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粥香漫晨巷,早巷新添传承暖(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最新章节。
- 白胡椒粉2g(驱寒,适合清晨微凉天气)
- 清水1200ml(控制水量,保证稠度)
- 香油5ml(提香,最后淋入)
- 关键步骤:
1. 大铁锅中加清水烧开,放入泡好的大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至米粒开花;
2. 加入南瓜泥、山药丁,搅拌均匀,继续焖煮15分钟,至粥体浓稠;
3. 另起小锅,放少许油,倒入瘦肉末炒至变色,盛出倒入粥中;
4. 加入青菜叶、食盐、白胡椒粉,搅拌均匀,煮3分钟至青菜断生;
5. 关火,淋入香油,转微火保温,用浅口碗盛粥(方便孩童和老人食用);
6. 成品特点:金黄色,南瓜甜糯、山药绵密、肉末鲜香,咸香适中带微暖,粥体稠厚不烫口,暖身又营养,适合清晨食用。
(三)芝麻花生速食粥·便捷款
- 适配场景:赶早行商随身、急着赶路加餐
- 基础原料:
- 熟大米粉200g(提前磨好炒熟,方便速溶)
- 熟芝麻粉80g(增香)
- 熟花生碎100g(去皮炒香,增加口感)
- 白砂糖50g(调味,可按需添加)
- 食盐2g(中和甜味,提鲜)
- 开水(冲调用)
- 油纸袋(分装用,每袋50g)
- 关键步骤:
1. 熟大米粉、芝麻粉、白砂糖、食盐混合均匀,分成10等份,每份装入油纸袋;
2. 每袋加入10g熟花生碎,封紧袋口,用麻绳串成串(方便行商挂在担子上);
3. 食用时,将袋中原料倒入粗瓷碗,加入300ml滚烫开水,用勺子快速搅拌至无颗粒,静置2分钟即可食用;
4. 成品特点:浅棕色,芝麻香、花生香浓郁,口感绵密带嚼劲,甜咸适中,冲调方便不用等,适合赶时间的行商,随身携带不占地方。
匠人心得:“柳氏食道,‘热’是暖,‘快’是便。早巷的粥,用的是易熟的米、耐焖的豆,合的是赶早人‘不耽误、暖身子’的需,这便是‘随晨而捷’的传承。熬粥如赶早,要提前备料、焖得够稠,贴着路人的脚步做,才能让粥品在早巷受欢迎。”
王春芳舀起一勺小米红豆稠粥,吹了吹趁热喝:“林姑娘,这粥稠得很!赶早的人喝一碗,赶路到晌午都不饿!”
四、晨巷试新粥,反转化敌为伙伴
很快到了寅时,晨雾还没散,赶早的人陆续来巷里,刘大强把煤炉烧得通红,和林晚星、苏晴在摊子前摆起盛粥的粗瓷碗。“热乎稠粥免费尝喽!早巷专属粥品!”苏晴的吆喝声刚落,几个挑着菜担的小贩围了过来。
“这粥得等多久?俺赶早送菜呢!”一个黝黑的小贩急着问。林晚星拿起一碗小米红豆稠粥递过去:“大哥,现成的!您尝尝这稠度,比吴婆子的粥扎实多了!”小贩接过喝了一大口,眼睛一亮:“哎!这粥够劲儿!比吴婆子的稀粥顶饿多了!给我盛三碗,再装两袋速食粥!”
越来越多的行商、老人围过来,小米红豆稠粥一抢而空。“这南瓜山药粥暖乎!俺晨练完喝一碗正好!”“这速食粥方便,赶路上就能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婆子躲在粥铺布棚后,盯着摊子直咽口水。林晚星走过去:“吴婆婆,过来尝尝?刚焖好的小米红豆粥,您给提提意见?”
吴婆子接过碗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这味儿!跟我年轻时在北方喝的柳氏杂粮稠粥一模一样!”林晚星笑着说:“吴婆婆,来摊子上看看?都是提前焖好的热粥,您也来试试这赶早人爱喝的稠粥?”
吴婆子跟着到摊子前,看着大铁锅里浓稠的粥,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是怕你们抢生意。我这粥铺最近粥掺了太多水,老主顾都不来了。”林晚星说:“我们不是抢生意,您卖咸萝卜干、酱菜,我们卖稠粥,正好互补。要不您帮我们代卖速食粥,我们给您分利,您也把粥熬稠点?”
吴婆子眼睛一亮:“真的?太好了!我这就回去把粥熬稠,以后跟你们学做实在粥品!”
系统光屏亮起【终极剧情反转·盟友就位】:
【加盟成果:加盟铺在寅时高峰一炮而红,“小米红豆稠粥”“南瓜山药咸粥”成爆款,王春芳的生意比卖馒头赚得多】
【吴婆子的转变:她帮着代卖速食粥,还改良了粥铺,小米粥熬得稠、萝卜干减了盐,老主顾又回到粥铺,逢人就夸“柳氏粥品让我知道了啥叫真顶饿”】
【意外之喜:王春芳把“馒头”和“小米红豆稠粥”搭成“赶早套餐”,很受行商欢迎;早巷的街坊会还请林晚星给摊主们讲“柳氏食道的快捷经”,让“热乎、实在”的道理传到更多早市】
“林姑娘,太谢谢您了!”王春芳拿着当天的账本笑:“今天卖了三百多碗粥,一百多袋速食粥!”刘大强也说:“是啊林姑娘,吴婆子刚还来问,明天能不能多送点速食粥到她铺子里!”
五、粥香漫晨巷,传承再续赶早暖
辰时末,晨雾散去,阳光洒在煤炉上,林晚星和苏晴帮着收拾碗筷。吴婆子也来帮忙,一边擦碗一边说:“林姑娘,下次开发新粥品叫上我!我也想学学这稠粥的手艺,以后我家粥铺也卖实在热粥!”
刘大强往煤炉里添了最后一把煤,火焰映着“柳氏粥坊平州早巷加盟铺”的木牌——用老杨木做的,刻着简单的粥碗纹,透着清晨的烟火气。林晚星翻开手记,写下新粥品配方,加了行小字:“2024年夏末,入早巷,随晨雾,柳氏的食道,是行商的急,是老人的暖,更是贴着晨光的‘诚’——热不等人,稠不掺水,才能让粥香飘遍更多清晨,让老手艺跟着梆子声,暖更多赶路人。”
早巷的微风拂过,粥香混着晨光,飘向挑担的小贩和赶路的行商身边。林晚星看着腕上不再发烫的印记,笑着对苏晴说:“不管是匠巷、炊巷,还是这早巷,只要有人需要热乎实在的味道,我们就把柳氏食道的‘诚’,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