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进军缅甸(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两人走到地图前。史迪威拿起教鞭,点指着缅甸:“情况很糟,比预想的还要糟。英国人……哼,”他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他们从一开始就缺乏防守缅甸的决心。仰光眼看就要丢了,滇缅公路的出海口即将被切断。我们的首要任务,原本是保卫这条生命线,但现在看来,必须在更北面的地方建立防线,阻止日军北上威胁印度和云南。”

教鞭在地图上划动:“亚历山大(英缅军总司令)的部队士气低落,正在向北撤退,很难指望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你的第19集团军,是计划中的绝对主力,是最硬的拳头。”

李锦凝视着地图,目光扫过同古、仁安羌、曼德勒、腊戍这些即将被鲜血染红的地名。他沉默片刻,开口问道:“将军,我对盟军的整体部署和指挥体系尚有疑问。英军的撤退路线和最终防御决心是什么?中美英三方部队的协同作战,指挥权如何明晰?空中支援和后勤补给,特别是油料和弹药,能否保障持续作战?”

这些问题直指要害,也是史迪威最为头疼和愤怒的地方。他猛地一拍地图:“指挥?见鬼的指挥!亚历山大想保存实力退往印度,蒋介石将军的电报没完没了却又 often contradictory(经常自相矛盾)!我需要的是像你一样能打仗、愿意打仗的将军!我会尽可能协调空军(主要是陈纳德的飞虎队和即将到来的美军第10航空队)提供支援,但制空权并不在我们手里。后勤……这是最大的噩梦!滇缅公路运力有限,印度过来的航线危险又漫长。我们必须速战速决,或者在占领区就地获取部分补给。”

李锦没有被史迪威的情绪感染,依旧冷静:“将军,速战速决取决于日军是否配合,以及我们能否在关键点上形成优势。我的部队装备混杂,重装备不少,对后勤依赖极大。丛林作战,机械故障率会飙升。我建议,初期以稳固防御,挫敌锐气为主。利用缅甸的山地丛林地形,构筑坚固防线,消耗日军兵力物资。同时,派出精锐小部队,深入敌后,破坏交通线,袭击补给基地,搜集情报。”

他指向腊戍和密支那:“这两个点,是滇缅公路和通往印度的关键枢纽,绝不能丢。我集团军应优先确保这一线安全,并视情况向东吁、棠吉方向出击,策应英军,但决不能孤军深入,被日军切断后路。”

史迪威盯着李锦,眼神复杂。他欣赏李锦的冷静和战略眼光,这与他接触过的许多唯唯诺诺的国民党将领截然不同。但他又对李锦强调防御和谨慎感到有些失望,他更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来挽回颓势。

“防御?李将军,日本人正在进攻!我们必须进攻才能打断他们的节奏!”史迪威强调。

“进攻需要准备,将军。”李锦毫不退让,“我的部队刚经过长途行军,需要时间休整、适应环境、熟悉敌情。仓促投入进攻,在陌生的丛林里 against 以逸待劳的日军,是灾难。最初的战斗,必须是‘接触-防御-反击’的模式,在防御中了解敌人,锻炼部队,寻找战机。我相信,一旦我的装甲部队在合适的地形展开,日军的轻步兵攻势会撞得头破血流。”

两人就战略战术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史迪威坚持要尽快发起反攻,收复失地;李锦则强调站稳脚跟,优先确保后勤线和战略要点,在防御中消耗敌人,积蓄力量再图反攻。最终,或许是李锦对后勤困难和战场环境的深刻分析说服了史迪威,也可能是史迪威意识到暂时无法完全掌控这支强大的中国军队,他勉强同意了李锦的初步方案:第19集团军先头部队接替部分英军防务,在东吁、彬文那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主力集结于曼德勒、腊戍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同时派出特战部队进行敌后活动。具体进攻计划,待局势明朗和部队适应后再议。

“好吧,李将军,”史迪威最后叹了口气,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最新的敌情通报和盟军部署图。希望你的人尽快到位。我需要你的钢铁洪流,但不是陷在缅甸的泥潭里。”

“我明白,将军。”李锦接过文件,“第19集团军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让国家失望。”

离开史迪威的指挥部,昆明的阳光有些刺眼。李锦知道,与史迪威的争论只是开始,未来在缅甸,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和盟军内部的矛盾只会更多、更复杂。他必须牢牢掌握住自己的部队,在错综复杂的指令和险恶的战场环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接下来的几天,李锦忙于与远征军司令部其他人员接洽,协调驻地、补给、通讯联络等繁琐却至关重要的事务。他带来的参谋团队在陈瑜中将的带领下,高效地运转起来,与美英双方的对应机构进行对接,厘清指挥关系,疏通补给渠道。

