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院角茶汤醇,阿嬷执老铜壶(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最新章节。
- 基础原料:
- 主料(料包组合):小米面100g(独立小袋)、白芝麻15g、花生碎10g、红糖块20g、盐5g(均单独包装)
- 辅料(包装):木质小礼盒1个、煮茶说明卡、小茶筅模型
- 关键步骤:
1. 分装原料:将小米面、调味辅料分别装入透明小袋,注明分量和用途;
2. 组合礼盒:把原料小袋、煮茶说明卡、小茶筅模型放入礼盒,用棉纸隔开;
3. 贴标签:礼盒外贴手写标签,注明“按说明煮制,现煮现喝最佳”;
4. 成品特点:礼盒配料齐全,可按口味自由调配咸甜,带着老平州的手工温度,探亲时买着送长辈,成了“院角特色伴手礼”。
(四)杂粮茶汤·健康款
- 适配场景:注重健康人群、老人,营养饮品
- 基础原料:
- 主料(混合面浆):小米面200g、燕麦面50g、荞麦面50g(混合后用冷水调浆)、清水1000ml
- 辅料(调味):少量冰糖(20g,根据口味添加)、枸杞10g(洗净泡软)
- 关键步骤:
1. 煮杂粮浆:铜壶烧水,倒入混合面浆,小火慢煮12分钟,边煮边搅至无颗粒;
2. 调味:加入冰糖、枸杞,继续煮3分钟至冰糖融化、枸杞变软;
3. 分装:倒入带盖玻璃罐,冷藏可放2天,喝时加热即可;
4. 成品特点:茶汤浅褐色,带着杂粮的清香,甜度低、纤维足,注重健康的年轻人当代餐,老人喝着易消化,兼顾营养和口感。
(五)配套特色套餐与便携服务
1. 早餐暖胃套餐:1碗咸香茶汤+1根油条,售价四文,茶汤装粗瓷碗,油条从院外早点铺预订,早上买一套,咸香配酥脆,不用再单独准备热食,赶时间的上班族常买。
2. 便携即食套餐:1罐甜润茶汤+1块烧饼,售价五文,茶汤装易拉罐,烧饼用油纸包好,年轻人装在包里当午餐,加热即食,暖胃又管饱。
3. 送礼礼盒套餐:1份茶汤料包礼盒+1个迷你铜壶模型,售价二十文,礼盒含全套原料,模型小巧精致,探亲者买着送亲友,既送手艺又送纪念,兼顾实用和心意。
阿嬷提前磨好小米面、煮好茶汤,第二天清晨刚把摊摆好,第一碗咸香茶汤就被晨练的张爷爷买走了。张爷爷喝了一口,眼睛一亮:“阿嬷,还是你煮的茶汤醇!速食茶汤一股子糊味,哪有这现煮的香!再给我来份早餐套餐!”
不一会儿,院角的街坊就围了过来,早点铺李老板订便携茶汤,探亲的王大姐买茶汤料包礼盒,阿嬷忙得额头冒了汗,手里的茶筅却越用越顺,脸上的愁容也散了。
三、铜壶煮香,反转破诡计
第二天清晨,阿嬷的茶汤摊前摆着刚煮好的茶汤,礼盒堆在木架上,林晚星帮阿嬷写了块木牌:“柳氏加盟·陈氏老壶茶汤,新味试吃,买套餐送自制芝麻盐(小袋装)”。刚摆好,就围满了人,连之前去买速食茶汤的李老板都来了。
“阿嬷,给我来三罐甜润茶汤!”“我要两份早餐套餐,给店里伙计当早饭!”“帮我装两盒茶汤料包礼盒,送老家亲戚!”
阿嬷正忙着给李老板装茶汤,忽然听到院外传来孙婷的声音:“大家别买!陈阿嬷的茶汤有怪味!我昨天买了碗咸香茶汤,涩得咽不下去,肯定掺了玉米面!”
街坊们停下手里的动作,疑惑地看着阿嬷。阿嬷急得脸都红了:“不是的!我的面都是纯小米磨的,煮了四十年茶汤了,怎么会涩!”
孙婷手里举着个拆开的速食茶汤袋(故意加了玉米面冲调),冲街坊们喊道:“大家看!这就是我昨天从她这买的,涩得没法喝,你们可别上当!”说着就要递给旁边的孩子。
林晚星上前一步拦住她:“孙婷,别装了。昨天你往阿嬷的小米面里掺玉米面、往铜壶里加生水的时候,院角的修鞋匠马师傅都看见了——他凌晨起来摆摊,正好撞见你在摊前鬼鬼祟祟,而且我们已经把你散布谣言的事告诉了官府,官差马上就到!”
孙婷的脸瞬间白了,她还想狡辩,就见马师傅从人群里走出来:“我亲眼看见你往阿嬷的面袋里倒东西,还往铜壶里舀生水,你别想赖!”街坊们也纷纷帮腔:“我刚喝了阿嬷的甜润茶汤,醇得很,哪有涩味!”“你那速食茶汤一股子添加剂味,我们才不买!”“阿嬷的茶汤煮了四十年,我们信得过!”
这时,几个官差快步走来,孙婷腿一软,被带走时还不忘瞪了阿嬷一眼。
系统光屏亮起【终极剧情反转·铜壶传承】
【加盟成果:陈氏茶汤摊试营业两天,每天卖出两百多碗(罐)茶汤、八十多份套餐,清晨和上午都得排队。院外的早点铺还来订了五十罐甜润茶汤、三十份早餐套餐,给客人当早餐;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也订了四十份茶汤料包礼盒,给独居老人当节日慰问品】
【阿嬷的转变:她不再坐在矮凳上叹气,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面煮茶,还学会了提前做好便携罐装、包装礼盒,在每个包装上贴个小标签,写着“罐装茶汤常温保存3天,冷藏可延至5天;料包需密封,避免受潮”。她把老铜壶擦得锃亮,壶旁摆着街坊送的新小米,常对来买茶汤的人说:“煮茶汤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磨好每一面,搅稳每一圈,火候够了,味才正。以前我以为大家只图快,现在才知道,暖人的老味道,从来都有人等”】
【意外之喜:院角的杂货店老板见阿嬷的茶汤摊火了,主动留了个保温货架给她放罐装茶汤,让顾客随时能买,销量比摊前还高;阿嬷还收了个喜欢传统茶汤的小姑娘当徒弟,教她磨面、煮茶、调香,让婆媳传承的茶汤手艺有了新希望】
清晨的阳光透过老藤的枝叶洒在院角,阿嬷正给李老板递过刚装好的罐装茶汤(特意用保温袋裹好,保持温度),李老板笑着说:“阿嬷,还是你煮的茶汤地道!客人喝了都夸暖!”阿嬷笑着摸了摸手里的茶筅,铜壶正煮着糯滑的茶汤,醇厚的焦香顺着院角的人流飘远。林晚星看着腕间的“酪”字印记,对苏晴说:“不管是街口的米糕,还是院角的茶汤,柳氏食道的核心从来不是多快的效率,而是‘守醇’二字。只要守住老手艺、用真心煮每一碗茶汤,老铜壶就永远煮得香,老味道也永远能暖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