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知识回笼(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深秋的寒风卷过西北的戈壁滩,一支支风尘仆仆的队伍,终于穿越漫长的中亚路线,陆续抵达新疆边境。

谢毅峰早已带着精锐的接应部队在此等候多日。当他看到第一批抵达的人才队伍时,心头不禁一震。

这些人大多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一种混合了疲惫与希望的光芒。

有几位年纪较大的学者甚至是被同伴搀扶着,或者用简易担架抬着过来的。

“辛苦了!”谢毅峰大步上前,紧紧握住带队“掌柜”的手。

“总算…总算到了…”

那位“掌柜”声音沙哑得厉害,他回头望了望身后或坐或卧的人群,强撑着精神汇报,

“首批三百八十九人,一个不少,就是遭了不少罪,资料书籍齐全,但为了隐秘,有些散乱,需要整理。”

谢毅峰郑重地点点头:“人没少就好!资料书籍是可以整理好的。基地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热水、热饭和干净的住处。”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更多的队伍陆续抵达。

他们之中有来自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大师,

有来自法国的化学怪才和应用工程师,

还有来自波兰、奥地利等地的各类技术专家。

他们携带着满身风霜,也携带着藏于脑海或巧妙隐匿于行囊中的珍贵知识。

在接应部队的严密护送下,这些历经磨难才抵达东方的宝贵财富,

被根据其专业领域,精准地分流到三个职能不同的核心基地:

东北,“东山”理论研发基地。

这里迎来了一批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空气动力学专家、基础化学研究者以及高等数学人才。

基地深藏于长白山腹地,环境幽静,戒备森严,是进行纯粹理论探索和前沿科学攻关的理想之地。

当这些习惯于欧洲顶级实验室的学者们,

走进一座座看似朴拙、内部却配备了当下能搜集到的最先进实验设备(部分由柯明义利用现代知识指导建造)的山体洞穴实验室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抚摸着用于初步验证流体力学概念的风洞模型,对陪同的基地负责人感叹:

“不可思议!在世界的这一端,在战火之中,竟然存在着一个对基础科学如此尊重的庇护所。

这里进行的某些思考,甚至走在了我们欧洲同行的前面。”

他们的任务,是为“东山”体系奠定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探索下一代战机、新型动力和未知材料的科学原理。

北平,“明义五金厂”实用验证基地。

这里分配到的是一批善于将理论转化为图纸的机械设计专家、精通工艺流程的化学工程师以及电子技术人才。

张泽远如获至宝,几乎是将他们“抢”进了厂区深处新扩建的研发车间和实验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