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进攻遮放(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经过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南宛河。凭借着火力的优势、工兵的舍生忘死、步兵的英勇无畏以及多路并进的战术,第一集团军终于在第七军正面、新一军上游突击点和新二军下游架桥点等多个地段,成功实现了突破。
越来越多的部队渡过南宛河,建立的桥头堡被不断巩固和扩大。工兵们顶着零星的抵抗,奋力将重型浮桥最后的关键段落架设完毕。当第一辆满载士兵的GMC十轮卡,摇晃着驶过浮桥,稳稳踏上南岸土地时,预示着遮放的第一道,也是最险峻的一道屏障——南宛河防线,终于被战士们用钢铁的意志和血肉的牺牲,硬生生地撞开了!
渡过南宛河后,遮放外围的战场形态陡然转变。广袤的丘陵、交错的山脊与散布其间的坝子(山间小盆地),使得战斗变得更加分散和复杂。日军放弃了固守连续防线的企图,转而化整为零,利用每一个傣族村落、每一片茂密的凤尾竹林、每一座突兀的小山包,构筑起一个个独立的抵抗巢穴,进行着顽强的迟滞作战。
面对这一变化,右翼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将其在兰姆伽训练中磨砺出的卓越山地战和小分队作战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38师和新30师的官兵们,果断放弃了相对好走但极易遭伏击的主要道路。他们卸下沉重的背包和部分非必要装备,只携带M1卡宾枪/加兰德步枪、汤姆逊冲锋枪、BAR自动步枪、基数弹药、手榴弹以及数日份的压缩干粮。在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和集团军“山魈”特战小队队员的引领下,如同灵活的猎豹,悄无声息地隐入了遮放以东的崇山峻岭和原始雨林之中。
他们的战术核心是:绕过正面,渗透侧后,以小击大,制造混乱。
新38师的一个精锐排,在穿越一条名为“野牛箐”的险峻山谷后,突然出现在一个日军据守的傈僳族山寨侧后。日军正全神贯注防御正面可能的进攻,完全没料到攻击会来自背后的悬崖。该排以迅猛的冲锋枪火力和手榴弹开路,仅用二十分钟便解决了战斗,端掉了这个监视周边数条小道的眼睛。
新30师的侦察兵们,专门寻找日军的野战电话线。他们沿着线杆潜行,找到关键节点后,并非简单剪断,而是巧妙地搭线窃听,获取零散情报后,再用炸药炸毁线杆,制造更大破坏和更长的修复时间,使得日军各据点之间的通讯时断时续,指挥协调愈发困难。
在一条连接遮放与东部残余日军据点的小路上,新38师的一个连设下了完美的伏击圈。他们放过日军的侦察兵,待其满载弹药和食品的骡马队完全进入伏击区域后,才突然开火。BAR和轻机枪封锁两头,步枪和冲锋枪集中火力覆盖队形。战斗短促而激烈,日军护卫小队被全歼,所有物资被缴获或焚毁。此类袭击让日军后勤雪上加霜,前沿据点开始出现补给困难。
师长李鸿和唐守治通过无线电牢牢掌控着散布在广阔山区的各个分队。他们不断接收情报,下达指令,调整各部的渗透路线和攻击目标,确保这些看似分散的行动,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扰乱、削弱并最终瓦解日军在遮放东侧的整个防御体系。
在新一军这种 “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的持续打击下,日军指挥官发现自己陷入了噩梦般的境地:据点一个接一个失去联系,补给队屡遭劫杀,侧翼不断传来发现敌军主力的误报(实为新一军的小股部队)。其防御部署被搅得七零八落,首尾难顾,士气在无形的压力和持续的损失中不断下滑。遮放以东的山区,已然成为了新一军游刃有余的猎场。
在遮放中部相对平坦的坝子(山间盆地) 地区,副总司令楚南河指挥的第七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在师长王强的率领下,沿着滇缅公路及其两侧,展开了稳扎稳打的正面推进。
部队的机械化优势在这里受到了地形的严重制约。遮放坝子遍布水网稻田和灌溉沟渠,看似平坦,实则暗藏泥沼。
沉重的M4“谢尔曼”坦克和M7“牧师”自行火炮,其宽大的履带在公路上所向披靡,但一旦离开硬质路面,试图从侧翼迂回或穿越稻田时,就极易陷入深及履带的泥泞之中,动弹不得,成为日军炮兵绝佳的固定靶。负责运输步兵和物资的GMC十轮卡和M3半履带车同样举步维艰,车队时常在狭窄的田埂上排成长龙,进退两难。
面对困境,机械化步兵们不得不离开车辆的庇护,回归最基础的步兵战斗。他们跳下卡车和半履带车,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在广阔的田野间。他们沿着狭窄、湿滑的田埂小心翼翼地前进,身体暴露在开阔地带。他们蹚过齐膝深、布满水蛭的灌溉渠,冰冷的渠水浸透军装。日军的抵抗就隐藏在这些田园风光之中:狙击手伪装在茂密的榕树或竹林树冠上,专挑军官、通信兵和机枪手射击,冷枪不时夺走生命;轻机枪巢设置在经过加固的村舍墙角或坟包后,等步兵进入射程才突然开火。
尽管遭遇困难,第七军官兵依然凭借着优势的火力和坚韧的意志,一步步向前挤压。对于暴露的日军火力点,紧随步兵的81毫米迫击炮和60毫米迫击炮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压制性射击。一旦锁定日军固守的村落或竹林,师属105毫米榴弹炮便会进行精准的“拔点”轰击。能够活动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则在远处提供直瞄火力支援,用炮弹将可疑的房屋逐一炸开。步兵战斗小组则运用娴熟的战术:BAR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其他士兵利用沟坎匍匐接近,最后用手榴弹和冲锋枪解决战斗。
战斗变成了对一个个“抵抗枢纽”——可能是一个村庄、一片竹林、一座砖窑——的逐一清除。每攻克一个点,部队才能向前推进几百米。过程缓慢而血腥,但王强师长坚持“占领一地,巩固一地”的原则,绝不冒进。
