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边关重建,希望重生(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最新章节。

玉沁妜将最后一本批完的折子轻轻放下,指尖在紫檀案几上敲了一下,声音极轻,却像是敲在人心上。那一点微响,在寂静的紫宸殿中竟如钟磬余音般回荡开来,惊得烛火微微一颤,映出她清瘦的身影投在身后绣着山河图腾的屏风之上,仿佛整个江山都压在她的肩头。

她没有起身,也没有唤人进来收拾,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张刚刚盖下“准”字朱印的《边关重建疏》,目光沉静如水,却又似藏着千钧之重。朱砂未干,红得刺目,像是一道烙印,刻进了这纸墨之间,也刻进了她的心底。她知道,这一笔落下,不只是批复了一项工程,更是开启了一场与时间、与天灾、与人心博弈的漫长征途。

窗外的夜风悄然穿过回廊,拂动檐角悬挂的铜铃,叮当一声轻响,余音袅袅,仿佛自遥远的天际传来,又缓缓沉入无边的寂静。清冷的月光顺着雕花窗棂斜斜地流淌进来,如薄纱般铺展在书案之上,恰好落在那方青玉镇纸上,映出一层幽幽的冷辉,似霜非霜,似水非水,透着几分不容亲近的孤寂。殿内万籁俱寂,连呼吸都似乎被这沉静吞噬,唯有墙角铜壶滴漏的声响,一下,又一下,不疾不徐,却格外清晰。那滴答声像是时间在耳畔低语,又仿佛命运正以无形之手轻轻叩问心门——每一记轻响,都精准地落在她紧绷的神经上,牵动着心底最深处那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与警觉。

她轻轻合上双眼,又缓缓睁开,仿佛在积蓄某种难以言说的力量。指尖不自觉地滑向唇角,沿着那道早已淡去的细痕轻轻摩挲。那是一处陈年的旧伤,幼时被破碎的瓷片划过,血珠渗出的疼痛早已模糊在记忆深处,如今疤痕几近消失,只在光影流转间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印记。可每当心神疲惫、夜深人静之时,那一小块肌肤便会泛起微妙的酸胀,像是沉睡的记忆悄然苏醒,无声提醒着她:有些创伤,纵然被时光抚平了表面,也从未真正痊愈;它们只是悄然潜伏,在最不经意的瞬间,轻轻叩击灵魂的门扉。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不疾不徐,带着夜露的湿意与风尘的气息。百里爵推门而入,玄色官袍沾着些许寒霜,袖口微湿,靴底还残留着泥泞,显是连夜赶回。他垂首行礼,声音温和如旧:“陛下召我?”

玉沁妜抬眼看他,眸光清冷却不失温度,像冬日晨雾中的初阳,冷中含暖。“你回来了。”她说,语气平淡,却藏不住一丝松动,“工部报来,木料只集了六成。我已下令——七日内必须齐备。”

百里爵点头,眉宇间透着风霜后的倦意,但眼神依旧清明坚定:“臣已命影十七彻查各州仓廪,明日便有回音。若有藏匿、克扣者,一并严办。”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陛下可还记得去年南陵府上报‘粮满仓’,结果开仓时老鼠都饿死了?百姓啃树皮的时候,他们还在府衙里摆宴庆功。”

玉沁妜冷笑一声,指尖轻轻摩挲着朱笔的笔杆:“朕记得。那一夜,我翻了整整三遍阵亡将士名录,全是北境人。他们的家就在南陵边上,父母饿死在家,儿子却战死沙场——你说,这是不是天大的讽刺?”

