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麦子熟了几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最新章节。
跟随着那名如同幽魂般的太监,王卓穿行在紫禁城深邃的廊庑与巍峨的宫阙之间。
王卓的心跳如擂鼓,汗水湿透了内衫,逆天改命的渴望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历史参与感交织在一起,几乎让他激动的窒息。他努力调整着呼吸,试图将脑海中构思了无数遍的言辞再次梳理。
终于,他们在一座并不起眼,却守卫极其森严的暖阁前停下。太监无声地推开沉重的殿门,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淡淡檀香以及一丝老人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陛下,王卓带到。”太监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显得格外突兀。
王卓深吸一口气,迈过高高的门槛,走了进去。他躬身行了一礼。
“后世王卓,见过陛下。”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干涩发颤。
“抬起头来。”一个低沉、沙哑,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王卓缓缓抬起头,终于看清了那位传说中的洪武大帝。
御案后,坐着一位清瘦的老人。他并未穿着繁复的龙袍,只是一身暗黄色的常服,却自有一股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他的面容清癯,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如同干涸土地上的沟壑,记录着无数风霜与操劳。下颌微须,也已花白。
但最令人心悸的是那双眼睛——深邃如同古井,锐利如同鹰隼,仿佛能洞穿人心最深处的隐秘,任何谎言在这双眼睛面前都无所遁形。那是一种混合了极致的智慧、无尽的疲惫、以及经历过尸山血海后沉淀下来的冰冷杀意的眼神。
这就是朱元璋! 王卓心中巨震,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这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奠定了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基业的洪武大帝! 一股源自历史书页的敬畏感瞬间攫住了他。
而在朱元璋眼中,眼前的王卓,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微胖(现代社畜缺乏锻炼的典型体型),面色因为紧张和旅途劳顿而显得苍白,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破烂衣衫(冲锋衣),眼神里充满了激动、敬畏,还有一丝他看不懂的……复杂情绪?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大神通的样子,倒更像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寻常百姓。
“周兴奏报中所言,可是属实?”朱元璋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千钧重压,“你果真来自……后世?”
王卓知道,关键的时刻到了。合作的前提就是坦诚。他再次施了一礼,声音因为紧张而反而显得异常清晰:
“回陛下,句句属实。我并非此世之人。我来自六百余年之后,公元2025年,按照公元纪年换算现在是公元1392年。本是一寻常百姓,机缘巧合之下,身负异禀,得以穿梭时空,降临于彻彻儿山战场。”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六百余年之后”这几个字,朱元璋的眼皮还是几不可查地跳动了一下。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旁边的老太监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六百余年之后……”朱元璋缓缓重复了一遍,目光如刀,死死钉在王卓脸上,“那时,如今日之大明何在?是谁家天下?”
王卓深吸一口气,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在脑海中反复演算过无数遍,王卓用尽可能沉痛和客观的语气,说出了那段注定会掀起惊涛骇浪的历史:
“陛下垂询,不敢隐瞒。天道轮回,气数有更。大明国祚,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于公元1644年,亡于内忧外患,最终溃于关内烽烟并起的农民起义。”
“轰!”朱元璋虽然没有动,但王卓仿佛感觉到一股无形的怒火和磅礴的杀气瞬间充斥了整个暖阁!老太监的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王卓强忍着紧张,赶紧说出后续,试图将冲击分散:“然,起义军亦未能站稳江山。关外女真部族趁虚而入,鸠占鹊巢,窃据神州,改元易帜,国号曰‘清’。华夏大地,再遭异族统治。”
朱元璋的手指猛地攥紧,指节发白,御案上的茶杯微微震颤。
王卓语速加快,直奔现代:“清廷延续近三百年,亦因腐朽落后,于二十世纪初轰然崩塌。自那时起,帝制永绝于中华。”他抬起头,眼神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看向那位开创了大明基业的老人,说出了最后的话:
“如今之中国,名为中*****国。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乃人民之天下。是谓‘人民当家作主’。在麦子熟了数千次之后,终于有人第一次,对这芸芸众生,喊出了‘人民万岁’。”
“人民……万岁?大明确亡了……亡于流寇……亡于东虏……”朱元璋喃喃自语,这几个消息一个比一个残酷,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他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胸膛微微起伏,眼中翻涌着震惊、愤怒、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但他终究是朱元璋,强行压下了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情绪,声音变得更加冰冷刺骨:“……你继续说。”
王卓心里暗道,总得给你这个600多年前的土着来点不一样的震撼:
“陛下,我所处的时代,虽无皇帝,却并非蛮荒乱世。相反,其繁华富庶、百姓生活之安定便利,远超当今所能想象。其根源,便在于‘生产力’的天翻地覆。”
“生产力?”朱元璋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词汇,强行将思绪从王朝覆灭的震怒中拉回。
“是!陛下可理解为……创造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王卓知道这是关键,必须用最直观的对比,“陛下可知,在我所处的时代,一亩上好的水田,若风调雨顺,能产多少稻谷?”
朱元璋微微蹙眉,他深知农事:“若遇丰年,精心耕作,三四石便是顶天。”
“在我们的时代,寻常稻田,亩产千斤以上(约明代十石),乃是常事!”王卓掷地有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