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进军缅甸(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湘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焦土和血腥混合的独特气味。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又一次惨胜告终,日寇妄图夺取长沙、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再次被粉碎。战场上,残破的太阳旗与灰蓝色的军装碎片一同浸泡在泥泞之中,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残酷。

第19集团军指挥部,此刻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反而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凝重和高效运转的忙碌。总司令李锦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挺拔的身姿一如往常,但深邃的眼眸深处,却比平日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与冷冽。地图上代表日军进攻的红色箭头已被彻底粉碎,取而代之的是蓝色防御线的巩固标记。

“报告总司令,各军伤亡及装备损耗初步统计完毕。”参谋长陈瑜中将的声音平稳依旧,但递上文件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他是能将李锦那些天马行空却又精准致命的超前战略化为具体作战指令的大脑,此刻,这份统计报告却沉重异常。

李锦接过文件,目光迅速扫过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第七军的钢铁洪流在反突击中充当了救火队,也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坦克损失接近三成,尤其是宝贵的虎式和豹式,每一辆的损失都让他心头滴血。新一军和新二军的步兵弟兄们,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疯狂冲锋,减员严重。美械装备虽好,但弹药的消耗速度远超重庆方面的补充能力。

“知道了。”李锦的声音听不出波澜,他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优先补充第七军的装甲车辆和技战人员,从我们自己的储备里出。步兵的兵员补充,立刻向军委会申请,同时……‘青禾’那边,民众动员部可以启动了,在控制区内秘密动员可靠青年,以民工名义先行吸纳,再行编练。”

“是。”陈瑜点头,对此并无意外。李锦总能未雨绸缪,集团军控制区后方的秘密基地和物资储备,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为何第19集团军总能保持超常战斗力的原因之一——部分脱离了重庆那低效且充满掣肘的补给体系。

“副总司令那边情况如何?”李锦问道,指的是正在前线负责收尾和阵地巩固工作的梁卫国。

“梁副总司令已初步稳定战线,正在收拢各部,清点战利品。日军溃退时丢弃了不少装备,尤其是火炮和轻武器,沈副总司令(沈德威)的部队正在组织收缴,或许能稍解燃眉之急。”陈瑜回答。

李锦微微颔首。沈德威作风强硬,打扫战场也从不含糊。这时,副官敲门进来:“总司令,政治部林主任和译电室秦主任来了。”

“请进。”

政治部主任林风眠少将和译电室主任秦若兰上校一同走了进来。林风眠神色平静,眼神却锐利,秦若兰则一如既往的冷静干练,手中拿着一份电文。

“总司令,”林风眠率先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官兵情绪总体稳定,胜利的鼓舞作用很大。政治教育部正在组织宣传此次大捷,提振士气。敌工部也利用日军新败的机会,加强了对前线日伪军的策反宣传,已有零星小股部队表示动摇。”

“很好,力度可以再大一些,但要注意方式,避免刺激重庆方面过于敏感的神经。”李锦指示道,目光转向秦若兰,“若兰,有什么情况?”

秦若兰将电文递给李锦,语气平稳无波:“总司令,重庆军委会密电,关于前军法处处长高世明诬告一案,已有结论。经查,高世明系受日谍利用,捏造事实,构陷长官,其本人已认罪伏法。委员长亲自批示,还总司令清白,并对第19集团军在此次会战中的卓越表现予以通令嘉奖。”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陈瑜推了推眼镜,林风眠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嘲。高世明是军统安排进来,专门监视李锦和集团军内部是否有“通共”迹象的钉子,这次诬告李锦“作战不力,纵容共党”,本就是一场政治阴谋,企图在战前扰乱指挥体系,甚至扳倒李锦。若非李锦早有防备,兼之此次大胜功勋卓着,使蒋介石不得不倚重其军事才能,后果不堪设想。所谓的“日谍利用”,不过是重庆方面找的遮羞布和下台阶罢了。

李锦脸上露出一丝淡漠的笑意,仿佛在看一场与己无关的闹剧。“委员长明察秋毫。回复军委会,李锦及第19集团军全体将士,谨遵钧旨,必当效忠党国,再接再厉。”他顿了顿,看向兼任军法处长的副参谋长方维岳少将,“维岳,军法处接下来要内部整肃,清除高世明的遗毒,确保各级军官思想纯正,忠于……领袖。”他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方维岳是李锦的亲信,为人正直,让他清理军法处,实则是要将其彻底掌控,避免再次被渗透。

