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皇子余党,暗流涌动(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最新章节。

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却又倔强地燃着最后一点光亮。御案之上,墨迹早已干涸,凝固的字迹如同此刻沉寂的宫殿,无声地诉说着方才主人执笔时的凝重与深思。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松烟气息,与那即将消逝的烛光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静谧而肃穆的画面。玉沁妜指尖轻点那张写有“查华阳”的纸条,目光缓缓移向那铜漏,细长的刻度在幽微烛光下泛着冷色光泽,三更早已悄然滑过,夜正深沉。宫道内外万籁俱寂,仿佛连风声都凝滞不前,唯有檐角轻晃的铃铎偶尔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四下静得如同深渊底部,不见人语,不见灯火移动,连守夜的更夫也早已退去。这寂静并非安宁,而是一种压抑的、等待某种变故降临前的死寂,沉甸甸地压在人心头,令人呼吸都不由放轻。

她缓缓起身,一袭玄色广袖轻掠过砚台边缘,衣袂带起的微风几乎未惊动案头笔墨,动作干脆利落,没有半分犹疑。门外值守的内侍正俯身整理灯笼,忽闻屋内传来脚步声,心头一紧,连忙直起身子欲要通传,可未及开口,那厚重宫门已自内推开,无声滑开一道缝隙。寒夜冷风顺势涌入,烛火微微摇曳。女帝立于门槛之内,身影挺拔如松,黑袍在月光下泛着冷峻光泽。她未抬眼,声音亦不高,却字字清晰,穿透寂静长夜,仿佛斩破寒雾的一刃:“宣凌霄。”

不多时,一道青色身影轻巧地跃上屋檐的角落,身形灵动如燕,落地时竟未发出丝毫声响。凌霄随即跨步进入殿内,动作从容而沉稳。他发间斜插着一支素雅的竹簪,略显随意却透出几分清逸之气;衣角还沾着夜露,湿意未散,在微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腰间悬挂着七个小巧的香囊,随着他平稳的呼吸轻轻起伏,仿佛蕴藏着某种隐秘的韵律。整个身影静立殿中,既不失翩然风致,又隐隐透出不容靠近的疏离感。他尚未等对方发问,便已开口:“义姐,南市茶坊昨夜又传出流言,说是三皇子被囚,只因替百姓上书请命触怒权贵。更有人言之凿凿,称您推行削藩令并非为了整肃纲纪,实则是借机夺产,已有三家妇人聚集在城隍庙前焚香叩首,哭诉冤屈,声泪俱下。”

玉沁妜神色未动,眸光如古井深潭,不起波澜。她只轻轻将一叠密报送至他手中,动作从容,仿佛只是递过寻常文书。那纸页在指尖翻动,沙沙作响,一页页皆是自街头巷尾采撷而来的议论摘录:有说书人在茶棚中绘声绘色讲起《仁孝皇子蒙冤记》,引得听客唏嘘落泪;有白发老妪拄杖于巷口,低声传唱俚曲,“女帝杀弟换龙座,血染宫门不开锁”;更有稚童不知轻重,在街角追逐嬉戏时竟也哼起小调:“金銮冷,血染袍,亲骨肉也难逃——”

屋内一时寂静,唯有风穿窗棂,吹动案上纸角微颤。

她凝视着窗外沉沉暮色,良久方才启唇,声音低缓却字字清晰:“这些话……从来不是百姓自己想出来的。”

凌霄皱了皱眉,语气凝重:“源头查了整整三日,最初都是从西市那几家酒肆传出来的。说故事的人,大多是些旧仆、杂役,早年曾受过三皇子府的赏米布匹。如今这些人走街串巷,逢人就讲一段话,句句押韵,条理分明,像是有人早就写好了稿子,一字一句教他们背的。”

玉沁妜冷笑一声,声音清冷如霜:“写得可真是好啊。把调兵犯境说成是勤王救民,把私通敌国美化为忍辱负重。倒显得朕才是那个斩亲灭义、残暴无情的昏君了。”

她转身走向殿中那架巨大的舆图架,脚步沉稳有力,指尖直直落在华阳郡的位置上,眸光锐利:“那是他当年的封地,田产、庄院、奴仆,全都在那儿。如今他人已被囚禁在天牢,隔着高墙深院,如何还能发号施令?莫非他能飞出牢笼,亲自上街煽动人心?”

