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同古保卫战(2)(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韩晓征重伤濒危的消息,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第19集团军,尤其是第七军内部激起了巨大波澜。楚南河中将几乎要亲自带队杀回去救人,被李锦厉声喝止,严令其坚守岗位。最终,一支由集团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影子”少将亲自挑选的精锐小队,利用高超的渗透技巧和夜暗掩护,奇迹般地在日军搜索队的眼皮底下,找到了奄奄一息的韩晓征。他身负多处弹片伤,最严重的一块削过了他的头盔,造成颅骨骨折和严重脑震荡,生命垂危。小队付出了两人牺牲的代价,将他抢了回来,立刻送往集团军野战卫生师最先进的地下手术车进行抢救。
虽然人救了回来,但第七军这把最锋利的尖刀,暂时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磨刀人和指挥官之一。楚南河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兼顾装甲兵的指挥,这对第七军的整体作战效能造成了影响。更深远的是,这次损失给部队士气蒙上了一层阴影,一种“即使我们如此强大,依然会付出惨痛代价”的悲壮感开始蔓延。
与此同时,李锦最担心的事情正在东南方向悄然发生。尽管他多次向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和重庆发出急电,强调日军第56师团长途奔袭腊戍、切断远征军归路的巨大风险,并要求加强东路防御,尤其是兵力相对薄弱的新编第三、第四军驻守的密支那-腊戍一线,但他的警告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罗卓英和史迪威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曼德勒-平满纳一线准备与日军“决战”的构想上(史迪威尤其坚持这一点),对东路的威胁判断不足,甚至认为李锦有些危言耸听,是为其嫡系部队(新三、新四军)争取更多资源和关注。重庆方面,则陷入了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权衡中,蒋介石既希望远征军取得胜利,又担心嫡系部队损耗过大,对李锦这支“半独立”的强大力量心情复杂,指令常常含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
这种战略层面的误判和内部的微妙掣肘,让驻守东路的新三军军长赵鸿飞和新四军军长孙启明倍感压力。他们的部队虽然齐装满员,士气也高,但防线漫长,缺乏纵深,且对丛林作战和日军这种不顾后勤的疯狂穿插战术准备不足。赵鸿飞的“铁流先锋”和马千里的第109师(装甲步兵专家)更擅长进攻而非固守漫长交通线;孙启明的“砺剑新锋”中,虽有周卫国(特种作战专家)的第112师这样的奇兵,但整体兵力依然捉襟见肘。
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率领师团主力,配属大量汽车和缴获的英军燃油,如同一条致命的毒蛇,绕开了同古正面僵持的战局,沿着丛林小道和山谷,疯狂地向北穿插,直扑腊戍!其先头部队第113联队行动迅猛,不断击破远征军零星的小股掩护部队和英缅军的溃兵。
噩耗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传到同古前线和李锦的指挥部: “报告!腊戍东南约50公里处的细胞失守!” “报告!日军快速部队已突破南帕伦!新四军111师聂海涛部一个团阻击失利,伤亡惨重!” “报告!疑似日军大队以上兵力出现在腊戍以南的包拉克附近,与新三军107师李文瀚部发生激战!”
李锦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他在地图上清晰地看到,一条红色的箭头正以惊人的速度刺向远征军的咽喉——腊戍。一旦腊戍失守,不仅同古地区的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主力(包括他的第19集团军大部)的退路将被彻底切断,囤积在腊戍的大量战略物资也将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他再次向长官部和重庆发出措辞极其严厉的电报,几乎是最后通牒:“……东路危殆,腊戍若失,我十万将士将陷于绝地!恳请速派援军,并授权职部抽调兵力东援,或至少准许同古我军适时后撤,巩固后方……”
然而,回电依旧令人失望。罗卓英和史迪威仍然坚持认为同古正面吸引日军主力是关键,要求李锦继续坚守,并严令东路的赵鸿飞和孙启明必须“死守待援”,甚至要求他们发起反击,截断日军第56师团的退路(殊不知对方根本就没打算要退路)。这种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命令,让前线的将领们感到愤怒和绝望。
悲剧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日军第56师团以极大的毅力和速度,冲破了新三军和新四军层层设防但兵力分散的阻击线。第113联队如同疯子般不顾伤亡,直扑腊戍城下。此时腊戍守军兵力薄弱,主要是后勤部队和一些地方保安团,虽然新四军军长孙启明亲自率领军直属部队和110师贺云峰部一个团拼死抵抗,但面对日军精锐的猛攻,寡不敌众。