“是!卑职明白!”方维岳立正敬礼,他深知肩头责任重大。

处理完这桩令人不快的插曲,李锦将注意力重新拉回现实。“休整补充计划必须加快。后勤张司令那边压力最大,维扬,”他看向刚刚被请来的后勤与卫生司令张维扬中将,“装备、弹药、油料、药品,我要你在两个月内,让部队恢复至少九成的实力。”

张维扬,这位原先与孔祥熙关系密切,后被李锦巧妙策反的关键人物,此刻面色凝重但充满信心:“总司令放心!我们的秘密仓库已启用,库存的德制零件和美制弹药正在加紧分发。通过‘通信联络处’徐文博少将的渠道,从香港和缅甸新采购的一批M36坦克歼击车、M18地狱猫和关键药品已在途中,甚至搞到了几套最新的SCR-584雷达和无线电干扰设备实验样机。兵工厂(秘密小规模)也在日夜赶制弹药和维修零件。只是兵员……”

“兵员我来想办法。”李锦打断他,“除了向重庆要,林主任的民众动员部会配合你,在根据地内秘密征召。卫生方面,王明司令,”他看向野战卫生师长王明中将,“重伤员要尽全力救治,后送体系必须畅通,我们需要每一个康复的老兵。”

“明白!机动医院和后方康复中心已满负荷运转,新到的磺胺和血浆起了大作用。”王明回答道。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第19集团军控制区如同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豫南、鄂北的山丘林地间,隐藏的兵站、仓库、维修厂、医院全都开足马力。一辆辆伤痕累累的坦克、装甲车被拖回维修点,在装甲工兵师长金城汤少将麾下技术人员的巧手下焕发新生。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有的穿着重庆发下来的破旧军装,有的则是穿着百姓衣服、眼神却透着坚毅的本地青年,在被复线班努力构建的通讯网络指引下,补充到各个减员的连队。

第七军军长楚南河和副军长韩晓征几乎泡在了训练场上,新补充的坦克手需要尽快熟悉装备,与老兵磨合战术。新一军军长梁卫国则忙着整编部队,将缴获的日械和补充的美械合理分配,强化步兵的火力和机动。新二军军长沈德威狠抓工事构筑和反坦克训练,他的防区总是最先形成坚固防御体系。新近提升、负责新三军和新四军的赵鸿飞、孙启明两位中将也不敢怠慢,努力将新组建的部队锤炼成型。

集团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通信、特种作战等司令部,同样在争分夺秒地补充、训练、磨合。整个集团军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气氛,所有人都知道,大战虽歇,但战争远未结束,下一次恶仗或许转眼即至。

就在休整补充计划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一封绝密电文通过秦若兰的译电室,直接呈送到了李锦的案头。

电文来自重庆最高军事委员会,措辞正式而急迫。内容大致如下: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畅通盟国援华物资输入,粉碎日军南下战略,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与盟军(英军)协同作战。兹任命卫立煌将军为远征军总司令(后因故未到任,实际由罗卓英、杜聿明先后负责),任命第19集团军总司令李锦为远征军副总指挥兼第19集团军司令,率所部精锐,作为远征军先遣和主力兵团,即刻着手准备入缅事宜。相关协调、装备补充(部分由盟国提供)、行军路线等细节,另电通知,望速与军委会派驻昆明之先遣人员及盟军代表接洽。

帐内,李锦、陈瑜、林风眠、以及刚刚被紧急召来的后勤司令张维扬、通信联络处长徐文博少将,围看着这封电文,气氛一时间有些凝滞。

“入缅作战……”陈瑜沉吟道,“热带丛林,陌生地域,远离后方,还要和英国人协同……麻烦不小。”他立刻从军事角度看到了重重困难。

张维扬眉头紧锁:“缅甸?我们的后勤补给线要拉长上千公里!滇缅路路况复杂,日军飞机肯定重点轰炸。盟国提供的装备?英国人自己在新加坡都一败涂地,他们能给我们什么好东西?油料、药品、备用零件,尤其是热带疾病防治药品,我们必须储备平时的三倍,不,五倍!”

