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围攻南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1945年6月,南都(Nandu)外围,新二军前进指挥所。
缅北的雨季初临,空气中弥漫着湿热与硝烟混合的沉闷气息。位于腊戌以南约六十公里的南都,这座并非战略要冲却因地理位置而聚集了败兵的小城,此刻已成为缅北日军残部在北部地区一个成建制的据点。
大量的情报汇总到新二军军长沈德威中将的案头。南都城内,聚集了从腊戌、莫洛、密松等地溃退下来的日军,番号混杂,包括第56师团、第18师团及部分独立守备队的残部,总兵力约一个联队,由一名叫武田信康的少将临时统一指挥。他们利用南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都河)的地形,以及城内外原有的建筑和仓促挖掘的工事,构筑了环形防御体系。武田深知突围无望,援军更是镜花水月,遂决心据城死守,企图在中国军队的围攻下“玉碎”,以彰显其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南都之敌,已成瓮中之鳖,然困兽之斗,其势犹凶。”沈德威在军部作战会议上,指着沙盘上被红色标记紧紧包围的南都,“敌人粮弹或许不足,士气必然低落,但其指挥官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拉我们垫背,进行一场残酷的消耗战。”
他目光扫过麾下将领,语气斩钉截铁:“总司令命令我新二军,负责解决南都之敌!此战,非为击溃,而为——围歼!务必全歼这股顽敌,不使一人漏网,以彻底肃清缅北战场之北部残敌!”
“我命令如下:”
“以104师为北线攻击集团,配属军属炮兵团主力,由北向南正面压迫南都城区!”
“以105师为西线攻击集团,负责攻克城西外围高地,并强渡南都河,迂回至城南,彻底封闭包围圈!”
“以106师为东线攻击集团及战役总预备队,负责清扫城东山地残敌,并随时准备投入主攻方向!”
“集团军已同意,加强给我军一个重炮营及部分工兵、侦察力量。各部队务必紧密协同,步、炮、工联合,由外向内,逐步压缩,将敌人彻底碾碎在南都这座孤城内!”
“是!保证完成任务,全歼南都之敌!”各师师长轰然领命,战意澎湃。
战斗首先肃清南都外围。
北线,104师的进攻沿着主要公路轴线及其两侧的起伏丘陵,稳步而不可阻挡地向南都城区碾压过去。
日军第18师团残部的抵抗虽然顽强甚至疯狂,但在整体战局崩溃的阴影下,确实显露出缺乏章法的混乱。他们往往以一个中队甚至一个小队的兵力,死守公路沿线的某个关键高地或较大的村落,企图迟滞中国军队的推进。
在312团的进攻正面上,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日军一个加强中队,控制了名为“螺山”的制高点,用数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了山下的公路。团长徐杰没有让步兵硬冲,而是直接呼叫师属炮兵团。四门美制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被紧急调来,在观测机的引导下,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精确打击。炮弹如同长了眼睛,重点“剃除” 了山腰和反斜面的日军机枪巢和迫击炮位。炮火延伸后,步兵才发起冲锋,遭遇的抵抗已大为减弱,残存的日军多在震骇中死于刺刀和冲锋枪之下。
在另一个被称为“林村”的大型村落,日军利用砖石房屋构筑了层层火网。311团的先头营一度被压制在村外开阔地。营属的81毫米迫击炮和跟随的M1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成了破障的关键。无后坐力炮手在机枪掩护下推进到有效射程,对着喷吐火舌的窗口和墙体进行直瞄射击,一炮一个,将坚固的房屋炸开一个个窟窿。步兵随即突入,用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逐屋清剿。
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工兵部队的作用至关重要。日军撤退时炸毁了沿途的数座桥梁,并在公路上布设了地雷。工兵们冒着冷枪和狙击,驾驶着GMC十轮卡运来预制桥构件和木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架设起贝雷桥或修复了原有桥面。扫雷分队则用探雷器和爆破索,快速清理通道,保障了重型装备和补给车队的紧随跟进。
