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疑兵深垒困龙鳞(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崇祯十七年十月的山西,凛冬的脚步比往年更急切地踏过这片饱经疮痍的土地。北风,如同无数冤魂的呜咽,自塞外荒原席卷而来,裹挟着沙尘与枯草,抽打着灰黄凋敝的原野。天地间一片萧索,寒意透骨,仿佛能冻结血液,凝固灵魂。在这片苍凉的天幕下,一支大军正逶迤前行,沉重的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碾过冻土的吱嘎声,混杂在风啸中,谱成一曲悲怆的行进乐。

这便是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夹杂着部分由顺军整编而来的部队。他们的军容,远观尚算齐整,旌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保持着帝国最后一支精锐军团应有的骨架。但近看之下,那份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破败便暴露无遗。将士们的铁甲大多陈旧,饱经战火与风霜的侵蚀,锈迹与刀痕交错,失去了往日光亮。

手中的兵刃,虽经反复打磨,锋刃处仍难免缺口卷曲。最令人心忧的,是火器的极度匮乏,仅有的几门老式火炮被牛马艰难拖拽,火铳手腰间悬挂的火药壶也大多干瘪。与传闻中清军那些闪烁着冷冽寒光的新式装备相比,这支队伍仿佛是从前一个时代走来的遗老,凭添了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吴三桂身披那副跟随他多年的山文铁甲,外罩一件略显褪色的猩红斗篷,骑在雄骏的青海骢上,凝望着前方大同城模糊的轮廓。他的面容比实际年龄更显沧桑,剑眉紧锁,深邃的眼眸中沉淀着忧虑、警惕,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屈辱。曾几何时,他吴长伯手握天下劲旅,拱卫京师,是何等意气风发?然而甲申剧变,山河破碎,君王死社稷,他夹在闯军与清军之间,如同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挣扎求存。若非那日……

他的目光不由瞥向身侧稍后位置的青年——戚睿涵。

戚睿涵同样骑着马,身上是合身但略显单薄的明军制式棉甲,内里套着一件不太合体的号衣。他的脸庞带着这个时代少有的书卷气,肤色因连日行军而显得有些粗糙,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锐利如鹰,此刻正不断扫视着四周的地形,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将近一年的时光,已让这个来自数百年后的灵魂,逐渐适应了这乱世的残酷与节奏,但那份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隐隐的焦虑,却从未消退。

吴三桂心中暗自一叹。那日山海关外的混战中,若非恰巧救下这个言行奇特、却屡屡能道破天机的年轻人,他吴三桂的命运,乃至这天下大势,或许早已是另一番光景。是戚睿涵,在他即将引清兵入关的千钧一发之际,以惊人之语剖析利害,描绘了一幅联顺抗清、拥立南明、延续汉祚的图景,硬生生将他从历史的悬崖边拉了回来。也是他,凭借对人心世情的精准把握和那份……近乎预知的直觉,成功说服了南明朝廷中史可法等一部分有识之士,暂时搁置了与“流寇”的旧怨,达成了这脆弱无比的“联顺抗清”同盟。

然而,这同盟的基础是如此薄弱。想到南京朝廷那帮依旧醉生梦死、党同伐异的衮衮诸公,想到被安排在自己侧后翼,名为策应、实为监视且各怀鬼胎的阮大铖、田仰、左良玉等人,吴三桂的嘴角便泛起一丝冰冷的嘲讽。那些奏章,那些掣肘,那些暗地里的算计,比眼前的清军更让人心寒。

“睿涵,”吴三桂稍稍放慢马速,与戚睿涵并行,声音低沉,“看这地势,前方便是大同了。我军虽至,然心中总觉不安。清虏势大,多尔衮用兵狡诈,此番前来,断不会只是固守。”

戚睿涵收回眺望的目光,转向吴三桂,神色凝重:“长伯兄所感,正是我心中所忧。我军倾力而来,意在打破清军对山西的压迫,扭转战局。但多尔衮并非庸才,张晓宇……”他提到这个名字时,语气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脑海中瞬间闪过那个在现代社会与他冲突不断、才华横溢却心思难测的情敌身影,以及……袁薇那温柔又带着忧虑的脸庞。他强行压下心绪翻涌,继续道,“……那张晓宇既已投效清廷,以其所知所学,必会为清军带来远超此世代的利器与战术。我担心,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