徐文博扶了扶眼镜:“与盟军协调是关键,也是难点。英国人向来高傲,且他们在缅甸的战略意图似乎以保全自身力量、退守印度为主,能否真心协同存疑。我的渠道反馈,英方对我军入缅心存忌惮,配合不会顺畅。语言、指挥体系、通信联络都是问题。我们需要大批懂英语的联络官和通信器材。”

林风眠则从政治层面提醒:“我军深入缅甸,脱离直接控制,重庆那边恐怕会更不放心。军统、中统的监视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此外,缅甸情况复杂,有当地抗日武装,也有亲日势力,还有英国殖民当局的各种势力纠缠,政治工作、群众工作需极其谨慎。”

李锦静静地听着部下们的分析,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深邃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地图,看到了那片茂密、炎热、充满未知的异国土地。远征缅甸,这本就是他知道的历史进程,只是没想到这个重任会如此快、如此直接地落在自己和第19集团军身上。

advantages?获得了直接获取盟国装备(尽管可能不如意)、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军队战斗力、实践他超前战术思想的机会,若能取胜,将极大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和物资供应。 disadvantages?地形气候极端恶劣,后勤保障困难重重,盟军不可靠,日军精锐(丛林战师团)严阵以待,政治环境复杂,重庆掣肘……

片刻沉默后,李锦猛地抬起头,眼神已恢复锐利和决断:“命令已下,不容退缩。此乃国运之战,我必须往,第19集团军必须往!”

他站起身,一连串指令清晰下达: “一、参谋长,立即成立远征计划先遣参谋组,由你亲自负责,集中所有关于缅甸的地理、气候、水文、交通、日军部署(现有情报)、英军情况的情报,一周内拿出初步作战预案和风险评估。特种作战司令部的侦察引导团,立刻挑选精通测绘、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官兵,组成先遣侦察小队,化装后分批潜入滇西和缅北边境,实地勘察地形道路、收集情报。” “二、后勤张司令,立即调整补充方案!优先储备热带疾病防治药品(奎宁、磺胺等)、防蚊虫装备、丛林作战服(轻便、耐磨、防潮)、防水布、净水设备、砍刀、驱蛇药。加大油料和坦克、车辆备用零件的储备和携行量。与徐处长紧密配合,利用一切国际渠道,紧急采购上述物资,特别是英制、美制装备的通用零件和油料规格。” “三、徐处长,你立刻动身,前往昆明。你的任务最重:第一,与军委会先遣人员、盟军(主要是英军)代表建立联系,摸清他们的实际态度、能提供的支援(空中、炮火、物资)到底有多少、可靠性如何。第二,协调入缅后的通信联络频率、呼号、密码交换事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继续利用你的渠道,不惜一切代价,抢运我们急需的物资,特别是电台、医疗器械、高性能炸药和新型反坦克武器(如更多的M18、M36)。英国人靠不住,我们要靠自己!” “四、林主任,政治部和情报总局立即着手准备:挑选一批政治可靠、有一定文化、最好懂点英语或缅语、傣族语的官兵,进行紧急培训,作为入缅后的群众工作队和联络官。加强对缅甸政治、民族、风俗习惯的研究。敌工部要制定对日缅军的策反宣传方案。政治保卫处和军法处要加强对内部的监控,尤其防备重庆方面趁我军远征之际安插更多眼线或进行破坏。译电室要升级密码系统,确保与国内、以及远征军内部通讯的绝对安全。” “五、全军加速休整补充进度!各部队展开适应性训练,重点是丛林作战、山地行军、渡河作业、热带病防治。炮兵要研究丛林环境下的火力支援和快速转移。装甲部队要研究有限地形下的运用和保养。工兵要强化架桥、开路、排雷、构筑热带防御工事的训练。通信兵要演练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下的通讯保障。”

李锦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部下:“诸位,这是一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第19集团军能否延续辉煌,中国军队能否在国际上赢得尊严,滇缅路能否畅通,或许在此一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望诸位同心协力,克竟全功!”