西线,105师面对的是南都西面天然屏障——“卧牛岭”高地群。日军在此苦心经营,主峰及各支撑点上,混凝土碉堡与土木加强掩体相结合,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山坡上不仅布设了铁丝网和雷区,还挖掘了深达数米的反坦克壕,使支援的M3斯图亚特坦克难以靠近。
战斗惨烈至极。在攻击主峰“牛头峰”时,日军从反斜面阵地用掷弹筒 和重迫击炮进行精准的“吊射”,炮弹几乎垂直落下,在进攻队列中造成大量杀伤。日军指挥官多次组织“逆袭”,往往以一个中队规模的兵力,在数挺轻机枪掩护下,端着刺刀发起自杀式冲锋,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双方士兵在尸横遍野的斜坡上反复拉锯,手榴弹对掷、刺刀见红的场景屡见不鲜。最终,师属工兵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用爆破筒和炸药包连续摧毁了多个核心地堡,步兵才得以突破最后防线,将战旗插上峰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拿下“卧牛岭”后,105师的炮兵观测所随即前移,开始直接指引炮火打击城内日军调动节点和仓库,并封锁城南主要出口。
紧接着,师属工兵旅的架桥营在夜色和烟幕弹的掩护下,于南都河上游选定河段展开作业。他们驾驶操舟机,牵引M2 treadway 浮桥的橡胶浮舟和铝制桥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水中奋力拼接。对岸日军虽以机枪进行骚扰性射击,但被我方预设的重机枪阵地和迫击炮火力有效压制。数小时后,两座坚固的重型浮桥奇迹般地横跨河面。105师主力,包括步兵、吉普车和骡马辎重,随即如钢铁洪流般快速通过,在南岸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阵地,彻底锁死了南都的南大门。
东线,106师在东线的行动显得更为沉稳和内敛。其先头部队以营连为单位,像梳子一样细致地清扫城东外围。他们击溃了日军少量前哨警戒部队,拔除了几个设置在小山包上的观察哨,俘虏了多名因补给断绝而士气低落的日军伤兵。
师主力则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在城东外围有利地形上构筑了完善的防御阵地。官兵们挖掘散兵坑和交通壕,架设铁丝网和布置雷场,炮兵阵地也进行了周密伪装。各团侦察排被远远地撒了出去,像触角一样深入东部山区,密切监视任何可能的日军援军动向。
整个106师如同一道铁壁铜墙,既确保了攻城部队侧翼的绝对安全,其存在本身也对城内日军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严阵以待,如同蓄势待发的拳头,随时准备根据战局发展,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或堵截任何试图从东面突围的残敌。
至此,新二军成功完成了对南都的四面合围,城内的日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笼中之鸟。
合围完成后,新二军军长沈德威下达了明确的指令:“扎紧口袋,慢火炖肉”。各部队迅速转入防御态势,利用沙包、木材和缴获的日军物资加固前沿工事,特别是在南都河南岸,不仅增加了机枪巢的密度,还设置了夜间探照灯和监听哨,严防日军利用夜色或水位变化泅渡南逃。
与此同时,军属及师属炮兵群开始了有计划的、高强度的炮击。他们并非盲目乱炸,而是由侦察兵和观测气球提供精确坐标,采取 “定时、定点、不定量” 的方式。白天,可能会对一个疑似仓库的区域进行半小时的急促射;深夜,则可能对日军指挥部所在区域进行零星但持续的骚扰射击,让敌人无法安眠。这种炮击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本已紧张的弹药储备,并不断制造着新的伤亡。
在包围圈的最前沿,新二军的侦察兵和配属的“黑豹”特战小队展现了惊人的威力。他们身着伪装服,在夜色和地形掩护下,像幽灵一样潜入日军防线间隙,或潜伏在城郊废墟中。他们的任务明确:捕杀任何试图出城侦察、取水或寻找食物的日军小股部队;捕获俘虏以获取口供;监听日军有线电话(在无线电被严重干扰后,日军部分恢复了有线通讯)。这些行动不仅切断了城内日军与外界的最后联系,还源源不断地将守敌士气低落、物资匮乏的情报送回军部。
被围的日军第18师团残部,此刻已陷入空前的绝境。粮食配给降至每日仅能维持生存的少量米粥或饭团,药品早已耗尽,伤员因坏疽和感染在痛苦中陆续死去。弹药库存量急剧下降,炮兵被严令不得轻易开火。城外中国军队的炮声,尤其是夜间突如其来的冷炮,如同敲响的丧钟,持续摧残着守军的神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