步完成。

摆渡飞船LC-M03将在7分钟后启程。

陈岩博士已获知您的抵达时间。

温馨提示:月表出舱前,请务必确认您的个人防护服气密性检查完成,并激活内置生命维持系统。」

“谢谢,星璇。”

晓月心中回应。

她走过连接桥,进入更小的、专门用于月面着陆的“归燕-V”型摆渡飞船。

舱内空间更紧凑,乘客多是像她一样的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或长期定居者,神色间少了游客的好奇,多了几分务实和沉静。

她找到自己的座位,系好安全带。

透过舷窗,已经能清晰地看到下方静海基地的细节:

一辆辆无人驾驶的月面运输车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忙碌穿梭;

一队穿着臃肿但动作协调的工程师正在检修一处管线接口;

远处一个半开放的大型月壤烧结平台上,3D打印机巨大的机械臂正在“打印”着新的建筑结构,喷吐出的高能激光束在月尘中激起一片朦胧的光雾。

摆渡飞船脱离静海港,调整姿态,像一片轻盈的羽毛,朝着那片银色大地俯冲而去。

轻微的震动再次传来,月球的引力温柔却不容抗拒地拥抱着飞船。

「进入最终下降段。着陆倒计时:5分钟…4分钟…」

星璇的声音如同精确的节拍器。

晓月闭上眼,仿佛能听到背包里那个老式登月舱模型在着陆冲击下发出的轻微碰撞声。

这不是模型的声音,是她血液里奔涌的回响——

祖辈的梦想、父辈的奋斗、母亲的心血,以及属于她自己的、刚刚铺开的未来图卷。

「倒计时30秒…着陆支架展开…」

飞船微微一沉,接着是平稳的触地感,月尘被引擎气流激起,在舷窗外形成短暂的、金色的尘雾帘幕。

「着陆成功。

坐标:静海基地‘求知者’着陆坪。

欢迎来到月球,林晓月学士。」

星璇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却仿佛在这片寂静的异星大地上,掀开了史诗新卷的第一页。

舱门开启的嘶嘶声响起,外部气闸平衡着压力。

一股带着金属冷却剂和淡淡臭氧(来自高压放电净化空气)的、特有的“月面基地气息”涌入舱内。

林晓月深吸一口气,解开安全带。

她站起身,没有急于冲向舱门,而是再次确认了手腕上星璇的状态,仔细检查了防护服头盔面罩的气密环。

然后,她将那个帆布工具包小心地背好,确保里面的模型不会因重力变化而意外滑落。

她随着人流走向舱门。

门外,是延伸向巨大生态穹顶入口的封闭式廊桥。

但她的目光,却越过这些人工的安全区,投向穹顶之外那广袤无垠、布满环形山阴影的银色荒漠。

那里有她研究的课题,有陈岩团队遇到的难题,有深藏地壳的秘密,更有整个人类文明踏入深水区后,无法回避的暗流与挑战。

她迈出舱门,踏上了廊桥冰冷的金属地板。

脚下的触感坚实,但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让每一步都带着奇特的轻盈感,仿佛随时能飘起来。她需要重新适应行走的节奏。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星璇突然发出比平时更急促一次的震动,一道只有她能看到的红色警示信息在神经接口的视觉叠加层闪现:

「紧急通告(静海基地总控中心):

’望舒’区深层钻探阵列-阿尔法,在钻探深度米处遭遇未知极端刚性结构体,钻头损毁率100%,引发局部月震(里氏2.3级)。

工程现场已启动安全隔离协议。

首席工程师陈岩博士要求项目关联科研人员立即前往‘望舒’控制中心简报室。」

信息简短,却像一块冰冷的月岩砸进晓月心中。

极端刚性结构?损毁率100%?

这远超出了已知的月球地质模型预测!

外公秦卫国遗留下的关于月球可能“非自然”的猜想,父亲林风关于深水区挑战的警示,在这一刻,猝不及防地以一种最直接、最暴烈的方式,撞开了她科研生涯的大门。

晓月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那学者式的沉静被一种面对未知挑战的兴奋与凝重取代。

她不再犹豫,顺着廊桥的指引,步履加快(即使在低重力下也显得坚定有力),朝着“望舒”区的方向走去。

帆布工具包里,那台老旧的“玉兔”登月舱模型,在无声地见证着新一代踏上征途,直面“文明深水区”的第一个巨浪。

月尘在她身后,无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