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同古保卫战(1)(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返回集团军临时指挥部后,李锦立刻召集所有军师长及直属部队主官,传达了远征军司令部的命令和部署。
“新三军、新四军,即刻开拔,目标密支那、腊戌!鸿飞兄、启明兄,后路安危,系于二位之手。缅北情况复杂,既有日军渗透,亦有当地土司武装和英缅军遗留问题,需刚柔并济,快速构筑防线,尤其注意防空和反渗透!”李锦对赵鸿飞和孙明启叮嘱道。
“总司令放心!我两部必不负重托,确保后方无虞!”赵鸿飞和孙明启起身立正,领命而去。他们知道任务艰巨,但也是独当一面的机会。
随后,李锦目光扫过楚南河、梁卫国、沈德威、戴安澜(200师师长已奉命前来参加会议)等人:“其余各部,任务只有一个:以最快速度,完成全面换装和丛林适应性训练,准备南下作战!”
真正的换装风暴开始了。在后勤司令张维扬和通信联络处长徐文博的高效运作下,堆积如山的美制装备从仓库中提出,分发到各部队。
· 步兵换装:新一军、新二军以及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步兵单位,开始全面换装M1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勃朗宁自动步枪(BAR)、M1919A4/A6机枪、M2 60mm、81mm迫击炮。士兵们兴奋又忙碌地交接中正式、捷克式等旧装备(这些旧装备将移交后续部队或入库储备),学习新枪械的操作和保养。训练场上日夜响彻着各种美制枪械的射击声。
· 炮兵强化:集团军炮兵司令周振邦中将笑得合不拢嘴。M2A1 105mm榴弹炮、M1 155mm“长脚汤姆”榴弹炮,甚至那24门庞然大物M1 203mm重炮,以及36辆T34“管风琴”火箭炮车,被加强到各军师级炮兵部队和集团军直属炮兵团。炮兵们忙着熟悉新炮的性能、射表,以及美军提供的火力指挥协调程序。反炮兵雷达连和校射航空队(配备了数架L-4“蚱蜢”观测机)进行了多次联合演练,其超前的战术能力让美军顾问都啧啧称奇。
· 装甲与反坦克升级:第七军在保留德系核心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M4谢尔曼坦克(主要补充给原IV号坦克的位置)和M3/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用于侦察)。但最大的提升来自反坦克力量。各师属反坦克营、军属坦克歼击旅,大量接收了M3 75mm自行反坦克炮(初期型)、M10狼獾以及最新的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这些机动反坦克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应对日军战车(主要是九七式中战车和九五式轻战车)的信心。韩晓征亲自组织装甲兵交叉学习美制坦克驾驶和战术。
· 后勤辎重机械化:十轮大卡的数量急剧增加,GMC CCKW 353几乎成为标准配置,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和物资运输量。吉普车、越野车也大量配备到营连级单位。
· 通信与电子战:林修远中将的部门获得了更多的SCR-系列电台(如SCR-284/289/510/610等),通信距离和稳定性提升。电子情报旅的侦听和测向设备在美军技术人员的“帮助”(实为有限合作)下也有所升级。徐文博小组甚至利用穿越者的知识,对部分电台进行了“魔改”,增加了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
与此同时,一场更为艰苦的丛林适应性训练全面展开。李锦深知缅甸丛林环境的恶劣远超国内战场。他命令:
· 丛林生存技能:聘请当地猎户和从缅甸归国的华侨作为向导,教导官兵识别有毒动植物、寻找水源、防治蚊虫蚂蝗、搭建丛林庇护所。
· 疾病防治:卫生司令张维扬和师长王明全力运作。磺胺药、奎宁片大量下发,强制服用。个人卫生要求极其严格,督促士兵使用蚊帐、涂抹防虫药膏。野战医院进行了热带疾病救治的专项培训。
· 战术训练:针对丛林视野受限、队形易分散的特点,加强小分队(班、排)战术训练,强调火力与运动的配合,侧翼迂回和伏击战术。工兵部队训练丛林开路、架设简易桥梁、设置和排除丛林陷阱。
· 步坦、步炮协同:在模拟丛林环境下,反复演练步兵与坦克(无论是德式还是美式)、步兵与炮兵之间的协同。由于通讯困难,信号弹、旗语、甚至哨音的联系方式也被强化训练。
· 特种作战准备:特战旅旅长“影子”少将派出小队,在滇西相似的丛林环境中进行高强度渗透、侦察、破袭训练,重点演练了对日军指挥所、炮兵阵地、后勤节点的偷袭战术。
