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篇·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4. 中医体质:高血脂症组中痰湿质人群占比38.2%(208/544),显着高于非高血脂症组的12.5%(93/742)(χ2=102.45,P<0.001);其他体质类型(如阳虚质、气郁质)与高血脂症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生理指标:高血脂症组的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非高血脂症组(P<0.001),具体数据见表1(注:原文要求无表格,此处以文字描述:高血脂症组BMI为(26.3±3.1)kg/m2,非高血脂症组为(23.5±2.8)kg/m2;高血脂症组腰围男性为(92.5±5.3)cm、女性为(87.2±4.8)cm,非高血脂症组男性为(85.3±4.9)cm、女性为(80.1±4.5)cm;高血脂症组收缩压为(142.3±15.6)mmHg,非高血脂症组为(130.5±14.2)mmHg;高血脂症组空腹血糖为(6.5±1.2)mmol/L,非高血脂症组为(5.6±0.8)mmol/L)。

(三)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高血脂症为因变量(1=是,0=否),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注:原文要求无表格,此处以文字描述:年龄:0=45-59岁,1=60-75岁;BMI:0=<24,1=≥24;腰围:0=男性<90cm/女性<85cm,1=男性≥90cm/女性≥85cm;每日油脂摄入:0=<30g,1=≥30g;每周运动:0=≥150分钟,1=<150分钟;每日睡眠:0=≥6小时,1=<6小时;焦虑:0=SAS<50分,1=SAS≥50分;抑郁:0=SDS<53分,1=SDS≥53分;中医体质:0=非痰湿质,1=痰湿质;吸烟:0=不吸烟/吸烟年限<10年,1=吸烟年限≥10年;饮酒:0=不饮酒/每周<3次,1=每周≥3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4、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每日油脂摄入≥30g、每周运动<150分钟、每日睡眠<6小时、痰湿体质是社区中老年人群患高血脂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回归系数及OR值见表3(注:原文要求无表格,此处以文字描述:年龄≥60岁:OR=1.58,95%CI=1.23-2.03,P=0.001;BMI≥24:OR=2.13,95%CI=1.68-2.71,P<0.001;腰围超标:OR=1.87,95%CI=1.45-2.41,P<0.001;每日油脂摄入≥30g:OR=1.42,95%CI=1.12-1.80,P=0.004;每周运动<150分钟:OR=1.65,95%CI=1.29-2.12,P<0.001;每日睡眠<6小时:OR=1.38,95%CI=1.09-1.75,P=0.008;痰湿体质:OR=2.56,95%CI=1.98-3.31,P<0.001)。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城市社区痰湿体质老年女性的高血脂症

患者张女士,68岁,居住于某市和平社区,退休教师,身高158cm,体重72kg,BMI=28.8kg/m2(肥胖),腰围89cm(超标)。因“反复头晕3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测显示:TC=6.8mmol/L,TG=2.3mmol/L,LDL-C=4.5mmol/L,HDL-C=0.9mmol/L,确诊为高血脂症;空腹血糖=7.2mmol/L,收缩压=150mmHg,合并糖尿病前期与高血压。

问卷调查显示:张女士每日油脂摄入量约40g,喜爱甜食(每周食用蛋糕、含糖饮料≥6次),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300g;退休后几乎不运动,每日久坐时间≥8小时(以看电视、玩智能手机为主);近5年因子女定居国外,常感到孤独,存在入睡困难,每日睡眠时间仅5-5.5小时,SAS评分56分(焦虑),SDS评分52分(临界抑郁);中医体质辨识为典型痰湿质,自述平时易疲倦、肢体沉重、大便黏滞不爽。

进一步了解发现,张女士退休前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常以快餐为主;退休后社交减少,情绪低落,通过进食甜食缓解压力,逐渐形成“情绪性进食”习惯。从中医角度看,其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阻滞血脉,影响脂质代谢;从心理学角度看,孤独感与焦虑情绪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使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脂肪合成与沉积,尤其在腹部堆积,形成“向心性肥胖”,加重血脂异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案例2:乡镇社区缺乏运动中年男性的高血脂症

