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延安的争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大家可不可以,去小说首页,写一写书评,每天一杯雪蜜,需要多一点点动力。
广袤的敌后,八路军、晋绥的阎锡山、绥远的傅作义,全力“消化”着“连线”战役带来的巨大红利。
广阔的新解放区需要巩固。
党的组织、民主政权、民兵武装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曾经的敌占区建立起来。
减租减息、恢复生产、兴修水利、组织合作社等等,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地推行,旨在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经济和民心的坚实基础。
但在太行山基地周围八路军的区域,却出现新的麻烦,太行山基地辖区的繁荣出现“吸虹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一些原本生活在八路军控制区边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百姓,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举家迁往传闻中的基地辖区,
并在不久后托人捎回口信,证实了那些传闻并非虚妄之后,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一股“人往高处走”的趋势,很快引起了八路军地方干部的注意,开始向上打报告。
面对太行山基地的“虹吸效应”及其背后那套迥异于传统苏式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践,
在延安内部激起的波澜,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深邃和汹涌。
延安存在着一个数量可观、且拥有相当理论水平和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大多有留苏背景,或长期在共产国际框架下工作,是坚定的“国际派”或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干部。
尽管以毛委员为代表的“本土实践派”逐渐掌握了领导权,
但这些“苏联背景”的干部依然分布在宣传、理论、党务乃至部分军事岗位上,
他们或许不掌握核心决策权,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看法,却足以在党内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当关于“东山模式”的详细报告
(尤其是其“包产到户”、“地摊经济”和“物质激励”等具体做法)
在党内一定层级传开后,这个群体首先感到了理论上的震惊和困惑。
在一次非正式的理论研讨会上,一位戴着深度眼镜、曾留学莫斯科的理论干部扶了扶眼镜,语气严肃地发言:
“同志们,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东山地区的某些做法,比如将土地实质上划归农户长期使用,鼓励小商小贩,
这与我们一贯主张的集体化、计划经济方向是否存在原则性的背离?
这会不会滋长小农意识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
这符合我们革命的最终目标吗?”
他的发言引起了不少在场人员的低声议论和点头附和。
另一位宣传工作的干部补充道:
“是啊,我们一直在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强调集体力量。
现在东山那边靠‘单干’和‘市场’搞活了经济,
老百姓用脚投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