就这样,第1机械化步兵师以其强大的综合战力,像一台沉重而可靠的压路机,在遮放坝子地区碾碎了日军层层设防的企图,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血印地,向着遮放镇中心逼近。
左翼,龙川江以南,遮放西南的广阔地域
副总司令沈德威指挥的左翼集团,面临着最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渡过龙川江,在遮放西南更为广阔、日军据点更为分散、地形更为复杂的区域,执行大规模扫荡与战略封锁。
工兵部队首先需要在龙川江上架设浮桥。此处的江面虽不如南宛河湍急,但日军在对岸设有观察哨,并时不时以冷炮(通常是九二式步兵炮或迫击炮) 进行骚扰射击,江岸附近还可能布有地雷。工兵们在烟幕弹和北岸火力掩护下,冒着炮火和冷枪,奋力架设M2 treadway 浮桥,过程中不断出现伤亡。成功渡江后,先头部队立即建立起警戒阵地,掩护主力过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渡过龙川江后,第104师徐天鹰部和第105师罗振武部,以团、营为独立作战单位,像数把巨大的铁梳,开始清理龙川江以南、遮放以西的广袤区域。这里山林密布,村落零散,交通极为不便。
日军残存的步兵小队、甚至班组,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进行着顽强的游击式抵抗。他们在中国军队行进路线的侧翼打冷枪,偷袭落单的士兵或小股分队,破坏通讯线路。一次,104师一个先头连在通过一片橡胶林时,遭到来自林间隐蔽散兵坑的猛烈射击,短暂交火后日军便迅速撤离,留下了几具尸体和数名中国军队的伤亡人员。日军撤退时,在道路、桥梁、甚至村落入口布设了大量九九式地雷和诡雷。工兵必须时刻在前开路,使用探雷器小心翼翼地进行探测。即使如此,仍不时有士兵或骡马触雷,非死即伤,极大地迟滞了部队的推进速度,也造成了持续的心理压力。对于日军固守的较大据点,如勐卯镇,部队则集结优势兵力,调用师属山炮和迫击炮,进行标准的攻坚作战。在攻打勐卯时,105师一个团采取了三面围攻,网开一面的战术,但在“放开”的那一面,早已预设了伏兵,最终将试图突围的日军大部歼灭在镇外的稻田里。
尽管困难重重,新二军各部凭借严密的组织、优势的火力和坚韧的意志,稳步向前推进。他们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占领遮放西南的几个重要制高点,如回环山、勐古坡。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山地攻防战,104师和105师的部队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些关键山头。官兵们立即在山上构筑环形防御工事,建立观测所,并设置拦阻火力。站在这些制高点上,可以清晰地俯瞰通往缅甸八莫方向的几条主要通道。至此,日军从遮放向缅甸境内逃窜的最主要陆路通道被彻底封闭。
与此同时,新三军军长周卫国则率部承担起繁重的后方巩固任务。他的部队以营连为单位,像篦子一样反复梳理已经“占领”的区域,清剿隐藏的日军散兵游勇,恢复地方秩序,建立临时兵站。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确保从龙川江渡口直至前线的那条漫长而脆弱的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巡逻队日夜不停地沿交通线巡逻,打击小股日军的破袭企图,工兵则忙着修复道路和桥梁,确保弹药、粮食和伤员能够顺畅流转。
沈德威的左翼集团,以其特有的沉稳和全面,在看似次要实则至关重要的西南战场上,成功地完成了扫荡、封锁和巩固的三重使命,将遮放日军彻底孤立,并牢牢锁死了其西逃的退路。
随着三路大军的不断推进和压缩,遮放日军被逐渐包围在一个以镇中心为核心、不断缩小的包围圈内。冈崎清三郎意识到突围无望,下令部队收缩兵力,依托镇内的寺庙、学校、仓库等坚固建筑,进行最后的巷战抵抗。
此时,集团军直属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周振邦指挥炮群,对已被标识的日军核心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精确炮击。203mm重炮的炮弹落下,即便是坚固的砖石建筑也被炸成废墟。火箭炮的覆盖射击,则极大地杀伤了日军聚集的有生力量。
特种作战司令王大山手下的特战小队,在巷战中再次大显身手。他们潜入镇内,为炮兵指示目标,甚至直接对日军的指挥所、炮兵观察员进行狙杀和破袭。
总攻时刻到来。三路大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同时向遮放镇内发起了最后的突击。巷战依旧是残酷的,但有了芒市作战的经验,各部队的配合更为娴熟。步兵、工兵、坦克(在镇外可用道路提供支援)紧密协同,逐屋争夺,逐巷清剿。
日军的抵抗虽然疯狂,但在绝对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打击下,已是强弩之末。经过数日激烈的巷战,遮放镇内的枪声逐渐稀疏下来。残存的日军被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据点内,相继被歼灭或被迫投降。
当一面残破但鲜艳的国旗在遮放镇中心原日军守备队司令部(已是一片废墟)的断壁上缓缓升起时,标志着这座滇缅公路上的重要节点,终于被中国驻印军彻底攻克。日军在滇西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宣告陷落。
站在弥漫着硝烟和焦糊气味的遮放街头,李锦接到了各部的捷报。他的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如释重负的凝重。遮放的光复,意味着滇西失地已基本收复,滇缅公路的打通指日可待。然而,目光向南,国门之外的畹町,以及更广阔的缅甸战场,依然等待着这支钢铁雄师去征战。短暂的休整之后,更大的战役,已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