与此同时,第19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主要是沈德威的新编第二军和集团军直属的机械化骑兵师一部,开始陆续抵达昆明地区,并几乎不做停留,直接按照命令车运南下,前往缅甸边境的预定防御区域。庞大的德制坦克和美制卡车队伍穿过昆明街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市民们夹道观看,既为这支装备精良的雄壮之师感到振奋,也为他们即将奔赴异国浴血奋战而担忧。

主力部队仍在途中,李锦决定在昆明郊外一个临时开辟的大型野战营地举行一场誓师大会,既是鼓舞士气,也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决心。

大会当日,天气晴朗。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和孙中山先生像。台下,已经抵达昆明的部队代表——包括第七军的装甲兵、新一军和新二军的步兵、集团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排着整齐的方阵,钢枪如林,坦克和装甲车在一旁排列成威严的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士兵们虽然面带风尘仆仆的疲惫,但眼神锐利,纪律严明。

远征军司令部的高级军官、云南当地的军政要员、以及国内外新闻记者聚集在主席台两侧。史迪威也出席了大会,脸色严肃地站在一旁。

上午九时整,军乐队奏响激昂的军歌。李锦一身笔挺的二级上将礼服,步伐稳健地走上主席台。他目光扫过台下肃立的万千将士,深吸一口气,不用扩音器,沉浑有力的声音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弟兄们!”

仅仅三个字,全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官兵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我们刚刚在长沙城下,用日本侵略者的鲜血和尸骨,证明了我们扞卫国土的决心和能力!胜利的勋章还佩戴在我们胸前,征衣上的硝烟尚未散尽!”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但是,侵略者的贪欲没有止境!战火,已经烧到了我们的国门之外,烧到了我们的友邦缅甸!日寇企图切断我们最后的国际交通线,窒息我们的抗战,将中华民族推向绝境!”

“我们答应不答应?”李锦怒吼道。

“不答应!不答应!!”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震耳欲聋,士兵们的怒火被点燃。

“对!绝不答应!”李锦大手一挥,指向南方,“今天,我们在这里誓师!我们第19集团军,受领袖重托,受国民厚望,即将踏出国门,远征缅甸!我们要用我们手中的枪炮,告诉那些狂妄的日本法西斯: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中国的生命线,一丝也不能断!任何胆敢阻挡中华民族生存与解放之路的敌人,都必将被我们碾得粉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既阐述了出征的必要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知道,前面的路充满艰难险阻!我们要面对的是凶残狡诈的敌人,是陌生的丛林,是恶劣的天气,是漫长而危险的后勤线!我们可能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委屈!”李锦话锋一转,坦诚而坚定,“但是!我们是谁?我们是战无不胜的第19集团军!我们是装甲突击的钢铁洪流,是坚守阵地的磐石坚垒,是无坚不摧的雷霆铁拳!”

他逐一看向台下不同部队的方阵,点出他们的荣耀:“第七军的兄弟们,你们的重坦克,要让日寇的薄皮战车和血肉之躯知道什么是绝望!新一军的兄弟们,你们的美式火力,要用钢铁和烈焰为部队开辟道路!新二军的兄弟们,你们的铜墙铁壁,要成为日寇无法逾越的死亡地带!炮兵、工兵、通信兵、后勤、卫生……所有的兄弟们,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是一个整体,是拧成一股的钢绳!”

“此次出征,非为他人,实为自己!为国家之生存,为民族之尊严,为子孙后代之自由!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人,有能力、有决心在任何战场上击败任何敌人!”

最后,他举起右手,握紧拳头,用尽全身力气呐喊:“我命令!第19集团军,全体都有——”

“唰!”所有官兵立正,目光如炬。

“目标,缅甸!前进——”

“驱逐日寇!保卫滇缅!扬我国威!!”惊天动地的口号声直冲云霄,仿佛要撕裂长空。钢铁的洪流,在这一刻,正式启动了南下的车轮,带着决死的气势,奔向那片未知而惨烈的战场。

史迪威看着台下群情激昂的士兵和台上那位充满领袖气质的中国将领,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或许,这支军队真的能创造奇迹。

李锦在誓师大会后,并未过多停留,立刻前往设在昆明城内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司令部戒备森严。在这里,他首次正式拜会了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上将。