百里爵沉默片刻,低声道:“所以臣才敢请旨,启用密探监察体系。明面上的奏报可以造假,但地里的麦穗不会说谎,百姓的眼泪也不会骗人。”

“你说得对。”她终于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缓了下来,“百姓不愿出工,怕的是劳役之后又添赋税。朕已定策:一日劳作,换一斗米、半匹布,以工代赈,不得推诿。这不是恩赐,是偿还。我们欠他们的,太多了。”

“这法子好。”百里爵眼中掠过一丝赞许,声音里多了几分温度,“战后流民四散,家中无粮,田地荒芜。给他们一口饭吃,一条活路,他们自然愿意动起来。人心不是石头,只要给点暖意,总会回应。”

玉沁妜静静地看着他,唇角轻轻一颤,像是想要扬起一个笑容,可那笑意终究没能抵达眼底,便悄然消散在风中。她忽然忆起年少时的一幕——那是在宫墙之外,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街角处有个卖糖糕的老妇人,粗布裹身,十指冻得通红,裂口处隐隐渗着血丝。她却仍弯着眼睛,将手中最后一块温热的糖糕递给了路边那个因饥饿而低声抽泣的孩子。那时的她尚不解世事,仰头问身边的嬷嬷:“她自己都还没吃上一口热饭,为何还要把东西给别人?”嬷嬷沉默片刻,轻声道:“因为她记得自己也曾饿过。”

多年过去,那一幕早已被深埋于记忆的角落,如今却在这一刻毫无征兆地浮现心头。她望着眼前这个人,忽然觉得心口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不是疼痛,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久违的、近乎温柔的震动。原来有些给予,并非源于富足,而是源于曾经的匮乏;有些善意,并非出于回报,而是因为亲身经历过那些无人问津的寒冷与无助。

她终于懂了,那种在困顿中依然愿意伸手的勇气,不是天真,而是慈悲。

“你懂工程,也懂人心。”她轻声说,目光落在他身上,像是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人,“此事交你统筹,我要的不只是修墙筑城,我要北境从此固若金汤,成为一道铁壁铜墙。”

百里爵低头,双手交叠于前,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臣明白。不只是为了防御外敌,更是为了守住身后千万黎民的屋檐灯火。那些灯,不该再因战火熄灭。”

话音落下,侧廊传来脚步声,凌霄走了进来。他依旧拎着那个从不离身的酒葫芦,脸上却没有惯常的笑意,反倒透着一股罕见的凝重。他在桌旁站定,将葫芦轻轻放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像是某种宣誓。

“我已经派密探分三路潜入北境。”他说,语气冷静得近乎锋利,“一路盯粮布发放,一路查用工实情,还有一路专查地方官吏往来书信。我不信账面,只信实地所见。”

玉沁妜挑眉,目光微凛:“你不信朝廷命官?”

“不是不信。”凌霄摇头,眼神锐利如刀,映着烛光闪出寒芒,“而是太平时节,最易滋生蛀虫。前年南州修堤,账面上用了三千人,实则只有八百。剩下的米粮呢?全进了县令家的地窖。百姓饿着肚子,官老爷却在屋里煮肉喝酒,连狗都吃得比人好!”

他说这话时,声音陡然拔高,额角青筋跳动,显然是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迸发。玉沁妜说不出话来,只觉胸口一阵发闷,仿佛有块巨石压在那里,喘不过气。

良久,她冷笑一声,声音冷得像冰:“那就让他试试看。敢动灾民口粮,就别怪我不讲情面。朕可以容错,但绝不容贪。谁若伸手,我就剁谁的手。”

三人沉默,殿内只剩下烛火噼啪作响,偶尔爆出一朵灯花,像是某种预兆。地图铺在案上,边关一座座城池被红笔圈起,像是一颗颗尚未愈合的伤疤。玉沁妜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名字——浮云岭、雁门关、铁脊坡、寒鸦渡、断魂崖……每一处都曾染过将士的血,埋过忠魂的骨。

她伸手抚过“浮云岭”三字,指尖微微颤抖。三年前,那里一夜失守,五千守军尽数殉国。战报送进宫时,她正在读一首诗,读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忽然泪如雨下。

“你们知道吗?”她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梦见过他们。穿着破甲,站在雪地里,一句话不说,只是看着我。那种眼神……像是在问:陛下,我们死了,然后呢?”

