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篇·问答: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会引发脑梗死吗?该怎么处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一、开篇案例:48岁教师的“斑块焦虑”,揭开颈动脉斑块的真实面目

“医生,我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是不是早晚要得脑梗死?”在神经内科诊室里,48岁的中学教师陈女士拿着体检报告,声音里满是焦虑。报告显示,她的右侧颈动脉有一个“1.8mm×3.5mm的低回声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mm(正常<1.0mm),虽然目前没有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但一想到“斑块会堵血管”,她整夜睡不着,甚至不敢出门。

无独有偶,62岁的退休工人张大爷则是另一种情况:他5年前就查出颈动脉斑块,却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依旧每天抽烟、吃肥肉,也没按时复查。上个月,他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送医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检查发现当年的小斑块已发展成“混合回声斑块”,且造成了颈动脉50%的狭窄。

这两个案例折射出人们对颈动脉斑块的两种极端认知:要么过度恐慌,要么完全忽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达36.2%,其中约70%的人像陈女士一样存在“斑块焦虑”,而25%的人像张大爷一样因“无症状”延误干预。事实上,颈动脉斑块并非“脑梗死的代名词”,其风险高低取决于斑块的性质、大小和是否造成狭窄,科学处理才能有效避免严重后果。

二、科学解答:颈动脉斑块是什么?会不会变成脑梗死?

要消除对颈动脉斑块的误解,首先需明确其本质——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干道”,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超标,会沉积在颈动脉血管壁,逐渐形成类似“水垢”的斑块。但并非所有斑块都会引发脑梗死,关键看以下3个核心因素:

(一)斑块的“稳定性”:决定是否会引发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两者的风险天差地别:

1. 稳定斑块:像“结实的石头”,斑块外层有厚厚的纤维帽,内部脂肪核心小,不易破裂。这类斑块通常是“强回声斑块”或“等回声斑块”,可能伴随轻度内膜增厚(如陈女士的IMT 1.1mm),多数情况下不会突然脱落或破裂,引发脑梗死的风险较低,更常见的是缓慢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大脑供血。

2. 不稳定斑块:像“松软的脓包”,斑块外层纤维帽薄,内部脂肪核心大,还可能伴随出血、溃疡或炎症。这类斑块多为“低回声斑块”或“混合回声斑块”(如张大爷的斑块),容易在血压波动、情绪激动时破裂,破裂后会释放“血栓因子”,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或斑块碎片随血液流向大脑,引发急性脑梗死。

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是稳定斑块,每年引发脑梗死的风险仅0.5%-1%;而不稳定斑块的风险是稳定斑块的10-20倍,若不干预,1年内脑梗死风险可达5%-10%。

(二)颈动脉狭窄程度:决定大脑供血是否受影响

斑块的大小会导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不同,风险也不同:

- 轻度狭窄(<50%):大脑供血基本不受影响,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仅需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

- 中度狭窄(50%-69%):大脑供血开始减少,部分人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头晕、眼前发黑、肢体麻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恢复”,这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

- 重度狭窄(≥70%):即使斑块稳定,大脑供血也会严重不足,若合并不稳定斑块,脑梗死风险会骤升,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陈女士的斑块未造成明显狭窄,属于“轻度风险”;而张大爷的斑块发展到50%狭窄且不稳定,才最终引发脑梗死。

(三)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加速斑块进展的“推手”

以下因素会让颈动脉斑块“恶化”,增加脑梗死风险:

- 基础疾病:高血压(血压>140/90mmHg)会冲击斑块,增加破裂风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让斑块更容易沉积;高血脂(LDL-C>3.4mmol/L)会持续“滋养”斑块,使其变大;

- 不良习惯:吸烟会导致斑块炎症加重,使稳定斑块变不稳定;长期高油饮食会升高坏胆固醇,加速斑块进展;久坐不动会降低好胆固醇(HDL-C),减少斑块的“清除能力”;

- 心理状态: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血压波动,刺激斑块;熬夜会影响肝脏代谢,让坏胆固醇堆积,这些心理相关的生活习惯,会间接加速斑块进展。

张大爷同时有高血压、吸烟、高油饮食等多个高危因素,才让斑块在5年内从稳定发展为不稳定,最终引发脑梗死。

三、中医视角:颈动脉斑块的本质是“痰浊瘀阻”,根源在“脾肾失调”

中医虽无“颈动脉斑块”的病名,但根据其“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的特点,将其归为“脉痹”“瘀证”范畴,核心病机是“痰浊瘀阻”,而根源在于“脾失健运”和“肾气虚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斑块。

(一)脾失健运:痰浊生成的“源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代谢水湿和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若长期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久坐不动,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无法正常代谢,聚而成“痰浊”;同时,脾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反而生成“脂浊”(类似现代医学的坏胆固醇)。痰浊和脂浊随血液运行,会沉积在颈动脉血管壁,形成“瘀块”,即颈动脉斑块。陈女士因教学压力大,长期饮食不规律,正是“脾虚生痰”的典型人群。

(二)肾气虚衰:瘀阻加重的“推手”

“肾主藏精,精能生血”,随着年龄增长(如张大爷62岁)、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会导致肾气虚衰。肾气虚则无法推动气血运行,血液流动变慢,痰浊和脂浊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加重瘀阻;同时,肾阴不足会导致“肝阳上亢”(类似高血压),血压波动会冲击斑块,增加破裂风险。因此,中医调理颈动脉斑块,核心是“健脾化痰、益肾活血”,从根源减少痰浊生成,促进瘀块消散。

四、解决方案:查出颈动脉斑块该怎么处理?分“风险等级”制定方案

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处理,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高危因素”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类,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同时结合中医调理,实现“中西医结合防控”。

(一)低风险人群:稳定斑块+轻度狭窄(<50%)+无高危因素

这类人群以“定期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目标是防止斑块进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