“不是他亲自指挥。”凌霄低声接道,眉头紧锁,“而是有人替他说。而且……说得太整齐了。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坊市、不同人群里,几乎一字不差地流传开来,连停顿的节奏都一模一样。”

话音未落,殿外骤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靴底敲击青砖,节奏紧凑。墨刃推门而入,黑袍裹身,面容冷峻,毫无多余表情。他手中捧着一张泛黄残纸,恭敬呈上:“陛下,抓到了两个说书人。一个双目失明,靠听人念稿复述;另一个嗓子哑得几乎不能言语,却仍坚持每日在茶楼角落喃喃讲述。属下搜查其居所,在床板夹层中发现半张底稿,墨迹尚未干透。”

玉沁妜接过残稿,指尖轻抚纸面,目光逐字扫过。纸上的文字工整清晰,段落分明,每一节末尾皆标注着一行小字——“柒-叁陆”。

她指尖轻轻划过那编号,忽而抬眼,目光如电:“天机楼可曾记录过此类暗码?是否曾在过往密档中见过这种编号方式?”

“回陛下,”凌霄上前一步,俯身细看,“这正是旧王府惯用的文书编号法。‘柒’代表今年,即第七载;‘叁陆’则是第三十六批分发的文稿。他们按年、月、批次归档,极为严谨。若无内部之人经手,外人绝难伪造至此。”

墨刃沉声补充:“两人住所相隔五坊,素未谋面,互不相识。但所持稿件格式完全一致,连笔锋走势都如出一辙。盲眼那人说,每月初一便有人送饭食上门,顺带递来一卷纸;哑嗓者则供称,若三日内不说那故事,便再无人送来粮食。”

玉沁妜缓缓将纸放下,眼神微冷:“所以,并非自发传谣,而是按量计酬。说了,就有饭吃;不说,就得饿死。”

她缓步踱行于殿中,裙裾拂过地面,无声无息。片刻后,她忽然停下,问道:“其余那些传话之人呢?可都审问过了?有没有挖出什么线索?”

“回陛下,”凌霄答道,“多数人只是听来便讲,根本不知来源。有人甚至记错了情节,把‘三皇子孤身赴边关’说成了‘率千军万马破敌营’。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更离谱,竟以为这是官府新出的劝善文,专为教化百姓忠义之道。”

玉沁妜轻轻摇头,唇角浮起一丝讥诮:“越是如此,越不可大索全城。这些百姓本无恶意,不过是为一口饭、一点碎银,被人当枪使罢了。若我们大张旗鼓抓人,挨家挨户搜查,反倒正中下怀——坐实了‘朝廷滥捕无辜’的说法,让谣言传得更快更远。”

凌霄略一思索,试探道:“那……是否可以先拿下几个主事的?比如幕后供稿之人?只要揪出源头,便可一网打尽。”

“供稿之人不会露面。”玉沁妜断然否定,语气坚定,“他们藏在阴影里,不动声色。真正站出来传播的,是一群被饥饿逼迫的底层百姓。我们要找的,不是这些可怜虫,而是那个能调动旧仆、统一编稿、还能掌控口粮发放的人——一个既能施恩,又能断粮的存在。”

墨刃沉声道:“属下愿带人彻查各坊米铺账目,追查谁在暗中大量购粮、秘密施放。若有异常出入仓廪者,必有痕迹可循。”

“去。”玉沁妜点头允准,“但记住,不得惊动百姓。你带三名精干死士,扮作商贾模样,以查账之名走访各大米行、粮栈。凡有大宗交易、匿名采买、夜间运粮者,记下姓名住址,暂不抓捕,只报我知晓。”

