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败军之将:于禁的傲骨与彷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牛金被他怼得说不出话,只能攥着拳头瞪他。周围的赤火兵都看乐了,却没人上来劝架——小张说,社长说了,俘虏之间的矛盾,只要不打架,就不用管。

那天晚上,于禁回到小院,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白天看见的赤火民兵操练——队形转换生涩,号令传递得慢,基层军官喊口令时都有些发怯。他又想起牛金的话,想起朱灵的冒进,心里忽然就有了个念头。

他找出赤火给的纸和笔,伏案疾书。油灯的光映着他的脸,他写得很认真,从队列训练的要领,到旗语传递的细节,再到如何选拔基层军官、如何维持军纪,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尤其在“将者不可冒进”那一段加重了笔墨:“将者,需惜士卒如手足,谋定而后动,不可为一时之功,弃千人性命于不顾。”

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天已经亮了。于禁把厚厚一叠手札递给小张,语气依旧冷淡:“把这个交给你们首领。此书是基础治军之法,非为投效,乃报不杀之恩,亦不忍见兵事蒙昧。”

小张接过手札,眼睛都亮了:“于将军,您这是……”

“别多问。”于禁转身走进屋,关上了门,“只说我于文则,不想输得不明不白。”

韩澈拿到于禁的手札时,正在跟陈烬商量练兵的事。

“社长,咱们的民兵虽然士气高,但基层指挥太弱了,上次跟曹军小股部队交手,队形都乱了。”韩澈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画着,“要是能有个懂正规军训练的人指点指点就好了。”

话音刚落,小张就捧着一叠纸跑了进来:“韩首领,陈社长!这是于禁将军交上来的,说是……治军的手札。”

韩澈接过手札,翻开第一页就愣住了。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从队列训练到后勤管理,写得密密麻麻,连如何教士兵扎营、如何安排哨戒都写得清清楚楚。他越看越激动,拍着桌子道:“社长!这可是好东西啊!于禁这老小子,不愧是曹军老将,这些都是正规军队千锤百炼的经验!咱们正缺这个!”

陈烬凑过去看了几页,眼神也亮了:“你看他写的‘将者不可冒进’,倒是跟咱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也不能照单全收。”

韩澈点点头:“我明白。他这手札是给正规军看的,咱们是人民军队,得改改。”

接下来的几天,韩澈几乎没合过眼。他把于禁的手札拆开揉碎,结合赤火的特点改了又改:于禁强调“将令如山”,他就加上“官兵平等,军事民主”,让士兵也能提建议;于禁注重队列的整齐,他就简化队列训练,更注重士兵的灵活性,方便打游击战;于禁说后勤要“优先供给将领”,他就改成“官兵一致,粮草均分”。

改完之后,韩澈把手札拿给雷豹看。雷豹翻了几页,拍着大腿道:“好!这下咱们的兵再也不会像上次那样乱了!你看这基层指挥的法子,于禁这老小子是真有东西!”

没过多久,赤火军的操练就变了样。民兵们练队列时,军官会跟士兵一起喊口号;安排哨戒时,会先问士兵的意见;粮草到了,官和兵吃的都是一样的饭。有次于禁在院里练剑,听见院外传来整齐的号令声,比之前响亮了不少,心里忽然就松了口气。

他想起当年曹营里,将领吃的是山珍海味,士兵只能啃干粮;将领说往东,士兵不敢往西,哪有这样的景象?他忽然就觉得,自己写那本手札,好像不止是为了报恩,还有点……想看看,不一样的军队,到底能走多远。

陈烬来见于禁那天,天放晴了。

于禁正在院里看书,听见院门口传来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陈烬穿着一身普通的灰布衣服,手里拿着一卷纸,身后跟着韩澈。他心里一紧,起身抱拳道:“陈社长。”

“于将军不必多礼。”陈烬笑着摆摆手,把手里的纸递给于禁,“这是韩澈根据您的手札改的练兵章程,想请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于禁接过章程,翻了几页。他看见韩澈在他写的“将令”后面加了“士兵可提建议”,在“后勤”那里写了“官兵均分”,心里忽然就有些触动。他原以为赤火会照单全收,没想到他们竟有自己的想法,还愿意跟他这个俘虏商量。

“很好。”于禁把章程还给陈烬,语气里少了几分冷淡,“韩首领改得很妥帖,既保留了治军的根本,又符合赤火的情况。只是……”他顿了顿,补充道,“基层军官的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可多练些突发情况的处置,免得像某些人那样,一遇变故就慌了神。”

他说的“某些人”,自然是朱灵。陈烬和韩澈都听出来了,却没点破。韩澈笑着说:“于将军说得是,我们正打算加练这个。以后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能不能……向您请教?”

于禁犹豫了一下。他还是不想投效赤火,可看着陈烬和韩澈真诚的眼神,又想起那些救他的民兵、给他送姜汤的大妈,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可以。但我只书面回复,不参与实操,也不露面。”

“没问题!”陈烬笑着说,“我们会把问题写在纸条上,让小张带给您,您回复后再让他拿回来。”

后来韩澈果然常让小张带纸条来,问的都是些练兵的细节——比如“队列转换时如何让士兵更快反应”“哨戒时如何安排兵力更合理”。

于禁每次都写得很认真,有时还会忍不住在纸条上点评几句:“上次见你们练突发情况,有个士兵反应太慢,需多练。”

有次牛金路过于禁的小院,正好看见小张拿着纸条进去,忍不住凑上去问:“小张,你拿的什么?是不是于禁那老小子又在给赤火出主意?”

小张没瞒着他:“是韩首领向于将军请教练兵的事,于将军懂的可多了。”

牛金愣住了。他想起上次跟于禁吵架,于禁说他连陈烬的学生都打不过,心里忽然就有些不是滋味。他看着小院的门,想进去跟于禁说句话,却又拉不下脸,最终还是转身走了。

于禁坐在院里,听见了牛金的声音,却没出去。他拿起桌上的纸条,上面是韩澈问的“如何训练士兵的协同能力”,他提笔写道:“协同需靠默契,可多练小组配合,让士兵彼此熟悉,方能进退一致。”

阳光落在纸上,映着他的字迹。于禁忽然觉得,自己虽然还是俘虏,却好像在赤火这儿找到了一个新的位置——

不是敌人,不是投效者,而是一个能发挥所长、还能报些恩情的人。

他想起那些战死的弟兄,心里默默道:“弟兄们,我没能为你们报仇,却也没让你们的血白流——至少,我没让更多的人因为治军不严而送命。”

院外传来民兵操练的呐喊声,比之前更整齐,更有力。于禁放下笔,抬头望向天空,嘴角忽然就勾起了一抹极淡的笑。

他依旧认为自己是魏臣,心中的坚冰却已悄然裂开缝隙。他找到了一个既能维持气节、又能发挥所长、间接回报那份“不杀之恩”与“姜汤之暖”的平衡点。

他甚至开始不自觉地将赤火与曹军内部的一些积弊进行对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于禁,依旧是他的“俘虏先生”,但事实上,他已成为了赤火军一位特殊的、匿名的、价值无可估量的“外聘教官”。

一条复杂、微妙而坚韧的纽带,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连接了两个原本你死我活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