训练是残酷的,非战斗减员(主要是疾病和训练伤)时有发生,但整个部队的丛林作战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提升。史迪威派来的美军教官团(虽然规模不大且常与中方有理念冲突)也不得不承认,这支部队的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在与英军的协调方面,进展极不顺利。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及其部下,带着大英帝国固有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深表怀疑,更担心中国势力深入缅甸影响其殖民统治。他们对中国远征军的部署处处设限,情报共享极其有限,对于协同作战的计划更是敷衍了事。
李锦通过林修远的电子侦听和徐文博的特殊渠道,甚至提前获知了英军可能放弃卑谬、一路北撤的计划,这与他记忆中的历史完全吻合。他将这一情报通过加密渠道直接汇报给罗卓英和史迪威,并强烈建议:要么迫使英军坚决防守右翼,要么中方部队应立即调整部署,避免200师过于突出。
然而,史迪威虽然也对英军不满,但仍对通过施加压力改变英方决策抱有一丝幻想,且不愿轻易修改已获“原则上同意”的作战计划。罗卓英则更倾向于遵从重庆和盟军高层的整体安排,不愿“节外生枝”。李锦的警告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只是再次被催促尽快南下。
时间不等人。四月底,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第55、33、56师团等部,向缅甸发起猛烈进攻,英缅军一触即溃,节节败退。战局急转直下。
部队在滇缅公路上艰难前行。道路条件恶劣,车辆故障频发,还要躲避日军飞机的零星轰炸扫射。李锦不断催促各部加快速度,他知道,时间就是200师生的生命,就是战局的胜负手。
他命令电子情报旅加强对缅甸方向,特别是英军通讯的监听。果然,大量英军慌乱撤退、请求(甚至命令)中国军队掩护其脱离接触的电文被截获破译。林修远将这些情报实时传递给李锦。
李锦在颠簸的指挥车里,结合这些情报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做出了判断和部署:
1. 命令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抵达同古后,立即利用城市和周边地形(特别是皮尤河),构筑多层次、弹性防御体系。但强调,师主力不宜过于前出,应保持核心阵地稳固,并控制一支强有力的预备队(尤其是师属坦克营和骑兵团)。切勿轻信英军固守右翼的承诺,对西侧方向保持高度警戒。
2. 命令集团军主力:克服一切困难,强行军!第七军装甲部队在工兵保障下,优先开路。新一军、新二军交替掩护,快速跟进。
3. 命令特战旅:派出数个精锐侦察分队,携带电台,提前渗透至同古以西、以南地域,密切监视英军动向和日军迂回部队的迹象。一旦发现英军有大规模撤退迹象或日军穿插,立即报告,并必要时可进行骚扰迟滞。
4. 命令炮兵司令部:先头炮兵部队抵达射程范围后,立即建立发射阵地,做好随时支援200师的准备。反炮兵雷达前出部署。
5. 命令林修远:将截获的英军可能溃退的迹象,再次以紧急军情的形式,通报远征军司令部和史迪威,并抄送200师,强调事态严重性,建议立即调整部署。
戴安澜收到了李锦的电报,他虽然对这位突然空降的副总指挥如此清晰地预判西线风险感到些许惊讶,但基于军人的直觉和之前与英军打交道的糟糕经历,他深以为然。200师是精锐,但不是莽夫。他立即调整了部署,将师主力收缩至同古城内及近郊核心阵地,派出的警戒部队也提高了警惕,并加强了西侧的侦察力量。
1942年4月下旬,日军第55师团主力气势汹汹地扑向同古。200师官兵依托工事,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戴安澜指挥若定,官兵们浴血奋战,利用巷战、反冲击、炮火支援,予敌重大杀伤。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00师属坦克营)在巷战中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点,多次粉碎日军的步兵冲锋。
然而,正如李锦所料,西线的英军完全不顾盟约,在日军第33师团的压力下,于4月底开始大规模仓皇撤退,完全暴露了200师的右翼。日军第56师团快速支队正试图进行大规模迂回,企图切断同古后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锦的暗手发挥了作用。
特战旅侦察分队提前发现了日军迂回部队和英军溃退的准确路线和规模,立即发回预警。
戴安澜得以提前收缩部分突出部兵力,加强侧后防御,并组织师预备队向可能被突破的方向机动。
· 更关键的是,李锦命令已经抵达同古以北约50公里处的集团军直属炮兵旅(105mm、155mm榴弹炮)和火箭炮兵旅(T34管风琴),根据侦察分队提供的坐标,对正在开阔地带行军的日军第56师团迂回部队的先头梯队,进行了一次出其不意的猛烈炮火覆盖!尤其是T34火箭炮的齐射,覆盖面积大,声势骇人,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混乱和伤亡,迟滞其行动至少24小时。
同时,李锦亲自率领第七军先头部队——第1装甲师(师长周胜)的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以及军属重装甲突击营(虎式),不顾疲劳,以最高战速从侧翼直插英军溃退路线的前方!
