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延安的争论(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这让我们下面的宣传工作很难做,有些基层同志甚至产生了思想混乱。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和解释这种现象?”
这些质疑和担忧,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
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纯正性和革命路径的根本问题。
面对来自内部的压力,核心领导人的处理方式,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毛委员并没有压制这些声音,反而在一定的会议上引导讨论:
“有争论是好事嘛,说明我们的同志在思考。对于东山同志的做法,我们不要急于扣帽子、打棍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们那边粮食增产了,武器造出来了,群众拥护我们抗日,这就是最大的道理。
我们首先要看的,是有没有利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周副主席在多次内部讲话中巧妙地为“东山模式”定性:
“柯明义同志的做法,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为了最大限度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而采取的特殊策略。
这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政策,更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而是一种战时非常手段。
它的成功,恰恰证明了我们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中央通过内部指示和高级干部会议,明确传达:
“东山模式”是战术层面的创新,服务于战略层面的抗日目标。
我们党的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没有丝毫动摇。
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理论干部,要从抗战全局的高度理解和支持这种探索,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争论。
对于那些提出质疑但有真才实学的“国际派”干部,中央并非弃之不用,而是巧妙地引导其发挥长处。
这场内部的争论和博弈,并没有导致分裂,反而在核心领导层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本土实践派” 更加坚定了实事求是、灵活应对的路线,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清理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残余。
“苏联背景”干部 虽然内心可能仍存疑虑,但在组织纪律和抗战大局面前,基本保持了服从。
其中一部分务实者,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苏联的宏观规划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对于“东山模式”,延安在官方层面保持了“不宣传、不推广、不禁止”的模糊态度,
但在实际操作中,默许甚至鼓励其管辖下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有限度、有选择地借鉴那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东山模式”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吸虹”,更在延安内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涤荡。
它迫使包括“苏联背景”干部在内的所有人,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
使得延安的决策层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变得更加务实和灵活。
这股暗流,为日后更独立自主的政策制定,埋下了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