患者王先生,55岁,居住于某市青山镇社区,农民,身高172cm,体重85kg,BMI=28.7kg/m2(肥胖),腰围95cm(超标)。年度社区体检时发现:TC=5.9mmol/L,TG=2.8mmol/L,LDL-C=3.8mmol/L,HDL-C=1.0mmol/L,确诊为高血脂症;血压、血糖正常,无其他慢性病史。

问卷调查显示:王先生每日油脂摄入量约35g,饮食以主食(米饭、馒头)和肉类为主,蔬菜水果摄入较少;因近年农业机械化普及,田间体力劳动减少,每日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业余时间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吸烟20年,每日吸烟15-20支,每周饮酒3-4次,每次饮用白酒约100g;睡眠质量尚可(每日睡眠7-8小时),无明显焦虑抑郁情绪;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兼血瘀质,自述偶尔有胸闷、肢体麻木症状。

访谈中了解到,王先生认为“体力劳动就是运动”,农业机械化后无需再辛苦劳作,便不再额外安排运动,且当地乡镇社区缺乏公共运动设施,进一步降低了运动意愿。从西医角度看,其长期缺乏有氧运动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尤其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吸烟产生的尼古丁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饮酒则通过肝脏代谢影响脂质合成。从中医角度看,其长期久坐少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与痰湿相互胶结,阻滞脉络,加重血脂异常,偶尔出现的胸闷、肢体麻木正是“痰瘀互结”的早期表现。

四、讨论

(一)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特征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为42.3%,高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45岁以上人群35%的平均水平,且城市社区患病率(48.6%)显着高于乡镇社区(32.1%),这一差异可能与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密切相关。城市中老年人饮食更倾向于高油、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且久坐时间更长(如长期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而乡镇中老年人虽饮食结构相对单一,但仍保留部分体力活动(如家务劳动、田间轻劳作),能量消耗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脂异常风险。

从年龄维度看,60-75岁组患病率(46.5%)显着高于45-59岁组(37.8%),这与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脂质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男女患病率无显着差异(44.0% vs 40.9%),与既往部分研究认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的结论不同,可能因本研究纳入的女性多为绝经后人群——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雌激素对脂质代谢的保护作用,血脂异常风险显着升高,导致男女患病率趋于一致。

(二)高血脂症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西医解读

1. 生理与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中西医视角的共性认知

从西医角度看,超重/肥胖(BMI≥24)、腹部脂肪堆积(腰围超标)是高血脂症的核心危险因素,本研究中BMI≥24人群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3倍(OR=2.13,P<0.001),这是因为脂肪组织(尤其腹部内脏脂肪)可分泌游离脂肪酸,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抑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长期高油饮食(每日油脂≥30g)则直接增加外源性脂质摄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导致肌肉对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进一步加剧脂质堆积。

中医理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认知高度契合,将其归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范畴。中医认为,“肥甘厚味”(高油高脂饮食)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浊”;“久坐少动”则导致“气血瘀滞”,痰浊与血瘀相互胶结,阻滞脉络,形成“膏脂”(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本研究中痰湿体质人群的患病风险是其他体质的2.56倍(OR=2.56,P<0.001),正是中医“体质决定疾病易感性”理论的直接体现——痰湿体质人群本身存在“水湿代谢障碍”,更易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诱发血脂异常。

2. 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中医“情志致病”的关联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焦虑(28.3% vs 15.1%)、抑郁(25.2% vs 12.8%)人群的高血脂症患病率显着升高,虽多因素分析中未进入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因样本量或其他混杂因素影响),但仍提示心理状态与血脂代谢的密切关联。从现代心理学与生理学机制看,长期焦虑、抑郁情绪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使皮质醇持续升高,而皮质醇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脂质代谢:一是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二是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三是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形成“向心性肥胖”,进一步加重血脂异常,如案例1中张女士因孤独感产生焦虑情绪,通过“情绪性进食”(吃甜食)缓解压力,形成“心理应激-不良饮食-血脂升高”的恶性循环。

