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篇·问答:日常如何科学降血脂,避免引发心脑血管问题?(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一、血脂异常:心脑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从临床案例看危害本质
在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诊室里,45岁的张先生拿着体检报告满脸困惑:“医生,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血脂高?还说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这份报告显示,他的总胆固醇(TC)6.8mmol/L(正常<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5mmol/L(正常<3.4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仅0.9mmol/L(正常>1.04mmol/L)——典型的“高坏胆固醇、低好胆固醇”血脂异常模式。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已达1.2mm(正常<1.0mm),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已悄然发生。
无独有偶,62岁的李女士因突发胸闷入院,冠脉造影显示其前降支狭窄75%,需植入支架。追溯病史,她近10年血脂指标持续异常,但因无明显不适从未干预,日常饮食偏爱油炸食品,每周仅运动1次。这两个案例并非个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40.4%,其中约70%患者未接受规范管理,而血脂异常正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危险因素——当血液中“坏胆固醇”(LDL-C)过高时,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如同血管里的“水垢”,逐渐堵塞血管,最终引发心梗、中风等致命事件。
二、科学认知血脂:打破“无不适即健康”的误区
要科学降血脂,首先需明确“血脂”并非单一物质,而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TG)及相关脂蛋白的总称,不同成分对健康的影响差异显着: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谋”,水平越高,血管堵塞风险越大;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可将血管壁上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如同血管的“清道夫”,水平过低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 甘油三酯(TG):若长期过高(>2.26mmol/L),会间接升高LDL-C,并增加胰腺炎风险,常见于长期高糖、高油饮食人群。
临床中,很多人像张先生、李女士一样,认为“血脂高没症状就不用管”,这是严重误区。血脂异常的危害具有“隐匿性”,斑块形成是一个长达10-20年的缓慢过程,初期无任何不适,但一旦斑块破裂,可能在几分钟内引发血栓,导致心梗或中风。因此,20-40岁人群应每5年查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查1次,已确诊血脂异常者需每3-6个月复查,动态监测指标变化。
三、现代医学视角:降血脂的“三大核心手段”
现代医学对血脂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坏胆固醇、保护好胆固醇、控制甘油三酯”,具体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定期监测三方面实现,且需根据个体风险分层制定方案(如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等)。
(一)生活方式干预:降血脂的“基础防线”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血脂异常人群的“第一治疗方案”,即使需药物治疗,也需配合该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具体包括4个维度:
1. 饮食调整:减少“坏脂肪”,增加“好营养”
临床研究表明,饮食中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动物内脏)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人造奶油、糕点)的摄入,会直接升高LDL-C。因此,需遵循“低油、低胆固醇、高纤维”原则:
- 每日烹调用油控制在25-30g(约2-3汤匙),优先选择橄榄油、茶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 每周吃动物内脏不超过1次,避免油炸、红烧等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凉拌;
- 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苹果、黑木耳等,这类成分可在肠道吸附胆固醇,减少吸收(如每天吃1碗燕麦粥,可使LDL-C降低5%-10%);
- 适量补充Omega-3脂肪酸,如每周吃2-3次深海鱼(三文鱼、鳕鱼等),或每天吃10-15g坚果(核桃、杏仁等,避免盐焗、油炸款),可调节甘油三酯水平。
以张先生为例,医生为其制定了“三餐食谱”:早餐(燕麦粥+水煮蛋+凉拌菠菜)、午餐(杂粮饭+清蒸鱼+炒西兰花)、晚餐(小米粥+鸡胸肉沙拉),并建议用水果(苹果、蓝莓)替代零食。3个月后复查,其LDL-C降至3.8mmol/L,TG也从2.5mmol/L降至1.8mmol/L,效果显着。
2. 规律运动:提升“好胆固醇”的“天然药物”
久坐不动会导致HDL-C降低,而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促进HDL-C合成,同时消耗多余脂肪,间接降低LDL-C和TG。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具体可选择:
-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40分钟,每周5次;
- 若体力较弱,可从每次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长,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李女士术后遵医嘱,每天晚餐后1小时快走30分钟,配合每周2次太极拳练习,6个月后HDL-C从0.8mmol/L升至1.1mmol/L,血脂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体重下降5kg,血压也得到有效控制。
3. 体重管理:减少“内脏脂肪”的关键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血脂异常。临床数据显示,体重每降低5%-10%,LDL-C可降低10%-15%,TG可降低20%-30%。
体重管理需遵循“能量负平衡”原则:每日摄入热量比消耗热量少300-500kcal,避免极端节食(如完全不吃主食),可通过“饮食记录+运动打卡”监督,逐步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BMI=体重kg/身高m2)。
4. 戒烟限酒:避免血管“雪上加霜”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同时降低HDL-C水平;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会刺激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加重血脂异常。因此,血脂异常人群应严格戒烟,避免饮酒;若无法完全戒酒,需将酒精摄入量控制在上述标准内,且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二)药物治疗:需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
当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标(如LDL-C未降至目标值),或已确诊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目前临床首选的降脂药,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LDL-C效果显着(常规剂量可降低30%-50%),同时轻度升高HDL-C、降低TG;
- 依折麦布:若他汀类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耐受(如出现肌肉疼痛),可联合该药,通过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增强降脂效果;
- PCSK9抑制剂:适用于极高危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心梗术后血脂仍不达标者),通过注射给药,可强效降低LDL-C(降幅可达50%-70%),但价格较高,需严格评估后使用。
重要提醒:降脂药物需长期服用,不可因血脂达标而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导致指标反弹。同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避免肌肉损伤),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三)定期监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血脂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定期监测可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方案:
- 未服药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期间每3-6个月查1次血脂,达标后每年查1次;
- 服药人群:首次服药后4-6周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
- 高危人群(如合并糖尿病、心梗史):需将LDL-C控制在更低水平(如<1.8mmol/L),复查频率需更高(每3个月1次)。
四、中医视角:降血脂的“整体调理”思路
中医虽无“血脂异常”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如头晕、乏力、体型肥胖、胸闷等),可归为“痰浊”“血瘀”“湿阻”等范畴,核心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瘀血阻络”——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不能正常代谢,聚而成痰,痰浊随血液运行,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瘀血”,最终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