经过一昼夜惨烈的巷战,腊戍宣告失守!堆积如山的弹药、粮食、药品、汽油……无数远征军赖以生存的物资,不是被焚毁就是落入敌手。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整个远征军从上到下,军心瞬间动摇,撤退瞬间演变成了大溃败的恐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路被断了!”这个消息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同古前线的官兵们刚刚经历了苦战,本以为援军到来形势好转,却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重围。绝望的情绪开始滋生。
李锦在指挥部里,接到了腊戍失守的确认电文,他闭上眼睛,久久没有说话。指挥部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历史的惯性如此巨大,即使他这只蝴蝶奋力挣扎,依然难以完全改变车轮的轨迹——或者说,内部的矛盾和上层的失误,抵消了他带来的局部优势。
很快,来自重庆和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命令终于来了,但不再是要求坚守,而是一连串混乱、矛盾、甚至可以说是狼狈的撤退指令。命令要求杜聿明指挥第5军(包括200师)、第6军、第66军主力(含第19集团军同古部队)尽快脱离战斗,向北撤退,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同时,又“建议”(由于史迪威和罗卓英已无法有效控制部队,命令多变成建议)部队可以考虑向印度方向撤退。
真正的混乱开始了。各级指挥系统近乎失灵,各部争先恐后地向北溃退,道路拥挤不堪,日军飞机肆无忌惮地扫射轰炸,散兵游勇、丢弃的装备、倒毙的士兵和民夫随处可见,景象惨不忍睹。
此刻,李锦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他的第19集团军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同古前线(第七军大部、新一军、新二军主力),另一部分则在东路(新三军、新四军)正被日军第56师团主力追击压迫,损失惨重地向北败退。
他必须立刻决定这两部分部队的命运。 看着地图,又看着那份语焉不详的撤退命令,李锦做出了一个痛苦但清醒的决定:同古地区的部队,不能再全部挤向北面的死亡之路——野人山。那里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补给断绝,大军穿越,十死七八。
他立刻通过尚且能维持的电台网络,下达了最后一系列命令:
1. 致同古地区所有部队(第5军、第6军及本集团军所属): 以最大努力脱离与日军第55师团接触,分散撤退。授权各部指挥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向北(野人山)或向西(印度)撤退。
2. 致新一军梁卫国部、新二军沈德威部: 尽可能收拢部队,携带主要装备,向西撤退,目标——印度英帕尔。务必保持建制和纪律!
3. 致第七军楚南河部: 装甲部队行动困难,但核心技术和装备至关重要。尽可能将宝贵的虎式、豹式坦克、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的关键部件拆卸带走或彻底破坏,绝不能资敌!人员随新一、新二军行动,或……自行抉择。楚南河,我授权你临机决断!
4. 致东路新三军赵鸿飞部、新四军孙启明部: 命令尔部放弃阻击,全力向密支那方向撤退,然后……向北,回国!或……自行寻找生路。珍重!(他知道,东路部队离印度更远,被日军咬得更紧,撤回国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道命令近乎诀别。)
5. 致集团军直属各部(炮兵、工兵、后勤等): 销毁重装备,分散突围,向印度或国内方向,各自珍重,保留火种!
下达完这些命令,李锦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他知道,这些命令下去,意味着第19集团军这支他呕心沥血打造的强大力量,将在缅甸的崩溃中被打散、肢解,无数忠勇的将士可能埋骨异域。
大溃退的惨状难以用言语形容。同古地区的部队,杜聿明最终坚持带领第5军主力(包括伤痕累累的200师)向北进入了野人山,开始了那段死亡行军,损失极其惨重。
而李锦的嫡系部队,则出现了不同的选择。 新一军军长梁卫国和新二军军长沈德威,严格执行了李锦向西撤退的命令。他们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在极端混乱中,竟然收拢了相当数量的部队(约一万五千人),保持了基本的建制和纪律。他们抛弃了部分重型火炮和难以携带的物资,但士兵们紧紧握着他们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后勤部队尽力带上了能带的弹药和药品。这支部队,沿着英军撤退的路线,且战且走,克服了日军的追击、自然的险阻和供应的困难,最终成功地退入了印度英帕尔。他们的到来,让英印当局大吃一惊,这支队伍虽然疲惫,但装备相对整齐,士气未垮,与其它溃退下来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隶属第66军)也几乎全副武装地退入了印度,与梁卫国、沈德威部会合。
第七军军长楚南河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他知道那些珍贵的德式重装备无法带过野人山,也难以全部运往印度。他亲自监督,含泪下令销毁了大部分虎式、豹式坦克和重型自行火炮(拆卸了关键部件,炸毁了车体)。然后,他带着精简后的装甲兵和技术骨干,护卫着依旧昏迷的韩晓征,跟随新一军的队伍撤往印度。这支装甲力量的火种,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