吴三桂默然点头。他虽未完全理解戚睿涵口中“超脱世代”的具体含义,但来自张晓宇协助清军打造的新式火器、诡异毒弹的零星传闻,已足够让他心生警惕。

大军终于在大同城外围预设的阵地扎下营寨。营盘依地形而设,与高大坚固的大同城墙形成犄角之势,互为呼应。土木作业的号子声、军官的呵斥声、骡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暂时驱散了行军途中的沉闷。然而,营寨立定之后,预期的敌军主力却并未立刻出现。只有小股小股的清军游骑,如同幽灵般在远处的地平线上逡巡。他们人数不多,行动迅捷如风,时而逼近佯攻,发射几支冷箭,时而远远窥探,一旦明军派出骑兵追击,他们便立刻远遁,绝不恋战,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狼群,谨慎而又贪婪地试探着。

这种反常的宁静,像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将士心头。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连呼啸的北风都似乎变得凝滞。营中巡逻的士兵,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目光警惕地望向营外那片空旷而危机四伏的原野。

中军大帐内,牛油火炬噼啪作响,跳动的火光映照着吴三桂、戚睿涵以及几位核心将领严肃的面庞。

“大帅,”一位满脸虬髯的参将瓮声瓮气地抱怨,“鞑子这般畏畏缩缩,是何道理?莫非是怕了我关宁军的兵锋?”

吴三桂未置可否,目光投向戚睿涵:“睿涵,你如何看?”

戚睿涵走到帐中悬挂的简陋地图前,手指点着大同周边:“清军主力不现,仅以游骑骚扰,无非几种可能。一是在集结兵力,准备雷霆一击;二是另有图谋,主力已指向他处;其三……”他的手指在代表清军可能出现的方向划动着,“便是眼前之敌,意在拖延、牵制。”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帐内诸将:“观其游骑行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绝非寻常斥候。这更像是在演戏,演一场‘虚弱’或‘犹豫’的戏,引诱我们主动出击,或者……让我们安心在此固守,忽略其他方向。”

吴三桂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多尔衮用兵,向来喜用偏师奇兵。若其主力真不在大同,那么会指向何处?”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地图上标注着潞安、泽州的方向,那里由阮大铖、田仰和左良玉驻守。

帐内一时沉默。左良玉虽称善战,但拥兵自重,心思难测;阮大铖、田仰更是以钻营党争闻名,于军事一途可谓庸碌。若清军主力真以此三人为突破口……

“报——!”一名哨探急匆匆闯入帐内,单膝跪地,“启禀大帅,西南方向发现大队清军旗帜,正向我军营地逼近。看旗号,是满洲正黄、镶黄两旗,统帅似是固山额真爱星阿!”

终于来了,帐内气氛瞬间紧绷。

吴三桂霍然起身:“再探,查明敌军具体兵力、阵型!”

“得令!”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看向戚睿涵和众将:“诸位,备战吧。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是虚是实,打过才知道。”

辰时三刻,低沉的战鼓声如同闷雷,自远方滚滚而来,敲打在每一个明军将士的心头。地平线上,尘土扬起,逐渐连成一片黄云。清军的旗帜在尘土中显现,猎猎飘扬。正是爱星阿统率的正黄、镶黄两旗精锐。

他们阵列严整,步伐铿锵,如同移动的钢铁丛林。骑兵在两翼游弋,盔甲上的金属片在黯淡的冬日阳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与明军略显斑驳的装备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仔细观察,戚睿涵和吴三桂几乎同时发现了异常——清军阵列虽然肃杀,但人数看上去似乎并未如预想中那般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中军部分,旗帜虽多,但纵深似乎略显单薄。