“是!!”所有将领肃然立正,眼中燃烧起挑战的火焰和坚定的斗志。

命令迅速化作行动。整个第19集团军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原本就紧张的休整补充工作,瞬间转向了为远征做准备的更高强度节奏。

训练场上,士兵们开始练习在模拟丛林环境中匍匐、穿行、识别方向、应对蚊虫蛇蚁。医务兵加紧学习热带疾病的症状和急救方法。工兵部队演练使用新配发的橡皮艇和便携式舟桥设备在湍急河流上架设浮桥。通信兵背着沉重的电台,在山林间反复测试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

与此同时,一条条秘密指令通过秦若兰掌握的密码系统发出。代号“影子”的特战旅旅长,亲自挑选了数十名最精锐的侦察兵,他们换上便装,携带精巧的武器和侦察器材,分成数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西南边境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任务是先一步踏入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雨林,为大军开路。

徐文博带着精干团队,乘坐运输机紧急飞赴昆明,一下飞机就投入了与各方势力的艰难斡旋和博弈之中。张维扬坐镇后勤司令部,电话铃声和电报滴答声昼夜不息,协调着庞大的物资调配和运输,一支支满载物资的车队沿着刚刚修缮的道路,源源不断地驶向滇西方向。

李锦本人更是忙碌异常。他需要听取先遣参谋组的每一次汇报,审阅每一份情报摘要,批复各类准备工作的请示。同时,他还要应对来自重庆的各种询问、指示乃至隐含的猜忌——军委会虽然任命了他,但对这支“半独立”的强大力量远赴境外,始终心存疑虑。军统局长戴笠甚至发来密电,强调“严防异党分子借机活动”,并要求军法处长方维岳“定期密报军中动态及李总司令言行”。

方维岳一如既往地正直,他将密电内容如实报告给了李锦。李锦只是冷笑一声:“按规矩办事即可。该汇报的汇报,不该说的,一句也不要多说。维岳,你的职责是维持军纪,确保部队战斗力,其他的,我心里有数。”

夜幕降临,指挥部依旧灯火通明。李锦独自站在那张新换上的中缅边境大幅军事地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野人山、密支那、同古、仁安羌这些日后将用鲜血染红的地名上。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坎坷与牺牲,但他既然来了,带着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且拥有超前战术思想的现代化集团军来了,他就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热带丛林的危险,日军的狡诈,英军的退缩,重庆的掣肘……这一切都是艰难险阻。但他麾下有十五万历经战火淬炼的虎贲之士,有楚南河、韩晓征的钢铁洪流,有梁卫国、沈德威的坚毅步兵,有周振邦的重炮,有林修远的电子耳目,有王大山的特种利刃,有张维扬的后勤保障,有陈瑜的运筹帷幄,有林风眠、秦若兰在隐秘战线的支撑……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缅甸的位置上。 “缅甸,我来了。这一次,结局将会不同。”

他转身,对副官下令:“给重庆发电:第19集团军已基本完成休整补充,先遣部队已向滇西开拔。李锦将即日赴昆明,与盟军代表会晤,协调入缅事宜。我部全体将士,誓竭尽全力,扬威异域,不负国家民族之厚望!”

窗外,一列军车轰鸣着驶过,车灯划破沉沉的夜色,载着士兵和装备,奔向遥远的西南边陲。一场波澜壮阔、考验着勇气、智慧与意志的远征,才刚刚拉开序幕。

湘北的山水逐渐被甩在身后,第19集团军这支庞大的战争机器,沿着崎岖不平的西南公路,开始了向云南昆明的漫长转进。车轮滚滚,履带铿锵,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士兵们挤在卡车里,或跟在坦克后面徒步行军,脸上既有离开故土的些微茫然,更多的是对未知战场的凝重与坚毅。

李锦并未与大军同行,他乘坐一架C-47运输机,先行抵达昆明。这座春城此刻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物资集散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忙碌而又有些混乱的气息。不同制服的军人们穿梭往来,美军的吉普车呼啸而过,机场上不断有运输机起降,卸下物资和人员。

远征军司令部设在一处原滇军将领的别墅内,戒备森严。李锦抵达后,稍事休息,便立即要求与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实际负责远征军作战指挥的约瑟夫·史迪威中将举行会谈。

史迪威的指挥部里弥漫着咖啡和雪茄的混合气味。这位以“醋性子乔”着称的美国将军,身材瘦削,戴着眼镜,眼神锐利,此刻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缅甸地图前,眉头紧锁。见到李锦,他伸出手,语气直接而毫不客套:“李将军,很高兴你终于到了。时间不等人,日本人可不会等我们慢慢准备。”

李锦敬礼后与他握手,能感受到对方手上的力量和对时间的焦虑。“史迪威将军,第19集团军主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我提前抵达,正是为了尽快了解情况,协调行动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