这不是去救英军,而是去“拦”住他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去“逼迫”他们。
当溃退的英军(主要是英缅军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一部)看到前方道路突然出现一支装备着巨大虎式坦克和大量豹式坦克、杀气腾腾的中国装甲部队时,全都惊呆了。这些钢铁巨兽冷漠地横亘在路上,炮口低沉,显然来意不善。
英军指挥官试图通过无线电联系,要求让开道路。李锦通过翻译,给出了强硬的回复:“我军正在执行阻击日军任务,此区域已被划为交战区。贵部如需通过,必须就地转入防御,协助我军稳定战线,否则将被视为溃兵冲击我方阵地,我方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英军指挥官又惊又怒,但看着那些远比他们装备的斯图亚特和M3李坦克庞大威武的虎式,以及中国士兵冰冷的眼神,他们毫不怀疑对方会开火。此时,后方追兵的枪炮声越来越近。陷入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绝境的英军,被迫同意就地组织防御,依托中国装甲部队的侧翼,建立了一条临时防线。
很快,日军第33师团的先头部队追了上来,一头撞上了这条由被迫奋起的英军和严阵以待的中国装甲部队组成的临时防线。第七军的豹式坦克和M36歼击车利用射程优势,在远距离上精准点名日军薄薄的九七中战车和九五轻战车。虎式坦克则如同移动堡垒,用88mm炮摧毁任何敢于露头的日军火力点和装甲目标。被迫拼命的英军,在绝境中也爆发出了一定的战斗力,用他们的炮兵和坦克进行了还击。
这场意外的阻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追击势头,也为李锦主力部队的抵达赢得了宝贵时间。
滇缅公路,这条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开辟的生命线,此刻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压。不再是商旅驮队,而是钢铁洪流与无数草鞋脚步组成的战争迁徙。第19集团军主力,新编第一军“雷霆铁拳”与新编第二军“磐石坚垒”,在李锦的严令下,以强行军的速度,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向着硝烟弥漫的南方急进。
空中,不时有日军零式战斗机如同嗜血的秃鹫般掠过,俯冲扫射,投下炸弹。地面上,部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高射炮部队(集团军直属防空司令部的高炮师部队以及各军师属防空营、团)的炮口始终指向天空,40mm博福斯高炮的急促射击声和M2重机枪的沉闷吼叫声时常打破行军的节奏,在空中炸开一团团灰黑色的烟云。不时有车辆被击中起火,伤亡时有发生,但整个行军序列并未因此陷入混乱。工兵部队迅速清理路障,救护队抢救伤员,车队和步兵绕过燃烧的残骸,继续前进。这种在敌空袭下保持行军纪律和能力,让沿途一些见识过其他部队溃退景象的英缅军联络官和西方记者感到惊讶。
新一军军长梁卫国中将的指挥车也在行列中。他通过电台不断与各师保持联系:“李龙(101师师长),保持梯队间距,防空火力不要吝啬弹药,但更要打准!邱铭(102师),你的半履带车营做好随时展开,掩护步兵对抗空袭的准备!郑云峰(103师),突击工兵连前出,遇有道路被炸毁,立刻抢修!”他的声音沉稳,透露着久经沙场的镇定。美制GMC十轮卡拖着105mm榴弹炮,M3半履带车满载着头戴M1钢盔、手持加兰德步枪的士兵,长长的车队扬起漫天尘土,显示着这是一支装备精良、机械化的生力军。
另一边,新二军军长沈德威中将则更关注部队的防御状态和反装甲准备。“徐天鹰(104师),把你的谢尔曼坦克营分散配置在行军序列中段和后段,随时准备应对地面突袭!罗振武(105师),反坦克营的巴祖卡小组,分配到各先头步兵团去!高镇远(106师),你的工兵,注意侦察路线,提防日军埋设地雷和炸药!”沈德威的风格更显强硬务实,他的部队虽然以防御见长,但行军速度丝毫不慢,各级军官督促甚紧,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前线吃紧,晚到一刻,友军就可能多流一分血。
集团军指挥部并未完全随先头部队行动。李锦带着一个精干的前进指挥组,搭乘数辆加装电台的吉普车和装甲车,在机械化骑兵师一个连的M8灰狗装甲车护卫下,超越了庞大的行军纵队,率先赶往同古方向。他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前线真实情况,并建立有效的统一指挥。参谋长陈瑜留在后面协调主力行军和后勤梯队,副参谋长方维岳则负责严酷的军纪督查,确保这支庞大的军队在急行军状态下不至于失控扰民或发生非战斗减员。
沿途,惨烈的战争景象不断映入眼帘:被遗弃的、烧焦的英军卡车和装甲车,沿途倒毙的骡马,仓促挖掘又被迫放弃的战壕,还有三三两两溃退下来的英缅士兵,他们眼神惶恐,装备不全,看到这支浩浩荡荡开往前线的中国军队,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有惊讶,有茫然,也有一丝希冀。偶尔也能遇到一些同样向后撤的、伤亡惨重、疲惫不堪的中国远征军部队(非200师部队),他们会向李锦的车队立正敬礼,眼中重新燃起一丝火光。
李锦面色冷峻,一言不发。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每拖延一分钟,杜聿明麾下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和他的弟兄们在同古承受的压力就重一分。那位黄埔三期的学长,以善守着称,但面对数倍于己、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日寇精锐师团,他能支撑多久?历史在此刻已经因为他的介入发生了偏移,但最终的结局仍需用鲜血和意志去争夺。
通过电台,他不断与已经前出到更远处的集团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的侦察引导小组联系。这些精锐的小分队,利用夜色和丛林渗透,发回了关于同古周边日军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第200师大致防御态势的宝贵情报。情报通过加密电波传回,由译电室主任秦若兰上校亲自译出,迅速呈报给李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