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星火燎原第三代航天人的风骨(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月球的黎明没有大气层温柔的过渡,金色的晨光如同被精准切割的光刃,骤然劈开静海平原边缘的黑暗。
林晓月站在深空星海大学月球校区尚未封顶的观景平台边缘,晨光落在她略显单薄的肩膀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脚下的月壤被工程机械压出规整的纹路,远处,银灰色的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基础模块像巨大的积木,被自动化吊臂精准地放置在规划位点上——
这里就是未来的学府。
手腕上的星璇手环发出温和的震动:
「奠基仪式将在30分钟后启动。
陈岩博士已进入核心准备区。」
“收到。”
晓月在神经接口中无声回应,指尖下意识地拂过贴身斜挎的帆布包,里面那个冰凉的钛合金鲁班锁轮廓清晰可感。
三天前真空工坊那场惊心动魄的泄漏危机、报废的精密支架、以及她急中生智提出的网格化拓扑优化方案——陈岩最后那句“结构刚度损失在可控范围,鲁棒性提升显着”的冰冷评价,此刻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头漾开一圈微暖的涟漪。
这微不足道的认可,在这片陌生而宏大的月球背景下,给了她一丝站立的底气。
她看着那些冷硬的模块,恍惚间仿佛看到了祖父林振国当年在濒临破产的林氏重工车间里,抚摸着那台老旧但锃亮的59式车床时的侧影——
时代在变,但那份对“造物”本身的执着,似乎从未改变。
奠基区更像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地前线,而非传统庆典现场。
银灰色的结构件规整地码放在巨大的奠基坑旁,边缘锐利,显示出月面工程的精准。
首批抵达月球校区的学生代表们穿着统一的银灰色月面常服,设计简洁实用,摒弃了多余装饰。
他们三五成群,佩戴着高性能AR眼镜,兴奋地扫描着悬浮在半空、覆盖整个奠基区的深空星海大学月球校区全息蓝图。
手指划动间,蓝图的不同区域被点亮标注:深空工程学院、天体物理研究所、宇宙材料制备中心、小型闭环生态农场……
而位于校区几何核心,被额外高亮标注的区域——“深水区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则引发了不少好奇的低声讨论。
“林学士!”
一个清亮的声音穿过背景中工程机器人的低频嗡鸣。
一个扎着高马尾、眼神充满活力的女生快步走来,脸颊因激动泛着健康的红晕,
“江晚舟,深空工程系!
您的星璇助手发布的《星火计划纲要》预读资料,关于月面原位制造的材料疲劳模型推演部分……”
“欢迎来到前线,江同学。”
晓月微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对方胸前简洁的金属校徽——
三枚咬合齿轮托举星辰,是林氏、CASC与大学的联合象征。
这徽章让她想起父亲办公室里那张三方签约的老照片。
“资料只是引子,后续的工程推演才是真战场。”
“就等着上战场了!”
旁边几个围观的男生笑着附和,其中一个晃了晃手腕上的神经接口环,
“林学士,您资料里那个‘结构迷宫’应力模拟关卡,我卡了三天!”
一阵善意的哄笑声响起。
就在这时,人群外围出现了一丝轻微的扰动。
穿着深灰色CASC制服的身影如标尺般精准地穿过人群空隙,停在晓月身侧。
陈岩推了下他那副带有实时数据分析功能的智能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喧闹的学生,如同精确的激光测距仪在扫过待测目标。
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蹙,视线在学生们兴奋挥舞的手腕和闪烁不定的AR护目镜上短暂停留,最终精准地锁定在奠基坑中央那块覆盖着银灰色防尘膜的奠基石上。
他制服肩部的CASC蓝色盾形徽标在月面晨光下反射出冷硬的光泽。
“情绪管理模块有待校准,”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清晰地切入现场,每一个字都像经过精密计算后输出,
“群体性兴奋波动峰值超过安全阈值,已对AR护目镜光学稳定系统产生可测量干扰。
