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攻克腊戌(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缺口刚刚被打通,工兵冒着两侧射来的冷枪,抱着炸药包冲上去,对堆积的障碍物进行二次爆破,以扩大通道。爆炸声未落,喷火兵已经跟上,对准缺口内侧一个不断向外投掷手榴弹的地窖口,扣动扳机。狰狞的火龙咆哮着钻入,地窖内瞬间传出非人的惨嚎,随即彻底寂静。

城东方向,新30师鏖战街区:

这里的战斗更加残酷和胶着。日军利用教堂、仓库和学校等坚固建筑,布置了交叉火力。士兵们不得不以战斗小组为单位,在残垣断壁间穿梭。

一个班在试图穿越街道时,遭到来自钟楼和对面石屋的同时射击,瞬间倒下大半。幸存者被迫躲进一栋半塌的民房。

“手榴弹!延时三秒再扔!”班长吼道。两名士兵拉燃导火索,心中默数,然后奋力将手榴弹从窗户精准投进对面石屋的二层窗口。爆炸过后,冲锋枪手立刻冲过街道,突入屋内用扫射清理残敌。

对于怀疑有日军隐藏的地下室或坑道,火焰喷射器往往是最终手段。喷火兵沿着墙根移动,对准黑黢黢的洞口猛喷,烈焰不仅能烧死里面的守卫,更能耗尽氧气,使其窒息。

城西方向,新二军稳步挤压:

新二军的打法更显沉稳。他们不强求高速突破,而是充分发挥兵力优势,采用 “剥笋”战术。

面对一片街区,他们首先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严密封锁其与外界的联系,阻止日军增援或撤退。然后,以连排为单位,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逐一清理建筑。

遇到坚固据点,立即召唤师属山炮进行直瞄射击,或者用火箭筒和爆破筒解决。他们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稳步向前推进,不断压缩日军的活动空间。日军的反击虽然造成了一些伤亡,但无法阻止整个防御圈被一点点、无情地蚕食和瓦解。整座腊戌城,已在三面围攻下摇摇欲坠。

当初升的太阳勉强穿透浓厚的硝烟,将血红的光芒洒向大地时,战场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刻。李锦总司令在指挥部接到前线报告,多个方向已成功突破城垣,但日军依托城内建筑进行顽强巷战,进展缓慢。

“命令第七军装甲部队,投入战斗!”李锦果断下令,“沿主要街道,向城内纵深突击,打乱敌人部署,支援步兵攻坚!”

随着引擎的怒吼与履带碾压碎石的铿锵声,第七军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终于涌入了腊戌城内。数十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如同移动的堡垒,其庞大的车身和低沉的炮管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压。紧随其后的是数量更多的M3半履带车,车上的步兵们紧握武器,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废墟。

这支钢铁力量的出现,瞬间重塑了巷战的规则。

一辆“谢尔曼”的75毫米主炮微微转动,炮口猛地喷出火焰和浓烟。前方百米处,一个由沙包和混凝土碎块构筑的日军环形街垒,连同架设在上面的九二式重机枪,在巨响中被炸上了天。对于普通步兵而言需要付出巨大牺牲才能攻克的火力点,在坦克炮面前不堪一击。

日军意识到了灭顶之灾的到来。残存的士兵中,有人疯狂地嚎叫着“天闹黑卡半在!”,抱着九九式磁性反坦克炸弹或捆扎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弹,从断墙后、下水道里跃出,发起了绝望的自杀式冲锋。

然而,严密的步坦协同让这些“肉弹”大多徒劳无功。伴随坦克的步兵们,依托坦克车体和半履带车为掩护,用M1加兰德步枪的持续火力和勃朗宁自动步枪(BAR) 的猛烈扫射,组成了一道近距离防护火网。试图靠近的日军“肉弹”往往在距离坦克二三十米外就被打成筛子。坦克上的同轴机枪和车顶航向机枪也同时开火,在地面上扫射出密集的弹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辆绰号“猛虎”的谢尔曼坦克,其厚重的正面装甲硬生生扛住了一发来自隐蔽处的日军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的直射,炮弹被弹开,只在装甲上留下一个凹坑和些许划痕。这幕景象,更是彻底击碎了日军靠轻火力阻止坦克的最后幻想。