凌霄又提议:“要不要放出风声,就说朝廷即将严查造谣者,一经查实,株连九族?或许能吓住那些胆小怕事的,让他们不敢再传。”

“不行。”玉沁妜立刻否决,声音冷静而坚决,“恐吓只会适得其反。越是害怕,越会拼命地说——因为他们怕自己一旦闭嘴,就成了第一个被清算的对象。他们会想:‘反正已经说了,不如说得更狠些,至少留下个名字。’”

她缓步走到窗前,推开雕花木窗,夜风拂面而来,吹动鬓边青丝。

“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他们的嘴,而是让这股风,自己停下来。”她淡淡道,“当人们发现,说与不说,待遇并无差别;当施粮之人不再出现,故事自然就没人讲了。到那时,真相自会浮出水面。”

凌霄默然片刻,低声道:“可若等得太久,民心动摇,恐怕局面难以收拾。”

“那就一边查,一边疏导。”玉沁妜转身,目光如炬,“明日诏告全城,开设‘实言台’,凡主动前来说明谣言来源者,不论身份,皆赐米一斗,不予追究。同时派人在街头宣讲正史,澄清三皇子案情始末。让百姓知道,朝廷不惧流言,也不冤枉一人。”

墨刃抱拳:“属下这就去安排。”

“还有,”她补充道,“暗中留意那些突然停止传话的人。谁最先闭嘴,谁就最清楚背后是谁在操控。”

凌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高明。沉默,有时比言语更响亮。”

玉沁妜微微一笑,却不带暖意:“在这场棋局里,人人都以为自己在发声,其实不过是一枚棋子。而我要找的,是那个执棋的人。”

她缓步走到窗前,指尖轻触冰凉的窗棂,缓缓推开一道细缝。夜风裹着寒意钻入室内,远处民宅零星亮着灯火,像是被遗忘在黑暗中的几点萤火。偶有犬吠声划破寂静,转瞬又被无边的夜吞没。

她静静望着那几缕微光,目光深远,声音渐渐低缓下来:“民心不怕乱,只怕冤。百姓之所以信那些流言,并非他们蠢,而是他们心里早就有了一道伤。三皇子‘含冤被囚’的故事,正好戳中了这道伤。而朝廷呢?从不曾开口解释半句。”

凌霄站在一旁,眉头微蹙,思索片刻后低声问道:“您的意思是……我们该发一道诏书,向天下澄清真相?”

“澄清?”她忽然轻笑了一声,唇角微扬,却无半分笑意,“一道诏书?你以为百姓识多少字?又或者,他们会相信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突然开口替自己辩解?一张纸,十个字,抵得过一段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吗?”

三人一时默然,屋内只剩下烛火轻微的噼啪声。

她缓缓转身,衣袖轻拂,目光清亮如秋水:“所以,我们不澄清。我们要另讲一个故事。”

墨刃抬眼,眼中满是疑惑:“讲故事?可这与朝局何干?”

“当然有关。”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明日早朝之后,京兆尹要亲自前往城隍庙。不是带兵驱散,也不是抓人问罪,而是——带几位医女去,为那些跪拜哭诉的妇人诊脉。”

凌霄一怔:“诊脉?可她们……并未生病。”

“可她们觉得自己病了。”玉沁妜淡淡道,语气温和却透着洞察人心的锐利,“连续数日跪拜,饮食不继,情绪激荡,夜里难眠,白日哭号。这样下去,谁又能撑得住?身体会垮,心神会损。等她们真的病倒,自然无力再聚众哭闹。而那时,官府的仁心善举,已在民间悄然传开。”

墨刃若有所思:“所以,这不是治病,是治心。”

“正是。”她点头,“人心浮动,未必因理,多因情。我们不争对错,只给温暖。一碗热粥,一剂汤药,一句‘陛下听闻民间疾苦,特命施助’,比千句辩解更有力。”

凌霄眼中渐现明悟:“这样一来,既安抚了民心,又不动声色地瓦解了谣言的根基。百姓感激朝廷,自然不会再轻信那些煽动之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