罗卓英,保定军校毕业,是国民党军中的资深将领,资历远在李锦之上。他身材不高,略显富态,脸上总带着一种圆滑而难以捉摸的笑容。见面气氛表面客气,但暗藏机锋。

“慕寒老弟,一路辛苦!委座常夸赞你是党国栋梁,黄埔楷模!此次能得老弟襄助,入缅作战,我心甚安啊!”罗卓英热情地握着李锦的手,话语间充满了官场的客套。

“总司令过誉了。卑职才疏学浅,唯有效忠党国,服从总司令指挥,竭尽全力,以报效校长和领袖栽培之恩。”李锦姿态放得很低,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尊重,也强调了服从,更抬出了蒋介石。

寒暄过后,双方进入正题。罗卓英首先听取了李锦关于第19集团军现状、损耗补充以及长途行军情况的简要汇报,其间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特别是关于第七军德械装备的保留问题和与史迪威初次见面的情况。

“慕寒啊,史迪威将军那边…脾气是直了些,但毕竟是盟军代表,手握援助物资分配之权。他对你的部队保留那些德国家伙颇有微词,多次向我提及此事。你看,为了大局,是否…”罗卓英试探着说,语气温和,但意思明确。

李锦早有准备,从容应答:“总司令明鉴。此事卑职已向史迪威将军详细解释。保留之德械,皆为精锐攻坚利器,且自有独立后勤渠道,绝不占用美援主渠道资源。入缅作战,日军必有坚固工事和战车部队,届时若无此类破甲重锤,恐徒增士兵伤亡,延误战机。卑职愿立军令状,此部分装备若因后勤或战术原因贻误战机,甘当军法!且我已令各部,加紧熟悉美械,待后续美援坦克(如M4谢尔曼更多型号)充足,必逐步替换。”

他这番话既表明了决心,也给出了看似合理的战术理由,还承诺未来会换装,最后甚至愿意立军令状,堵住了罗卓英的嘴。罗卓英沉吟片刻,他也不想过分逼迫这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尤其李锦深得蒋介石信任,且与孔祥熙关系匪浅(通过张维扬)。他打了个哈哈:“慕寒老弟言重了,军令状就不必了。你我皆是为党国效力,自当同心协力。既然你已有周全考虑,那我便放心了。只是与盟军,尤其是英方协调时,还需多加注意,勿授人以柄。”

“谨遵总司令教诲!”李锦立正应道。他心中明了,罗卓英的“放心”有限,后续的摩擦和权力博弈绝不会少。

接下来,会议转向入缅作战的具体部署。根据史迪威和罗卓英初步商定的计划(很大程度上受到英方意见的影响),中国远征军主要分为路部队(沿滇缅公路推进)和铁道部队。由于英方对中国军队大规模入境心存疑虑,初期入缅兵力受到限制。第19集团军的新编第三军(军长赵鸿飞)、新编第四军(军长孙启明)被命令率先前往缅北重镇密支那和交通枢纽腊戌一线布防,负责保障远征军主力的后方安全和交通线畅通。这是一个相对次要但至关重要的任务。

而李锦本人,则将亲自指挥集团军主力(第七军、新一军、新二军)以及配属作战的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作为先头主力,准备南下参与同古(东吁)地区的防御作战,阻挡日军北犯。

听到这个部署,李锦眉头微蹙。历史上,正是英军的迅速溃退和背信弃义,导致孤军深入的200师在同古陷入重围,损失惨重。他必须避免重蹈覆辙。 “总司令,同古位置关键,但地势相对平坦,利于日军装甲部队发挥。200师虽英勇善战,但仅凭一师之力,恐难久守。我军主力南下,需要时间。且英军右翼…是否可靠?”李锦谨慎地提出疑问。

罗卓英摆摆手:“英方已承诺固守右翼卑谬地区,与我军形成犄角之势。史迪威将军也正全力协调督促。200师乃我军精锐,戴师长更是虎将,必能坚守待援。慕寒你部需尽快完成换装和适应性训练,一旦命令下达,即刻南下,与200师汇合,予敌重击!”

李锦知道再多说也无益,反而可能被扣上畏战或质疑盟军的帽子,只得应道:“是!卑职立刻回去准备,绝不敢延误战机!”

离开司令部,李锦心情沉重。历史的惯性巨大,英军的承诺如同废纸,他必须早做打算。

部队开拔的节奏明显加快。更多的军列和车队向着滇西方向驶去。李锦也离开了昆明,前往保山、芒市等地的前进指挥部, closer to the impending battle. 遥远的缅甸,已经可以听到隐隐传来的炮声。远征军的序幕,正在血腥的碰撞中缓缓拉开,而第19集团军,这把最锋利的战刀,正寒光闪闪地劈向战云最密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