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国际论坛,膳脉相连话传承(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最新章节。

立夏这天,全球江南药膳文化中心的国际会议大厅座无虚席 ——“首届国际药膳文化论坛” 在此开幕。来自中国、新加坡、法国、埃及、伊朗等 20 国的药膳专家、厨师、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大厅的背景板上写着 “膳脉相连,文化共生”,两侧的展架上摆放着《江南药膳集》多语种版本、纪录片海报,还有各地药膳的特色食材,如江南的莲子、南洋的沙姜、西域的薰衣草、欧洲的芦笋,浓郁的地域气息扑面而来。

软桃作为论坛主办方代表,首先致开幕辞。她穿着一身江南风格的浅绿旗袍,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嘉宾,笑着说:“今天,我们因为‘药膳’这个共同的话题聚在这里。药膳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而是人类对‘食物与健康’的共同探索 —— 江南药膳里有‘慢炖出真味’的耐心,南洋药膳里有‘祛湿适气候’的智慧,欧洲药膳里有‘融合创新’的勇气,这些都值得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论坛设三个核心议题,每个议题都由中外嘉宾共同主持,确保多元视角的碰撞。

第一个议题是 “传统药膳的现代转化”,由软桃和法国米其林厨师皮埃尔共同主持。软桃分享了江南药膳的现代尝试:“我们把母亲传下的‘当归羊肉汤’,变成了适合上班族的‘便携暖膳包’;把复杂的‘春笋虾饺’,简化成家庭版‘荠菜鸡蛋饼’;还和西餐合作,推出当归牛排、莲子奶油汤,让传统药膳走进现代生活。”

皮埃尔紧接着发言,他展示了巴黎餐厅的菜单,上面标注着 “江南药膳融合系列”:“以前我的客人觉得中药膳‘有药味’,不敢尝试,直到我们把当归磨成粉加进牛排酱汁,把莲子泥替代土豆泥,客人发现‘原来药膳可以这么美味’。现在,我们的当归牛排每个月能卖 500 多份,很多客人还会问‘还有没有其他药膳’。”

台下的埃及嘉宾提问:“我们埃及有很多传统药膳,比如用椰枣做的甜汤,但年轻人不爱吃,您有什么建议?” 软桃回答:“可以试试和年轻人喜欢的食物结合,比如把椰枣泥加进酸奶,做成‘椰枣酸奶羹’,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口味;还可以拍短视频,教年轻人简单的做法,让他们觉得‘传统药膳离自己很近’。”

第二个议题是 “跨域药膳的文化适配”,由西域的阿依木和新加坡华人商会会长陈先生主持。阿依木分享了西域通道的经验:“我们把江南的当归、莲子运到西域,用西域的薰衣草、葡萄干做改良,比如‘薰衣草桂花茶’‘葡萄干莲子羹’,既符合西域干燥的气候,又保留江南的甜润,现在这些药膳在西域很受欢迎,连当地的贵族都常喝。”

陈先生则提到南洋的适配:“南洋湿热,我们把江南的当归羊肉汤加了沙姜、香茅,增加祛湿效果;用本地的黑山羊替代江南的羊肉,成本更低,客人也更适应。最重要的是,我们会给客人讲药膳背后的故事,比如‘这碗汤里的当归,来自江南的药膳园,和你奶奶当年喝的一样’,用故事打动客人,比单纯讲功效更有效。”

第三个议题是 “非遗传承的青年力量”,由海外学员代表、巴黎的苏菲和纽约的张明主持。苏菲是法国姑娘,去年在杭州总院培训后,回到巴黎开了一家 “江南药膳小馆”:“我会在小馆里办‘药膳文化日’,教年轻人认当归、剥莲子,还会讲苏姑娘和她娘的故事。有个 16 岁的法国女孩,现在每周都来学做莲子羹,她说‘想把这种温暖的食物带给家人’。”

张明是纽约的华裔留学生,现在是纽约分店的 “青年传艺人”:“我在纽约的华人学校开了‘童蒙药膳课’,教孩子们用中文写‘莲子’‘当归’,还教他们做简单的‘火鸡莲子粥’。很多孩子以前不爱吃中餐,现在会主动让妈妈做药膳,这就是青年传承的意义 —— 让文化在下一代心里扎根。”

论坛的最后,所有嘉宾共同签署了《杭州共识》,上面写道:“药膳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们承诺尊重不同地域的药膳传统,坚守‘健康、温暖、包容’的核心,通过青年培养、技术交流、文化传播,让药膳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纽带,共同推动全球药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闭幕后,埃及的药膳专家找到软桃,希望能和全球江南药膳文化中心合作,在埃及开设 “江南药膳体验点”;伊朗的学者则提出要翻译《江南药膳集》成波斯语,在伊朗推广。软桃笑着答应,心里满是感慨 —— 这场论坛,不仅是交流,更是连接,让江南药膳的暖,真正走向了世界。

萧璟渊走到软桃身边,看着她和各国嘉宾交流的身影,轻声说:“你看,你的初心,已经变成了大家的共识,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软桃点点头,看着大厅里不同肤色的人围着展架讨论食材、交流食谱,心里满是笃定 —— 未来,会有更多人因为药膳相遇,因为温暖相连,这就是江南药膳作为非遗,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