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暗处黑手,身份初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最新章节。

烛火微微一颤,昏黄的光晕随之摇曳,在玉沁妜纤细的指尖投下忽明忽暗的影子。她凝视着手中那根断裂的竹签,轻轻将它夹在食指与拇指之间,缓缓翻转数次,神情专注而沉静。竹签两端的弧角锐利得近乎刻意,那弧度太过规整,绝非寻常民间匠人凭手工所能雕琢出的形制。她微微蹙眉,将竹签凑近烛光,借着微弱却清晰的光线,用指甲沿着签身轻轻刮过,触感细腻如抚上等玉石,毫无粗糙之感;再看那断面处,纹理细密均匀,层层叠叠,分明是经由宫廷匠坊特制磨具压制而成,工艺精良,一丝不苟。

她沉默片刻,将竹签轻轻搁回案上,动作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这深夜的寂静。随即提起一支小楷笔,笔尖浸入墨砚,蘸足浓墨,略一停顿,便在一张素白笺纸上落笔疾书。笔走龙蛇,字迹清峻有力,不带丝毫迟疑。不多时,两道隐秘而紧要的密令已然写就,墨迹未干,在烛光下泛着幽幽光泽,仿佛蕴藏着不可言说的深意。纸页静静躺在案头,如同蛰伏的暗流,只待时机一至,便会悄然掀起波澜。

第一道密令送往天机楼:彻查近十日内进出宫禁的所有粮车通行记录,凡未经申报来源、或以私人户头名义承运的白米,一律详细登记并备案存查;尤其重点排查其来源是否涉及华阳郡辖下的各大米行,同时严密稽核是否有悬挂肃王府标识的运输车辆混迹其中,务必追查至每一车每一户的经手人与签发凭证。

第二道密令直送绝杀堂:立即提取今日所获竹签实物样本,与宫中秘档所藏“王府密文签”旧底进行比对,细致查验其材质纹理、尺寸规制以及刻痕的深浅、走向与排列规律是否完全一致;若确认相符,则即刻调阅三皇子封地历年留存之文书卷宗与遗物清单,顺藤摸瓜,追溯此类签文最后一次启用的具体时间、使用缘由及经手人员,务求理清来龙去脉,不留一丝遗漏。

笔尖微顿,她略一沉吟,复又提笔添上一句:此事全程须隐秘行事,严禁惊动尚膳监与工部匠籍司,任何环节不得泄露风声,违者以泄密论处。

写毕,她将纸页置于灯下,缓缓吹去墨迹余湿,动作沉稳而谨慎。随后将密令仔细卷起,纳入特制铜管之中,再覆上火漆印信,封缄严密。门外候立的内侍悄然入内,双手接过铜管,低头退步而出,脚步轻悄如影,转瞬便消失在回廊深处。

片刻后,凌霄从偏殿侧门悄然入内,脚步极轻,仿佛踏在云絮之上,未惊起一丝尘响。他走近玉沁妜,伸手接过那支密令铜管,目光在封印上一掠而过,神色平静,只轻轻点头:“义姐放心,天机楼今夜便开始调档,绝不拖延。”

玉沁妜端坐案前,指尖轻叩檀木扶手,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不止是查档。”

她抬眸,目光如寒潭映月,直视凌霄:“我要知道每一辆运粮车是谁赶的,拉的是哪匹马,走的是哪条路。哪怕中途在城外换过一次驴,我也要查出那头驴是从哪家农户牵来的,牵驴的人叫什么名字,何时交接、何处交接、交给了谁。”

凌霄微微一怔,眉梢微挑:“义姐的意思是……您怀疑有人借官道之便,私运粮草?”

“不是怀疑。”她语气冷峻,毫无波澜,“是确认。”

她缓缓起身,衣袖拂过案角,烛火随之轻晃:“能用宫廷特制磨具刻制签牌,说明他们掌握着内廷信物;能调动未经兵部报备的粮车,说明他们对地方仓储与驿道调度了如指掌;更关键的是——那些百姓,为何甘愿为他们传话?为何明知违律,仍替人藏粮、递信、掩护行踪?这不是一时兴起的余党作乱,也不是散兵游勇的零星反抗。”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道:“这是有人,在暗中重建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

凌霄瞳孔微缩,低声问道:“那背后之人……莫非曾执掌一方军政实权?否则,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调动人力、掌控资源、渗透民间?”

“不止是曾掌实权。”玉沁妜冷笑一声,“而是至今仍保有旧部网络,且深谙朝廷运作之弊。他不是在逃的叛臣,就是在朝中仍有根基的‘自己人’。”

凌霄眉头紧锁:“若真如此,此人不仅熟悉体制,还懂得利用制度缝隙。天机楼查档或许能挖出线索,但若对方早已设下层层遮蔽,恐怕……不易追查。”

“我知道很难。”玉沁妜重新落座,语气温沉却不容置疑,“正因难,才更要查。一粒沙可坠城,一袋粮可养千兵。今日他运的是米面,明日就能运兵器甲胄。等我们察觉时,怕已成燎原之势。”

凌霄沉默片刻,终于沉声应道:“我明白。天机楼会动用所有暗线,从最底层的驿卒、仓吏、脚夫查起,顺藤摸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好。”她颔首,“你要快,但更要稳。每一步都得留下痕迹,以防将来对质时无据可依。”

“还有。”她忽然抬眼,“若发现任何与宫中旧档不符的签牌编号,立即封存,不得外泄半分。那可能是……当年‘玄圭七卫’的遗令残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凌霄心头一震:“玄圭七卫?那不是早在十年前就被清算殆尽了吗?”