装甲部队并不与残敌过多纠缠,它们如同势不可挡的钢铁楔子,沿着主干道迅猛向城内穿插。它们用炮火和履带强行开路,将日军原本依仗街区构筑的连贯防御体系,切割、打散成无数个孤立、混乱的抵抗口袋。失去了统一指挥和相互支援的日军,虽然仍在个别建筑内负隅顽抗,但整体的崩溃已经不可避免。腊戌城防,在装甲洪流的冲击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土崩瓦解。

随着中国军队主力涌入腊戌,战斗进入了血肉磨坊般的全面巷战。日军依托每一堵断墙、每一个地窖、甚至每一根倒塌的梁柱进行绝望的迟滞作战。

狙击手的冷枪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射来,专挑军官和通信兵。交叉布置的侧射火力点常常在步兵通过半条街道后突然开火,造成惨重伤亡。工兵在破门时,必须警惕连接在门把手上的诡雷,一声闷响就可能让整个突击小组非死即伤。偶尔,一小股陷入绝境的日军还会高呼“万岁!”发起自杀式冲锋,虽然大多被优势火力打倒,但其疯狂程度令人心惊。

中国军队则以更小的、灵活的战斗小组作为回应。每个小组通常由冲锋枪手、步枪兵、爆破手和火箭筒手构成。他们沿街道两侧交替掩护前进,遇到坚固据点,立即召唤后方迫击炮或伴随的M1“巴祖卡”火箭筒进行拔点。对于盘踞在建筑物上层或地下室内的日军,M2火焰喷射器成为了终结者,咆哮的火龙将一个个抵抗巢穴化为焦热的坟墓。

战斗的焦点,最终汇聚于城中心那座坚固的英式殖民政府大楼。 这座钢筋混凝土建筑被日军改造为核心堡垒,墙壁上密布射孔,窗户被沙包堵死,四周还构筑了环形地堡群。新38师112团奉命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

攻击始于对周边地堡的逐一清除。火箭筒和工兵爆破筒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将地堡一个个掀翻。随后,主力部队在大楼正面和侧翼同时发起强攻。日军从每一个窗口、每一个通风口向外倾泻子弹和手榴弹。

惨烈的逐层争夺开始了。 士兵们用炸药炸开底层被封死的入口,突入满是瓦砾和硝烟的大厅。在昏暗的走廊和房间里,爆发了激烈的近战。冲锋枪的扫射声、手榴弹在密闭空间的爆炸声、以及中日两国士兵搏命时的怒吼与惨叫交织在一起。每向上推进一层,每清理一个房间,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鲜血染红了华丽却已残破的大理石阶梯。 在攻打二楼时,日军甚至引爆了预设的炸药,造成楼梯坍塌和大量伤亡。但112团的官兵们用绳索和人梯,继续向上猛攻。他们从楼外攀爬,向窗户内投掷手榴弹,再从炸开的缺口强行突入。

最终,在顶楼的最后血战中,残余的日军军官包括联队长本人,在指挥部房间内或切腹自尽,或拉响手雷与冲入的中国士兵同归于尽。当一面布满弹孔、浸染鲜血的军旗终于插上政府大楼那扭曲的旗杆时,它宣告了腊戌城内日军有组织抵抗的终结。城市上空经久不息的枪炮声,终于被胜利的欢呼所取代,尽管这欢呼声中,饱含着无尽的伤痛与牺牲。

至五月下旬,腊戌城内最后的、零星的枪声也终于平息。经过二十余天的残酷鏖战,中国驻印军以无比的英勇和巨大的牺牲,彻底肃清了腊戌城内的所有日军,完全占领了这座缅北重镇。

满目疮痍、遍地瓦砾的腊戌城中,一面巨大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众多将士含泪的注视下,缓缓升起在城市的最高点。旗帜在带着硝烟味的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告慰无数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灵。

李锦将军在众多将领和警卫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城市。他走过残破的街道,看着疲惫不堪、军装褴褛却目光坚定的将士们,看着沿途收殓的烈士遗体,神情肃穆而凝重。

他对着随行的中外记者和官兵们,沉声说道:“此役,我军光复腊戌,缅北之敌,已基本肃清!此胜利,属于所有英勇作战的将士,属于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腊戌的攻克,标志着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它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军在缅北的防御体系,极大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被切断已久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国际援华物资可以通过陆路源源不断运入中国,对支撑中国抗战全局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