如不修正,将直接影响稍后集体参与的激光阵列同步校准精度,预期偏差大于0.05弧秒。”
学生们瞬间噤声,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脸上敬畏与一丝被点破的窘迫交织。
他们默默地为陈岩和晓月让出通往仪式核心的通道。
陈岩迈步向前,步伐稳定得如同月球重力下预设的机械节拍器,没有再看那些学生一眼,目光只聚焦在奠基坑的坐标上。
仪式在绝对的精确中开始。
没有冗长的致辞。深空星海大学校长周明宇——
这位曾在“星港”空间站生命维持舱内指挥过多次生死抢险、眉宇间刻满太空十年风霜的前首席工程师——只向前一步,站在简约的讲台前。
他的声音通过集音麦克风,清晰、沉稳地传遍现场:
“此地所授,非为金箔妆点履历。”
“此地所求,是为星海荆棘劈开前路。”
“此地所聚者,”
他侧身,手臂有力指向身后悬于半空的巨大三维校徽激光投影,
“乃人类叩启星辰之门的第一代‘钥匙匠’。”
话音落下的瞬间,校长、陈岩以及作为林氏深空代表列席的基地副总工程师三人,目光交汇,近乎同步地按下了面前悬浮操作面板上的虚拟按钮。
分布奠基坑周围的数十台工程机器人同步抬升激光发射口。
数十道经过精密调制的高能激光束,在同一毫秒、以完全一致的角度聚焦在奠基坑中心那块银灰色合金基座的预定坐标上。
没有震耳的声响,只有激光束瞬间汽化表层月壤岩屑与激活基座表面特种显影涂层时发出的、被真空环境压抑的“嗤嘶——”声。
真空回收系统高效工作,烟尘瞬间被抽走。
站在校长左侧的陈岩,身体姿态如同被无形的标线校准过,纹丝不动。
只有他镜片深处,高速刷新流淌过一行行微小的数据流,实时监控着每一束激光的能量输出稳定性和焦点坐标偏移量。
基座表面显露出来。
没有奠基人姓名,没有冗长颂词。
只有三行刚劲有力、仿佛用力量直接刻入月岩的汉字校训,在激光激活下流淌着幽蓝色的微光:
知无涯
行有界
心向星海
绝对的肃穆笼罩了现场。
空气里只剩下工程机器人关节液压传动的轻微摩擦声,以及高密度激光熔铸后材料急速冷却时发出的、极细微的应力释放音。
精确、高效、摒弃一切浮华——
这是月球赋予新学府的灵魂烙印,是星辰大海应有的成年礼。
陈岩微微颔首,镜片后快速流淌的数据流瞬间凝固,显示出一个绿色的(所有参数均在容差范围内)的确认标识。
他紧绷的肩线几不可察地放松了半毫。
仪式后的交流环节在尚未完全封闭的环形阶梯教室进行。
粗粝的月岩铸块墙体裸露着原始的质感,巨大的弧形观察窗外,是永恒深邃的宇宙幕布和那颗缓缓旋转的蓝色家园——
地球。
晓月安静地坐在靠后的位置,看着校长和陈岩等人站在前方。
她打开个人终端,调出星璇同步的奠基点实时地质微振动监测数据流——
这已经成为她下意识的习惯。
校长简要介绍了校区规划后,目光转向陈岩:
“陈博士,作为CASC月球基地科研负责人和深空星海特聘教授,您对首批学员有什么期望?”
陈岩推了下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面孔,如同扫描仪掠过待检部件:
“期望是多余的变量。
我只提要求:你们的神经接口与星璇子体的磨合度,必须在三周内达到基准线以上。
深空工程、天体物理、宇宙材料——
这三个核心领域的课程设计,遵循一个原则:
所有理论推导,必须同步完成至少一个基于星璇仿真平台的小规模工程推演。
纸上谈兵在这里没有意义。”
他的话语冷硬直接,带着月球基地特有的务实风格。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讲台边缘的金属面,发出极其轻微、几乎被空气吸收的“哒哒”声,那是他思考时惯有的节奏。
提问环节开始。
一个戴着厚重AR眼镜的男生(李思哲,深空工程系)率先发问:
“陈教授,校区核心规划中的‘深水区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具体研究什么?
它似乎独立于‘星火计划’的主体技术框架?”
陈岩的目光没有波动,回答如同公式输出,手指的敲击节奏没有丝毫变化:
“‘深水区’并非独立,而是星火计划的必要补充模块。
核心研究目标:
一、评估深空技术(如小行星捕获、大规模原位制造)对地月-火星经济生态链的潜在系统性冲击模型;
二、建立基于星璇全局监控与风险评估的深空技术应用伦理边界预警机制。
简单说,它负责为星火引擎设计更精密的‘限速器’和‘防护罩’。”
他停顿了半秒,补充道,
“风险预测精度,目标值95%置信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