中医理论将心理因素归为“情志失调”,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情志不畅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长期焦虑(“肝郁”)可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肝脏疏泄失常则无法正常调节脂质代谢;过度思虑(“思伤脾”)则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加重痰浊生成。案例1中张女士的“肝郁脾虚”证候(情绪低落、疲倦、大便黏滞),正是情志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诱发血脂异常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中医“形神共病”的整体观。

3. 城乡差异背后的社会环境因素

城市社区患病率显着高于乡镇社区,除生活方式差异外,还与社会环境因素相关。城市中老年人虽经济条件较好,但社交圈较窄(如案例1中张女士子女定居国外,社交孤立),且面临更多健康焦虑(如对慢性病的恐惧),心理应激水平更高;同时城市社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如外卖饮食普及、交通便利导致步行减少)也加剧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而乡镇社区中老年人社交更频繁(如邻里互动、集体劳动),心理状态更平和,且保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作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风险。但需注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镇地区饮食结构逐渐向“高油高脂”转变,且农业机械化导致体力活动减少,未来乡镇社区高血脂症患病率可能进一步升高,需提前干预。

(三)基于中西医结合的社区健康干预建议

结合本研究结果,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的预防与控制,应构建“西医筛查+中医调理+心理干预”的三维干预模式:

1. 西医层面:强化社区筛查与生活方式指导

- 定期筛查:建议社区为45岁以上人群每年开展1次血脂检测,重点关注BMI≥24、腰围超标的高危人群,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动态监测血脂变化;

- 饮食指导: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指导居民控制每日油脂摄入量(<25g),增加蔬菜水果摄入(≥500g/日),减少高糖、高盐加工食品,如针对案例2中王先生的饮食结构,建议其增加粗粮(如玉米、燕麦)和蔬菜摄入,减少主食与肉类比例;

- 运动干预:在社区建设公共运动设施(如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组织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快走团),鼓励居民每周运动≥150分钟,如针对乡镇社区人群,可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推广“劳动+运动”模式(如餐后散步、农闲时集体健身)。

2. 中医层面:体质调理与辨证施护

- 体质辨识: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对痰湿体质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管理,如为痰湿体质人群提供“健脾祛湿”的饮食建议(如多吃红豆、茯苓、冬瓜),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 传统疗法干预:推广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足三里(健脾)、丰隆(化痰)穴位,帮助改善脾胃功能,减少痰浊生成;对案例1中张女士的“肝郁脾虚”证候,可建议其饮用玫瑰花茶(疏肝)、山药粥(健脾),缓解情绪焦虑与脾胃不适;

- 中药调理:对血脂轻度升高的人群,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成药(如血脂康、丹蒌片),避免盲目用药,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

3. 心理层面:情绪疏导与社会支持

- 心理评估与干预:在社区开展焦虑、抑郁情绪筛查,对存在情绪问题的人群,由社区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疏导,如帮助案例1中张女士建立社交圈(加入社区老年合唱团、书法班),缓解孤独感;

- 家庭与社会支持:鼓励子女多陪伴老年人,定期电话或视频沟通,减少“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社区组织“老年互助小组”,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

- 健康知识普及:通过讲座、短视频等形式,向居民普及“心理状态影响血脂”的知识,引导居民通过冥想、听音乐、园艺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

五、研究局限性

1.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仅能明确高血脂症与危险因素的关联,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未来需开展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2. 研究对象仅来自某市5个社区,样本代表性有限,结果可能无法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

3. 问卷调查依赖研究对象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如对饮食、运动时长的记忆不准确);

4. 未考虑遗传因素对血脂的影响,部分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可能未被纳入分析。

六、思考题

——本研究发现痰湿体质是高血脂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你认为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的痰湿体质,除了饮食、运动干预外,还可通过哪些中医适宜技术(如拔罐、刮痧、中药泡脚等)进行调理?请选择1-2种技术,说明其作用机制与操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