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多兵种协作进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1945年5月下旬,莫洛,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总指挥部。

腊戌的硝烟渐渐散去,城头飘扬的青天白日旗宣告了缅北反攻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攻占莫洛后,集团军总司令李锦的战略视野投向了更南方,投向了那些尚在日军控制下、威胁着已方交通线和下一步行动的据点。密松(Mysong),一个位于腊戌以南约四十公里、扼守通往曼德勒方向一条次要公路的镇子,便是下一个需要拔除的目标。

情报显示,密松并非日军主力防御点,但此地聚集了从腊戌以南各外围据点溃退下来的日军残部(估计为一个混编大队,包含步兵、工兵、后勤及少量炮兵单位),由一名资历较老但锐气已失的大佐指挥。他们利用密松镇及周边丘陵、河流(密松河,虚构)构筑了野战防线,企图负隅顽抗,迟滞中国军队的进一步南进,并为更南方的日军调整部署争取时间。

“莫洛虽下,然缅北残敌未清,后方难言安稳。”李锦在作战会议上指出,“密松之敌,虽系溃兵重组,但据险而守,若置之不理,恐成疥癣之疾,袭扰我交通,牵制我兵力。必须趁其惊魂未定,立足未稳,一举歼灭之!”

他转向新二军军长沈德威和集团军直属部队的几位指挥官:

“沈军长,着你部再抽调104师315团,作为此次进攻的地面主力。”

“集团军直属部队,此次需深度参与,实现多兵种合成作战!”

“炮兵司令部,周振邦,抽调一个105mm榴弹炮营,一个155mm重炮连,负责火力支援与压制!”

“工兵司令部,刘毅,派遣一个工兵连,负责架桥、排雷、爆破任务!”

“通信与电子战司令部,林修远,派出一个前线电子战分队,实施通信干扰与情报支持!”

“特种作战司令部,王大山,出动一个特战中队,提前渗透,进行侦察、引导、破袭!”

“此战,要打出我驻印军现代化、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风!要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拿下密松!”

“是!保证完成任务!”众将领命,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战斗,在总攻发起前数十小时已然开始。

集团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的一个精干特战中队,约五十人,在中队长赵杰(代号‘幽灵’)率领下,利用夜色掩护,如同滴水入海,悄无声息地越过双方对峙线,向密松敌后渗透。

他们的任务极其关键:

1. 精密侦察: 摸清密松日军兵力具体部署、火力点位置、指挥部所在、炮兵阵地、后勤仓库及雷场、障碍物设置情况。

2. 目标引导: 为后续的炮兵和可能出现的空中打击提供精确坐标。

3. 重点破袭: 在总攻发起前后,伺机破坏日军通信枢纽、指挥节点或关键后勤设施。

4. 心理袭扰: 制造混乱,散布恐慌,削弱敌军士气。

赵杰带领着身披由当地植物纤维和破布条编织而成的吉利服的队员们,脸上用混合了炭灰与泥土的油彩涂抹得只剩下锐利的眼神。他们装备精良而特殊:加装了消音器的M3冲锋枪(俗称“注油枪”)在近战中能悄无声息地解决敌人,射程和精度更佳的M1卡宾枪是主要武器,而小组中狙击手则携带着带有光学瞄准镜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狙击步枪。此外,他们还背负着TNT爆破块、望远镜、剪线钳和保持与后方联系的SCR-536“步话机” 等特种装备。

他们彻底避开了所有大路和可能存在平民的村庄,选择在昼伏夜出,沿着兽径和水流痕迹,在茂密得难以透光的热带雨林和起伏的山丘间无声穿行。他们的行动严格遵循着特种作战的至高准则——隐匿与纪律。交流仅依靠眼神和极简单的手语,所有可能反光的物品都被妥善处理,确保不留下任何有人经过的痕迹。

凭借这种高超的技艺,他们成功渗透至密松镇外围,甚至深入到了日军防御的纵深地带。他们在能够俯瞰全镇的制高点上建立潜伏观察点,透过高倍率炮队镜,像扫描一样记录着日军工事的位置、交通壕的走向、物资堆积点以及人员活动规律。有时,他们会冒险抵近至日军哨位几十米内,如同岩石般静止,用数小时记录下哨兵换岗的准确时间间隔。他们甚至找到了日军的野战电话线,成功搭线,窃听到了部分关于兵力调配和补给情况的通话内容。

所有这些极其宝贵的情报,都被迅速整理,通过便携电台以加密短波的形式,跨越丛林与山川,源源不断地传回后方的师、军级指挥部。

攻击发起的那个清晨,天色未明。当“幽灵”小队传回的最后一个目标坐标被确认后,集团军直属的重炮群发出了怒吼。这不再是无目的的覆盖射击,而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首先发言的是155mm重炮连。“目标,密松镇东南角,疑似日军大队指挥部,一号装药,一发试射!”炮长命令。

“轰!”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片刻后,特战中队观察员回报:“命中目标区域,建筑物部分坍塌!”

“全连,同一坐标,三发急速射!”

紧接着,105mm榴弹炮营也对预先标定的日军机枪阵地、迫击炮位、物资囤积点进行了精准而猛烈的覆盖射击。炮火并非盲目覆盖,而是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毁伤效率,同时减少了弹药浪费和对镇内可能存在的平民区域的误伤。

与此同时,集团军电子战分队的功率干扰机开始对已知的日军无线电频段实施高强度阻塞式干扰。日军各部队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无线电联系顿时变得嘈杂不清,甚至完全中断,其指挥协调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炮火准备过后,地面攻击开始。新二军104师315团(代号“钢刃”团)担任主攻。

团长高战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横亘在进攻路线上的密松河。日军炸毁了河上唯一的石桥,并在对岸构筑了机枪阵地,企图凭借河流天险进行阻击。

“工兵连!上前架设浮桥!”高战云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