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宜昌!熔炉点火!(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重庆方面的动作极快,老蒋决心已定,“熔炉”计划几乎动用了能够机动的所有中央军精锐和库存的先进装备。

美援、苏援和东山的武器被优先补充,士兵们也配发了新式军装和足额粮饷,参谋本部更是依据最新版本的《对日作战纲要》制定了详尽的进攻方案,旨在打出“中央军”的威风,压倒太行山的风头。

一九三八年二月,春寒料峭,“熔炉”计划正式启动。

战役初期,准备充分的国军确实展现出了新气象。

炮火准备层次分明,重点压制日军炮兵和指挥节点。

步兵的进攻也不再是简单的人海冲锋,而是以连排为单位,利用地形交替掩护,渗透与突击结合,明显带有《纲要》中强调的“小群多路、重点突破”的影子。

凭借兵力火力和战术突然性,国军前锋成功在日军防线上撕开缺口,接连收复宜昌外围数个重要据点。

捷报传回重庆,老蒋精神振奋,严令宣传部大力宣传,务必将国内外视线聚焦宜昌。

然而,随着战线向宜昌城郊核心工事推进,国军固有的顽疾开始显现。

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迅速判明主攻方向,急调驻武汉的第十三师团等精锐增援,依托多年经营的坚固堡垒群,构筑了纵深防御。

国军的进攻势头受阻。

问题并非出在士兵不懂战术或缺乏勇气——许多基层官兵对《纲要》内容颇为熟悉,进攻时也尽力遵循。

真正的短板在于执行的纪律和军官的私心与僵化。

有的部队,主官为抢功,不等侧翼友军到位便擅自冒进,结果突入敌阵后侧翼暴露,遭日军反扑,损失惨重,而邻近的友军却因派系隔阂或保存实力的心思,坐视不救。

有的军官,面对日军顽强抵抗,一旦受挫便士气低落,不敢也不愿组织二次攻坚,甚至虚报战果、隐瞒伤亡。

后勤系统更是混乱,弹药补给时断时续,各部为争夺资源互相扯皮,导致前线部队经常在关键时刻缺乏炮火支援或弹药告罄。

战场变成了消耗巨大的“熔炉”。日军则凭借严明的战场纪律、熟练的兵种协同和坚固工事,高效地杀伤着进攻的国军。

每一天,都有成建制的部队在混乱的指挥和配合中断送。

“委座!前线伤亡激增!并非将士不用命,实在是各部协调不力,后勤紊乱,且……且有些将领畏敌如虎,逡巡不前啊!”陈诚拿着触目惊心的战报,向蒋介石汇报,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老蒋脸色阴沉得可怕。

他看着地图上停滞不前的箭头,又瞥见桌上那份关于八路军太行山战果的报告——那支被他视为“杂牌”的部队,却能在严酷环境下实现高效的协同作战。

强烈的对比让他怒火中烧。

“严令各部,必须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协同进退!凡作战不力、见死不救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军法从事!后勤部门再出纰漏,主管就地免职!”他厉声下令,试图用高压维持进攻。

然而,高压命令并没能扭转颓势。

宜昌前线的战事陷入了更加惨烈的僵局。

国军士兵们依然在《对日作战纲要》的指导下,尝试着班组突击、爆破攻坚,许多基层官兵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术素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