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学院的交流(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赤火公社的控制区域在地理上相隔遥远,气候物产、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
但一条无形的纽带,正通过加密的信使、穿梭的联络员以及那份共同的理想,将北疆、中原、江南三地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这条纽带,如今也延伸到了新兴的各类学院之间。
位于赤火谷的总部,韩澈和林枫在处理日益繁重的政务军务之余,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各地学院根据自身需求发展出的知识和技术,如果只是孤立地生长,将是巨大的浪费。北疆的牧民可能永远不知道江南如何制造高效的水车,而江南的工匠也可能无从学习中原成熟的基层管理经验。
“知识,也当如粮秣器械一般,互通有无,方能发挥最大效力。”韩澈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尤其是各地学院初创,更需相互借鉴,避免走弯路。”
林枫对此深表赞同,并补充道:“此举更能强化三地一体之感,让学员们意识到,他们不仅是北疆人、中原人或江南人,更是赤火公社的一员。交流本身,就是最好的认同教育。”
很快,一份由总部签发的建议书被送往三地:鼓励各学院之间,定期交换教材、研究成果摘要、特色课程设置以及优秀学员代表。
起初,这种交流还带着些许试探和生涩。
北疆牧耕学院首先将他们心血结晶的《北疆农牧结合生产手册》的抄本,连同几包那珍贵的耐寒粟米种子,打包送往中原和江南。
中原公仆学院的学员们收到后,对其中“粪肥互用”、“草场轮休”的细节大为惊叹,虽然中原没有辽阔草场,但其体现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思想,却对他们在规划公社生产时提供了全新思路。
江南格物学院则对那耐寒粟米种子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在江南的山地寻找类似环境进行小范围试种。
江南格物学院则将他们绘制的改良水车、脚踏脱粒机的详细结构图,以及那一袋灰扑扑的“胶泥”样品和配方,送往北疆和中原。
北疆的学员看到水车图纸,立刻意识到这或许能解决部分丘陵地的灌溉难题;而中原的水利工程学员,则对“胶泥”表现出极大兴趣,开始试验其用于加固黄河堤防的可行性。
中原公仆学院那本厚厚的《赤火律适用案例精析》和《基层纠纷调解手册》,则成了北疆和江南学员们争相传阅的宝典,里面记录的丰富实例,为他们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更深入的交流随之展开。
三地开始定期编写《学院通讯》,摘录各院最新的研究成果、遇到的难题甚至失败的教训。
北疆分享了牲畜越冬防寒的土办法,江南介绍了防治水田蚊蝇瘴气的经验,中原则贡献了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的管理流程。
偶尔,还会有优秀的学员或青年教师被互派交流。
一位中原公仆学院的学员被派往江南,协助当地刚成立的基层政权建立账目管理制度;一位江南格物学院的年轻工匠前往北疆,指导当地铁匠铺标准化生产新型畜力犁铧;一位北疆牧耕学院擅长兽医的学员,则被请到中原,帮助解决一起罕见的牛群疫病。
这种交流并非总是顺利。
北疆的畜牧经验搬到水网密布的江南需要变通,江南的精巧工具在北疆的严寒中可能失灵,中原的律法案例在民族混杂的北疆也需要灵活调整。
但正是在这种碰撞、适应、再创造的过程中,知识的活力被真正激发出来。
陈烬在收到最新一期汇编了三地学院交流成果的《通讯》后,对孟瑶感慨道:“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把粮食、兵器从一处运到另一处。现在看来,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和‘办法’搬来搬去,有时候比运十万石粮食还管用。这才是真正的活水啊。”
赵将看到江南送来的水车改进图纸已在北疆试用成功的报告,只是淡淡地批注了一句:“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可继续优化齿轮材质。”
但他随即下令,让“经纬”整理一份格物学院目前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清单,准备发给中原和北疆的学院,“看看他们有没有碰巧解决了类似问题。”
知识的溪流开始跨越千山万水,在三地之间潺潺流动。
赤火公社各学院如火如荼的发展,其标新立异的宗旨和务实狂飙的风格,终究不可避免地震动了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域的传统知识界。
一些秉持“正统”观念的儒生士人,先是嗤之以鼻,视其为离经叛道的“匠作之学”、“贱役之术”,继而按捺不住好奇,或为辩驳,或为窥探,陆续有人来到赤火控制区,要求“以文会友”,实则是前来观察乃至论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