吴三桂身披重甲,立于中军高大的望楼之下,手按剑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逐渐逼近的敌军浪潮。凛冽的寒风刮过他坚毅的脸庞,带来远处敌军战马嘶鸣和皮革摩擦的细微声响。

戚睿涵站在他身侧稍前的位置,手搭凉棚,极力远眺。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不仅是因大战将至的紧张,更是因那种挥之不去的违和感。“长伯兄,”他微微侧头,声音压得很低,确保只有吴三桂能听见,“情况确实不对。爱星阿所部虽皆是百战精锐,气势逼人,但这阵型……前锋厚重,杀气腾腾,可中军核心区域,旗号虽众,移动间却似乎缺乏那种千军万马核心应有的凝实感。倒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诱饵,故意示弱,想引我们全力压上。”

吴三桂微微颔首,他久经战阵,眼光老辣,自然也看出了些许端倪。“睿涵所见,与我不谋而合。这爱星阿,怕是没安好心。”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也有一丝无奈,“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军劳师远征,若见敌不战,锐气必堕。更何况……”

他顿了顿,语气中嘲讽之意更浓:“阮大铖、田仰、左良玉他们,此刻恐怕正躲在后面伸长脖子看着我们呢。若我等在此畏战不前,拖延时日,只怕言官弹劾我等‘养寇自重’、‘贻误战机’的奏章,立刻就会像雪片般飞往南京。朝廷那几位‘坚实后盾’的做派,你我都再清楚不过。”他口中的“坚实后盾”几个字,咬得格外重。

戚睿涵默然。他深知吴三桂的处境。南明小朝廷内部倾轧严重,军阀们各怀异志。吴三桂作为“半路出家”的盟友,位置尴尬,一举一动都被人拿着放大镜审视。此战若不能取胜,或者至少打出威风,后续的粮饷、兵源乃至政治支持,都可能化为泡影。

“话虽如此,”戚睿涵坚持道,“明知是陷阱,岂能眼睁睁往里跳?我军血战之兵,折损在此处,得不偿失。”

吴三桂目光闪烁,显然内心也在激烈斗争。他看了看前方已然开始布阵、杀气腾腾的清军,又回头望了望大同城头那些同样紧张观望的守军旗帜,最终沉声下令,声音传遍中军:“传令,前军出击,以鸳鸯阵接敌,稳步推进,试探敌军虚实。中军各营,弓弩火铳准备,随时策应。左右两翼骑兵戒备,防止敌军包抄。后军及预备队提高警惕,没有我的将令,不得妄动。谨防敌军埋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得令!”传令兵高声应和,挥舞旗帜,策马奔向各方阵。

“咚、咚、咚”明军的战鼓也擂响了,节奏沉稳而有力,如同巨人的心跳。

前军阵营中,数千关宁军精锐排着严密的阵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向着清军阵列压迫而去。这些曾是明王朝最倚重的边防力量,尽管装备已显落后,尽管饱经颠沛流离,但刻入骨髓的战斗意志和历经百战磨练的技艺仍在。刀盾手在前,长枪手如林紧随,弓弩手隐于阵后,整个队伍散发出一种惨烈的杀气。

清军前锋也发出一阵怪异的嚎叫,骑兵率先冲出,马蹄践踏着冻土,扬起漫天尘烟。双方的距离急速拉近。

一百步,五十步……

“放箭!”

随着军官声嘶力竭的吼声,明军阵中腾起一片乌云般的箭矢,带着凄厉的呼啸落入清军骑兵队伍中,顿时人仰马翻。但清军骑兵极其悍勇,冒着箭雨,依旧狂呼着扑了上来,手中的马刀划出冰冷的弧线。

“轰”两股洪流猛烈地撞击在一起。

刹那间,金属交击的刺耳声响、利刃入肉的沉闷噗嗤声、垂死者的哀嚎、战马的悲鸣、士兵们疯狂的呐喊……所有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足以撕裂耳膜的恐怖声浪,直冲云霄。鲜血如同廉价的颜料般泼洒开来,瞬间染红了枯黄的地面。断肢残臂四处飞落,倒下的尸体很快被后续者无情地践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