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尾声 - 传承(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命寒门》最新章节。

午后的阳光透过格致书院藏书楼的雕花木窗,在弥漫着陈旧纸张与淡淡墨香的空气中,投下一道道静谧的光柱。尘埃在光柱中缓慢浮沉,仿佛时光在此也变得慵懒。

方才在明堂中,坐在前排,提问最为踊跃的那个青涩学子,名叫方允文。此刻,他胸腔里那颗年轻的心脏,依旧在剧烈地跳动着,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久久无法平静。林弈侍郎那平和却字字千钧的话语,尤其是最后关于“精神”与“答案”的阐述,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激荡出一片前所未有的轰鸣。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理想可以超越权力……”

“为天下人开创一个更好的世界……”

这些词语,单独看来,或许在圣贤书中亦不罕见。但从一位真正从寒微中崛起,手握重权却初心不改的践行者口中说出,带着他十年风雨砥砺出的重量与温度,便具有了摧枯拉朽、重塑认知的力量。

方允文感觉自己过去十几年寒窗苦读所构建起的那个模糊的、以求取功名光耀门楣为主要目标的世界,正在轰然倒塌。而在废墟之上,一种更宏大、更光明、却也更具挑战性的图景,正伴随着剧烈的心跳,一点点显露轮廓。

他几乎是跑着离开明堂的,也顾不上与其他同窗交流感想,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他的双腿,径直朝着书院藏书楼的方向奔去。他需要了解更多,需要印证,需要将脑海中那片新生的、躁动不安的图景,用更坚实的知识填充起来。

“吱呀——”一声,他略显急促地推开藏书楼那扇沉重的木门,将满室阳光关在身后,踏入了一片相对幽暗、却更为浩瀚的天地。

楼内书架林立,高及穹顶,密密麻麻的典籍卷帙浩繁,如同沉默的智者,等待着叩问者的到来。空气中那股熟悉的、混合着书卷霉味与檀木清香的气息,此刻闻起来,竟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与渴望。

他快步走到管理书案的斋夫面前,因为奔跑和激动,气息还有些微喘:“先生,学生……学生想借阅所有与林弈林侍郎相关的着述、传记、以及他所推崇的‘格物学’典籍!”

斋夫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看清是方才讲会上那个格外专注的年轻学子,了然地笑了笑,没有多问,只是慢悠悠地起身,指向考里的一排书架:“林侍郎早年的一些策论合集、农政疏议,以及他作序推荐的《河防通议》、《农桑辑要考注》等,都在丙字列第三架。至于格物之学,相关杂着多在戊字列,涉及算学、水利、地理堪舆,你可自行去寻。”

“多谢先生!”方允文匆匆一揖,便迫不及待地走向那片区域。

他的目光急切地扫过书架上一排排或新或旧的书脊。《林氏策论初编》、《漕运新策刍议》、《北地农事考》……一本本与他记忆中那个光辉名字相关的典籍被他小心翼翼地抽出,抱了满怀。他又转到戊字列,找到了《泰西水法》、《几何原本》、《舆地全览》这些以往他觉得与科举正业“无关”的书籍。

抱着沉甸甸的一摞书,他寻了一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窗外是几杆修竹,随风轻曳,筛下细碎的光斑,恰好落在他面前摊开的书页上。

他首先翻开的,是那本纸张已微微泛黄的《林氏策论初编》。开篇便是那篇名动青州的《治旱蝗、安流民、固邦本疏》。不同于在讲会上听到的转述,当那些冷静而缜密的文字直接呈现在眼前时——从“以工代赈”的组织细节,到“预警监测”的机构设置,方允文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那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在破旧的寒窑油灯下,如何殚精竭虑,将圣贤道理与民间疾苦融汇贯通,化为一条条足以安邦定国的良策。

他的手轻轻抚过那些字句,指尖似乎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灼热的温度。

他又翻开《漕运新策刍议》,里面不再是空泛的“利国利民”,而是详细列出了各段运河的水深、闸口通过能力、漕船损耗率、纤夫工食钱折算……大量枯燥的数字、图表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构建起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运作体系。方允文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所谓“经世致用”,原来需要下沉到如此具体而微的层面,需要与算学、工程、乃至人情世故如此紧密地结合。

接着,他涉足那些“格物”杂着。《几何原本》中严密的逻辑证明让他大开眼界;《泰西水法》里奇巧的机械图样让他啧啧称奇;《舆地全览》中精确的山川河流、城郭疆域,让他对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有了超越“天下九州”概念的、更清晰的认知。

他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夕阳的余晖渐渐取代了午后的明媚,将藏书楼内染上一层温暖的橘色。烛台被斋夫悄然点亮,昏黄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年轻而专注的侧脸。

在他的脑海中,林弈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偶像,一个成功的符号。而是逐渐变得有血有肉——那是一个在困境中,凭借知识奋力挣脱枷锁的灵魂;一个在掌握权力后,依然执着于用知识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干家;一个将个人理想,与脚下这片土地上万千生民的福祉紧密相连的探索者。

“道术兼备……”方允文喃喃自语,他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分量。没有“术”的“道”,是空中楼阁;没有“道”的“术”,是无首之龙。而林弈所走过的路,正是将这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澈感,如同清泉,洗刷着他的内心。那股自听讲会后便一直在胸腔中冲撞的热流,此刻终于找到了方向,缓缓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更为坚定、更为持久的力量。

他合上手中那本关于新式纺车的图册,抬起头,望向窗外。夜色已然降临,繁星初绽,与书院各处的灯火交相辉映。

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那光芒,与十年前,在清河县那间破败寒窑里,就着如豆灯火,于书卷中寻找出路的少年林弈,一般无二。

是求知的渴望,是破局的决心,是纵然前路漫漫亦不改其志的坚韧,更是一种名为“理想”的火种,在跨越了时空与阶层的壁垒后,于另一颗年轻的心脏中,被成功点燃。

方允文轻轻将书籍整理好,抱在胸前,站起身。他的步伐不再像来时那般急促,却显得沉稳而有力。

他知道,他找到了一条路。一条或许布满荆棘,却通往光明的路。这条路上,他并非独行。前方,有林弈侍郎那样的引路者;身旁,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同道。

精神的接力,并非轰轰烈烈的仪式,而是在这静谧的藏书楼内,于烛火与书卷的见证下,完成了一次无声的传递。

方允文走出藏书楼,融入青州府城的万家灯火之中。他的背影,与这古老而崭新的城市轮廓融为一体,仿佛预示着,又一段属于奋斗与坚守的故事,即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悄然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