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军力提升,强国之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最新章节。

玉沁妜放下手中最后一份边关进度文书,指尖在纸页边缘轻轻一压,仿佛要将那些虚报的数字、空荡的武库、腐败的军心都按进墨迹里。烛火在她眼底跳了一下,映出一道冷光,像雪刃划过冰面。她没有抬头,只是将笔搁在笔架上,动作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那支青玉雕成的笔,曾写下多少封嘉奖令,如今却要开始书写清算之章。

窗外更鼓敲过三声,夜已深沉。宫道上的灯笼一盏接一盏熄了,像是被黑暗一口口吞下。远处传来巡夜侍卫的脚步声,靴底踏在青石板上,节奏缓慢而沉重,如同这座帝国的心跳,疲惫却未停歇。她知道,这一夜还远未结束。她的肩头压着整个北境的安危,而此刻,她终于看清了那层金粉之下腐烂的骨肉。

“传百里爵。”她说,声音不高,却穿透寂静,如针落寒潭,激起无形涟漪。

殿内铜炉中焚着沉香,烟缕袅袅盘旋,缠绕着书案上堆叠如山的卷宗。玉沁妜缓缓闭眼,脑海中浮现出浮云岭那片荒芜的校场:本该列阵三千长枪的士卒,如今只剩零星几百人,盔甲残破,眼神涣散;雁门关的弓弩架上空空如也,唯有蛛网在风中摇曳;寒鸦渡的粮仓,打开时竟飘出霉味,老鼠窜动于朽木之间……这些画面不是来自密探的图卷,而是她三年来亲自巡视边关时亲眼所见。可当时,她只当是地方困顿,未曾想到,竟是层层欺瞒,利欲熏心至此!

片刻后,脚步声由远及近,稳重而不急促。百里爵推门而入,衣袍未换,仍是白日朝会时那一身玄色锦缎,袖口却沾着图纸上的墨痕,指尖微微发白,显是刚从案前起身,连洗漱都来不及。

他行礼时,脊背挺直,目光沉静如古井。“臣,参见陛下。”

玉沁妜缓缓抬起眼眸,目光落在他脸上。廊下的宫灯摇曳着微光,映照在他棱角分明的侧颜上,光影交错间,仿佛刀刻斧凿般勾勒出一份沉静而坚毅的轮廓。那双眼睛深邃如渊,藏着千军万马踏过的荒原,藏着铁蹄碾过雪地的寒声,也藏着无人知晓的血与火的记忆。世人总说他不过是个凭借联姻攀附权势的外邦男子,言语轻蔑,目光不屑。可她知道——唯有她知道,这个男人的胸膛里跳动着怎样一颗冷峻却不失温度的心。

她凝视着他,心头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情绪,像是风掠过湖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夜已深,殿内烛火轻晃,帷帐低垂,寂静中却似暗流涌动。

“这么晚召我前来,”他开口,声音低沉平稳,如远山传来的松涛,不带一丝波澜,却早已透出警觉,“可是边关又出了变故?”

话音未落,他的脊背已微微绷直,肩线如弓在弦,整个人仿佛一柄藏于鞘中的利刃,只待一声令下,便能破空而出,迎向风雨如晦的战场。那份从容背后的戒备,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宁静,无声,却令人窒息。

玉沁妜轻轻摇头,声音清冷如霜落寒潭:“不是战事的问题,是军力。”

她缓缓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案前,衣袖拂过空气时带起一丝微不可察的风。纤指一挑,抽出一卷厚重的册子,轻轻置于桌面。封皮上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北境武库实录》,墨迹苍劲,仿佛刻入木中;而其上的朱砂批注则如血痕般刺目,鲜红欲滴,那是凌霄三日前亲自送来的情报,封角还压着一枚漆黑如夜的鹰形印信,正是绝杀堂独有的标记,冷峻、森然,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她指尖轻抚卷宗边缘,目光却如刀锋般锐利:“浮云岭上报长枪三千,可实地清点,竟不足一千五百;雁门关登记弓弩两千,实际库存不过七百;寒鸦渡声称粮草可支半年,核查之后,仅够支撑一月。”每一个字,她都说得极慢,极重,仿佛从喉间碾磨而出,落在耳中如同铁钉敲进骨髓,“三地主将,虚报库存,瞒天过海,欺君罔上,其心可诛。”

百里爵眉头微蹙,眸底骤然掠过一道怒火,像暗夜里忽闪的电光,转瞬即逝,却又深藏不露。他沉默片刻,眼神渐沉,似被勾起了久远的记忆。在玄国那些年,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场面——将领中饱私囊,虚报名额,吃空饷吃得心安理得;士兵们饿着肚子执戈守城,铠甲破旧,箭囊空荡。他曾亲眼目睹一座雄城如何在敌军尚未兵临城下之时便自行瓦解,城墙依旧巍峨,护城河依旧深阔,可人心早已溃散。没有斗志的军队,哪怕手持神兵利器,也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他们就不怕……真打起来的时候,拿什么去守?”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哑,像是压抑了太久的情绪终于裂开一道缝隙,话语里裹着难以掩饰的讥诮与悲凉,“用谎报的数字挡敌人的刀剑?还是拿账本上的墨字当盾牌?”

