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二次龙陵之战(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从寨墙的射击孔中喷出火舌,掷弹筒则将小炮弹精准地吊射到进攻队形中。中国士兵们利用岩石和弹坑作为掩护,艰难地向上跃进。
“机枪组!压制寨墙上的火力点!”
营长刘佳在步话机里嘶吼。
营属的重机枪连迅速架起民二四式重机枪,向寨墙进行压制射击,子弹打在石头上,溅起一串串火星和石屑。但日军机枪位置刁钻,压制效果有限。
爆破手们试图靠近寨墙,但通往寨门的狭窄小路被日军用侧射火力完全封锁,冲上去的几名工兵全部牺牲在路途中。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一营伤亡近百人,却始终无法接近核心寨墙,被迫停止攻击,转为对峙。
与此同时,作为新生力量的荣誉第1师,被投入了龙陵城东南方向的战场。这支由伤愈归队老兵和优秀新兵组成的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切。他们的加入,确实给苦战已久的战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师属火炮的掩护下,荣誉第1师的先锋团向龙陵城郊的文笔塔及周边街区发起了迅猛的突击。日军在此外围的兵力相对薄弱,荣誉师的官兵们凭借一股锐气,一度成功地突破了日军的警戒阵地,甚至冲入了城郊结合部的几条街巷。
士兵们看到了被炮火部分摧毁的民房屋顶,看到了龙陵城垣的轮廓,胜利似乎触手可及。先锋营营长张胜,一位在鄂西会战中负伤痊愈的老兵,兴奋地向团部报告:“团座!我部已突入黄家巷,正向城区中心发展!请求后续部队迅速跟进!”
然而,当他们真正踏入城郊的街巷时,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日军在龙陵城内的防御是多层次、堡垒化的。看似普通的民房,窗户都被砖石堵死,只留下射击孔;街角构筑了钢筋混凝土的环形地堡;主要街道被沙包和破毁的车辆堵塞,并布设了地雷。
荣誉第1师的官兵们,虽然斗志昂扬,但缺乏足够数量的自动武器(仍以中正式步枪为主),也缺乏系统的巷战攻坚经验。当他们试图沿着街道冲锋时,立刻遭到了来自两侧屋顶、窗口和地堡的交叉火力射击,伤亡瞬间增加。
“注意左边屋顶!”
“爆破组!炸掉那个地堡!”
“不行!冲不过去!机枪火力太猛了!”
战士们被迫转入逐屋争夺。他们用步枪和手榴弹与日军周旋,但对于坚固的砖石据点,缺乏有效的直瞄火器。随行的少量工兵,冒着枪林弹雨用炸药包爆破,但效率远不如装备了大量“巴祖卡”和火焰喷射器的驻印军。
日军很快察觉到这支突入部队的窘境,迅速调动预备队,从侧翼街道发起了反击,试图切断其退路。荣誉第1师的先锋营陷入了苦战,前进受阻,后路受到威胁。
“营长!鬼子从后面包抄上来了!”通讯兵惊慌地报告。
张胜营长看着周围疲惫且伤亡不小的士兵,咬牙下令:“建立环形防御,固守待援!向团部求援!”
然而,后续部队同样在日军密集的火力拦阻下进展缓慢,无法及时与先锋营汇合。经过一天一夜的残酷巷战,荣誉第1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未能巩固突破口,被迫在次日凌晨,在友邻部队的接应下,含恨撤出了已占领的城郊街区。他们的攻势,如同一个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一阵涟漪,但很快便消失在龙陵这座坚固堡垒的深潭之中。战局,再次回到了残酷的僵持。
就在第十一集团军在龙陵城外与守军苦苦鏖战,战线呈胶着状态之时,一个致命的威胁正从南方迅速逼近——日军第二师团及第五十六师团残部组成的强大增援部队,正沿着滇缅公路,强行突破远征军层层阻击,直扑龙陵而来。
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深知龙陵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绝不能容忍其失守。他严令第二师团等部不惜一切代价,火速增援龙陵守军。
消息传到第十一集团军前指,宋希濂和所有将领的心都沉了下去。他们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己方部队久战疲敝,伤亡惨重,弹药补给因天气和路途遥远而时断时续,此刻已近乎强弩之末。而日军生力军的到来,将彻底改变龙陵地区的兵力对比。
8月下旬至9月初,龙陵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日军增援部队的先头部队,如同猛虎下山,开始向围攻龙陵的中国军队侧翼和后方发起凌厉的反击。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负责外围警戒和阻援的部队。他们原本兵力就不足,在日军精锐师团的猛攻下,防线多处被突破。日军援军与龙陵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对围攻龙陵的中国军队形成了反包围的态势。
前线各军纷纷告急:
“我师左翼遭敌优势兵力猛攻,阵地丢失,伤亡惨重!”
“弹药将尽,请求紧急补给!”
“日军坦克(多为轻型)伴随步兵冲击,我缺乏有效反坦克手段!”
宋希濂面临着他军事生涯中最艰难的抉择。继续强攻龙陵,部队有被日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的危险;立即撤退,则意味着第二次攻击龙陵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之前巨大的牺牲白白浪费。
就在宋希濂陷入绝境之时,北面传来了一个足以震动整个滇西战场的捷报:1944年9月7日,李锦的第一集团军,在经过旷日持久的坑道作业和最后的总攻后,终于彻底攻克了松山,全歼守敌!滇缅公路上最坚硬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也给在龙陵苦战的第十一集团军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希望。松山的攻克,意味着来自印度的后勤补给线有望更快打通,长期来看,对龙陵战局是绝对的利好。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于此刻深陷龙陵泥潭的宋希濂部来说,松山的胜利无法立即转化为他们急需的生力军、弹药和空中支援。日军第二师团的压力与日俱增,前线的崩溃似乎就在眼前。
9月10日左右,在确认日军增援部队主力已投入战场,且己方部队确实无力再战后,宋希濂痛下决心,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保存部队实力,他再次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第十一集团军的官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抬着伤员,在阴雨和泥泞中,含着屈辱和悲愤,撤离了付出巨大牺牲却未能攻克的龙陵战场。第二次进攻龙陵,再次以失败告终。
当龙陵第二次失利和松山最终克复的消息几乎同时传到正在腾冲处理善后、准备南下兵力的李锦那里时,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松山已下,腾冲已复,然龙陵屡攻不克,滇缅通路,终究未能全功。”他对参谋长陈瑜感叹道,“宋荫国部血战经月,非不勇也,实乃天时、地利、援敌诸多不利因素叠加所致。”
陈瑜补充道:“日军第二师团倾巢来援,其战力不容小觑。我部虽克松山、腾冲,亦伤亡甚重,亟需休整补充。看来,欲竟全功,光复龙陵、芒市,尚需我两集团军协力,并待后勤畅通、天时转好,方能有望。”
李锦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南方龙陵的方向。“命令各部,加速休整,补充兵员弹药。同时,将我军在腾冲、松山作战之经验教训,尤其是步、炮、工协同及对付坚固工事之战术,整理成册,报送长官部并抄送十一集团军参考。接下来,该是我们与宋荫国合力,解决龙陵这个最后堡垒的时候了。”
随着松山、腾冲的易手,滇西战场的重心,已然南移,一场规模更大、计划更周密的龙陵决战,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