“是啊。”玉沁妜望着烛焰,眼神幽深,“可灰烬里,未必没有余火。”

她没有再开口,只是缓缓伸出手,取过面前的陶罐,轻轻倾斜罐口,几粒米便滚落进她的掌心。米粒颗颗圆润饱满,色泽洁白如雪,在烛火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表面看不出丝毫异常。她凝视片刻,指尖轻拨,从中挑出一粒略带细裂的米粒,凑近唇边,微微启齿,将其咬开。

咔的一声轻响,米壳碎裂。

竹签依旧如常,可这一次,她的目光却骤然一凝——在那根极细的竹签内侧凹槽中,竟缠绕着半截暗红色的丝线。丝线纤细得几乎难以察觉,仿佛是从竹芯深处自然生长而出,隐没于木质纹理之间,若非刻意剖开细察,绝难发现。

她立刻取出银镊,小心翼翼地将那丝线夹出,举至烛火前细细端详。那红丝柔韧异常,轻轻拉扯竟不断裂,颜色沉郁如凝血,不似寻常染色之物那般鲜亮张扬,反而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阴诡之气,仿佛蕴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不是普通的染料。她低声说道,语气里没有疑问,只有笃定。

片刻后,她抬手召来贴身女官,声音清冷而沉稳:“取《千毒录》来,送至御案前。”女官领命退下,不多时便捧书而至。她翻开厚重古籍,纸页沙沙作响,一页页快速掠过,目光如刀,扫过一个个晦涩难解的条目,直至停在“微痕识主篇”中的某一处——“血蚕丝引”。

其文记载:取赤芍三两、青蒿五束、朱砂半钱饲蚕,昼夜不辍,历时三载,方得吐丝成线。此丝遇人体热气则色泽渐显,可用于密信隐记,唯先朝皇室药园曾秘育此蚕,后因牵涉宫闱机要、私传密令之弊,恐酿祸乱,遂下诏永禁培植,凡私养者,斩无赦。

她合上书册,殿内一时寂静无声。烛火在她眸中跳动,映出深不见底的寒光。窗外风起,帷幔微扬,仿佛有无形之息悄然游走于殿堂之间。她静坐良久,未发一语,唯有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半截暗红丝线,似在推演一段早已埋下的棋局,又似在等待某个注定到来的答案。

“全大胤会用这种丝的人,不超过五个。”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寒泉滴落石上,“而敢用的——只有一处地方,那就是肃王府。”

凌霄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可三皇子早已被囚禁于天牢,他的亲信也几乎尽数落网。如今朝中局势渐稳,谁还能调动昔日药园的旧物?这背后之人,究竟从何而来?”

玉沁妜眸光微冷,似有霜雪凝于眼底。她轻轻摇头:“所以,动手的并非三皇子余党。而是比他更早布局、更深藏不露之人。此人不仅熟知肃王府旧制,还精通宫廷匠作之技,更能悄然操控民间生计命脉。这般手段,绝非寻常权谋之辈所能企及。”

她说着,缓步走到案前,提起笔来,在素白宣纸上写下三行清峻小楷:

其一,通王府旧制;

其二,掌宫廷匠技;

其三,控民间生计。

墨迹未干,她凝视良久,忽然唇角轻扬,笑意极淡,却透着几分讥讽:“不是余孽,是主谋。三皇子不过是他人棋盘上的一枚弃子,连他自己都未必知晓。”

凌霄心头一震,呼吸微滞:“您的意思是……这场流言根本不是为了营救三皇子?而是有人借他的名头,另立旗号,暗中聚拢民心?”

“正是如此。”她将纸折成方寸大小,不动声色地收入袖中,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他们想让百姓相信,朝廷之外尚有一股‘仁义之力’,专救孤寡老弱,施粥赠粮,赈济灾民。看似善举,实则步步为营。待人心归附,声势已成,便可揭竿而起,以‘为民请命’之名,行颠覆之实。”

凌霄脸色沉了下来:“可这等图谋,一旦败露,便是诛九族的大罪。谁敢冒此奇险?”

“正因为风险极大,所以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她站起身,走向屋中央的舆图架,指尖轻轻落在西市的位置,目光如刃,“他以为我只会查施粥点,抓几个煽动舆论的说书人便罢了。但他错了——我不抓人,我要的是线索。”

她转过身,看向殿内侍立的内侍,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明日早朝之后,召京兆尹入宫觐见。就说朕近日听闻西市有善人匿名捐粮,日日施粥,救济贫苦。此等义举,实乃社稷之福。特命他详查此事,务必将每一批米的来源、运送时辰、押车之人相貌特征、所用车辆样式,一一记录呈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