百里爵心头一震,抬头看她。那是他第一次看见这位向来冷静自持的帝王流露出如此深重的悲恸。

“然后呢?”她自问自答,声音渐冷,“然后就是今日。我们要让他们的死,变成活着的人活下去的理由。”

凌霄默默拿起酒葫芦,仰头灌了一口,烈酒入喉,灼得他眼角微红。他放下葫芦,低声说:“我已经派人去了浮云岭。我要亲眼看看,那里的雪,是不是还那么红。”

百里爵回到东宫那夜,便未曾合眼。书房灯亮至天明,桌上堆满了泛黄的旧图纸、战场记录、各地地形图册。羊皮卷摊开在案上,墨迹斑驳,边角已被虫蛀蚀。他一边翻阅天机楼送来的敌军行进路线,一边用尺子仔细比划距离,口中喃喃自语:“若是从西北斜切入,骑兵三日可达腹地……若在此设伏,可断其补给线……此处地势低洼,适合埋设火雷……”

他画了一幅新图,三层防线层层递进,既有预警烽燧,又有机动营调度,最后才是主城加固。线条干净利落,标注详尽,甚至连风向、水源、地下暗渠都一一标明。他盯着图纸看了许久,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小字:非为一时之固,实为长久安宁。

窗外晨曦微露,霜色覆瓦,飞鸟掠过宫檐,留下一串清鸣。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北境的景象:大雪封山,炊烟袅袅,孩童在废墟边拾柴,老妇抱着孙子蜷缩在漏风的茅屋里……

“若能让他们睡个安稳觉,哪怕一次也好。”他低声说,声音几乎听不见。

次日早朝,他当众展开此图。玉沁妜接过一看,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惊艳。

“这是……三阶防线?”她问。

“正是。”百里爵执笏上前,指着图说,“最外一圈设十五座烽燧,彼此呼应,敌军一动,讯息即刻传回;中间建两处机动营,精骑可在两日内驰援任意缺口;最后才是主城加固,加宽马道,增设箭楼,储备粮草。此外,我还设计了地下储粮库与避难地道,以防万一城破,百姓仍有生路。”

一位老臣立刻出列反对,白须颤动,声如洪钟:“祖制建城依山势而定,岂能随意更改?此乃动摇国本!先帝留下的规矩,岂容尔等轻改!”

百里爵神色不动,声音平静却有力:“三年前浮云岭失守,正是因为援军绕山路走了五日。等赶到时,城破人亡,尸横遍野。您说,是守祖制重要,还是守住活着的人重要?”

那老臣顿时语塞,脸色涨红,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殿中众臣面面相觑,有人低头,有人皱眉,也有人悄然点头。

玉沁妜拿起朱笔,在图上几处关键位置圈了圈,落笔果决,力透纸背:“就按这个修。谁再说‘不可变’,让他亲自去北境住满一冬,看看风雪能不能吹醒他的迂腐!”

众臣低头,无人再言。

命令下达后,各地迅速动工。百姓听说做工便可换米布,纷纷赶来报名。工部调集工匠,木材石料陆续运往边境。田野间号子声起,凿石声不绝于耳,仿佛大地正在苏醒。孩子们不再饿得趴在门槛上发呆,老人们也能领到御寒的粗布棉衣。炊烟重新升起,笑声渐渐回归。

十日后,凌霄快马回京。他未进宫门,直接去了紫宸殿偏阁,将一个黑匣重重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像是砸在人心上。

玉沁妜打开一看,里面是账册、名册、几封供词,还有几张百姓画押的手印。她一页页翻过,脸色越来越冷,指尖微微发颤。

“北陵县令虚报用工两千人,私吞米粮四百石,布匹三百匹。”凌霄站在旁边,声音低沉,“他还强征十二岁以上孩童上工地,说是‘为国效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