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知识回笼(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欢迎各位!我们正卡在几个关键环节上!”

张泽远迫不及待地摊开一叠图纸,上面是他和团队正在攻关的新型发动机部件,

“理论设计有了,但在材料和加工工艺上遇到了瓶颈,还有这个小型化无线电设备的稳定性问题…”

一位法国机械工程师推了推眼镜,俯身仔细查看图纸,手指在几个关键公差标注上点了点:

“很有意思的设计思路。

让我看看你们现在的加工流程和使用的材料清单…或许我们可以从改进刀具和热处理工艺入手。”

“明义五金厂”的任务,就是将“东山”基地那些前沿的理论构想,

进行工程化设计和实用性验证,把天才的想法,变成可以实际制造、测试和改进的图纸与样品。

太行山,军工制造基地。

这里接收的人才最为庞杂,以各类高级技工、生产管理专家、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擅长大规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太行山基地庞大的生产联合体,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朱建平带领着他们参观庞大的地下兵工厂,从冶炼车间到精密加工中心,再到总装流水线。

看着在工人手中逐渐成型的“风啸”战斗机部件和“啸虎”坦克的底盘,这些来自工业革命发源地的专家们频频点头。

一位英国的生产管理专家在观察了现有的生产流程后,对左玉波说道:

“左先生,你们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体系。

我认为,在几个关键节点的效率上,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优化,

比如引入更精细的物料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流程,预计能将这条生产线的整体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以上。”

他们的使命,是将“明义五金厂”验证通过的图纸和工艺,

转化为稳定、高效、大规模的生产现实,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柯明义在三大基地之间来回奔波,亲自参与重要人才的安置和工作方向的确定。

看着这些历经千辛万苦才汇聚于此的头脑们,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他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

这些智慧的种子,将在东方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起一个民族脊梁的最坚硬基石。

夜幕降临,三大基地的灯火依然长明。

车间里,实验室中,设计台前,回荡着各种语言的讨论声。

虽然言语不尽相通,但在图纸、公式和实验数据面前,

他们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工人们,迅速找到了共同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