玉沁妜冷笑一声,那笑里没有半分温度,反倒像冬夜刮过的北风,割人脸面。她指尖轻叩桌面,发出一声清脆的“笃”响,如同丧钟初鸣。

“他们不怕。”她缓缓道,语气平静得近乎残酷,“因为他们从不相信会真的打起来。只要账面上数字漂亮,就能邀功请赏,步步高升;死的是边关将士,流的是百姓血汗。朝廷赐他们金银绸缎,加官晋爵,他们便用军粮换江南的锦绣华服,拿将士保命的兵器去换酒楼里的杯盏交错!”

她的声音越拔越高,到最后几乎字字泣血:“你说他们怕什么?他们只怕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至于边关烽火会不会燃起,百姓会不会家破人亡,谁又在乎?”

殿内一时沉默。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焰偏了一瞬,光影晃动,墙上的地图仿佛也在颤抖。那是幅巨大的北境防线图,红线蜿蜒如血脉,标记着每一座关隘、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埋骨之地。

“边墙修起来了。”玉沁妜盯着地图,声音低缓却有力,“可若守城的人没兵器,没粮,没训练,再高的墙也是摆设。敌人来了,他们连刀都举不动,何谈御敌?”

百里爵微微颔首,脚步沉稳地走近那幅悬挂于墙上的地图。指尖轻缓划过几处险峻关隘,仿佛在触摸大地的脉络,声音低而有力:“墙是死的,人是活的。石头挡不住铁骑奔腾,唯有人才能筑起真正的屏障。一支军队的强大,从不在于铠甲是否崭新闪亮,也不在于旗帜多么鲜艳夺目,而在于令出如山,在于上下同欲,在于每一个士兵都清楚自己为何握紧刀枪——为家国,为身后万千黎民,而非空洞的号令。”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转向玉沁妜,眸光深邃如夜海:“我在玄国时,曾带过一支五百人的骑兵营。三年无战事,却从未一日松懈。每月两次演武,雷打不动;每人每年射箭三百支,一箭不能少;马术考核若不合格,即刻降为步卒,无一例外。他们的盔甲早已斑驳陈旧,可刀锋依旧寒光凛冽,阵型严整如铁铸铜浇。一人倒下,立刻有人补位,动作之迅疾,仿佛早已刻入骨髓。那种纪律,并非靠皮鞭与呵斥维持,而是源自心底的信念——他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所以宁死不退。”

说到此处,他的眼底掠过一丝极淡、却又沉重得几乎凝滞的悲怆。那支骑兵营,是他亲手训练出来的精锐,是他心中最骄傲的一群人。可后来,一场毫无意义的内乱爆发,主将临阵脱逃,朝廷昏聩无能,他们却被遗弃在荒原之上,孤军奋战至最后一人。尸横遍野,血染黄沙,可他们没有一个人转身逃跑。哪怕明知胜利无望,哪怕知道无人会为他们收尸,他们依然挺立着,用残破的身躯挡住敌军一次次冲锋。

那一刻的悲壮,像一根细针,深深扎进他余生的每一次呼吸里。

“反观我们如今的一些边军……”他语气骤然转冷,字字如冰锥落地,“十年未闻战鼓,兵器蒙尘,锈迹斑斑,连擦拭都懒得多看一眼。校尉之职父传子承,成了世袭私产;兵卒则混吃等死,称‘兵油子’毫不为过。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岂有不溃败之理?陛下,这不是戍边卫国的雄师,这是披着军装的坟场——只等着活人进去填命。”

玉沁妜静静地听着,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袖角,眼神一点点冷了下来,像是寒月下静静结冰的湖面。然而在这冰冷之下,心底却翻涌起一股久违的痛楚,如同冬夜里被风吹开的旧伤,隐隐作痛。

她忽然忆起幼年随父皇巡边的那个雪夜。天寒地冻,风如刀割,她在马车中掀帘望去,只见旷野之上,一排排低矮的坟冢静默伫立,墓碑粗糙简陋,上面仅刻着“某年某月阵亡将士之墓”几个字,再无姓名,亦无籍贯。她当时不过七八岁年纪,仰头问身边的侍从:“他们叫什么名字?”那人沉默片刻,终是摇头:“回公主,不知道。死了太久,没人记得了。”

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马革裹尸还”,什么叫“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来有些人拼尽性命守护江山社稷,到最后,连一个名字都不配留下。

心口猛地一窒,仿佛有千钧压落。

就在这寂静的刹那,百里爵从袖中取出一卷纸笺,双手恭敬呈上,声音低沉却坚定:“臣思虑良久,草拟了一份《强军十二策》,恳请陛下御览。”

玉沁妜深吸一口气,伸手接过,指尖触到纸张微糙的纹理,仿佛也接住了那份沉甸甸的赤诚。她缓缓展开,一行行读下去,目光逐字扫过,心跳也随之加快——

设立讲武堂,选拔青年军官集中训练,不论出身;

推行战功簿,一切升迁以军功为准;

改革兵役,平民子弟经考核可入伍;

建立军械司,统一制造、配发武器,杜绝私藏克扣;

每季演练,模拟攻防,失败主将记过;

士兵轮训,每半年调换驻地,防结党营私;

武器定期检修,破损上报不得隐瞒;

军粮专仓专管,出入库双人签字;

边军家属设立抚恤金,战死者子女免赋读书;

禁止将领私蓄家兵,违者斩;

巡查制度常态化,钦差不定期抽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