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西北大开发部分成就(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白银,不产白银,却出产着比白银珍贵万倍的、支撑起一个国家抗战的钢铁脊梁。

在主城区东南方向的榆中盆地,氛围则与白银的粗犷截然不同。

这里开阔平坦,视野极佳,是放飞梦想的理想之地。

两条长长的、经过夯实的跑道,这便是工业圈的机场。

机库依山而建,部分甚至掏空了山体,以躲避可能的侦察与空袭。

在这里,一架架风啸-37战斗机被从总装线上推出来,在阳光下闪烁着草绿色的油漆光芒。

年轻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围着这些雄鹰,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不远处,是航空发动机厂。

车间里一尘不染,要求极高的恒温恒湿。

工人们戴着白手套,在放大镜和精密量具的辅助下,小心翼翼地装配着太行星系列发动机的每一个叶片、每一个齿轮。

这里的口号是“为战鹰赋予心脏”,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意味着一位战友的牺牲。

试车台上,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这声音在建设者们听来,却是最动听的、属于胜利的序曲。

榆中,也集中了大量的纺织、食品、被服等轻工业,为整个工业圈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女工们在纺织机前穿梭,将棉花纺成布匹,再缝制成前线将士的军装;

食品厂里,利用西北特产的马铃薯、青稞,加工成易于储存和携带的干粮。

这里展现的,是工业圈柔软而坚韧的另一面。

这些功能各异的区域,并非孤立的岛屿。

它们被一张日益密集的交通网络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新修的柏油公路沿着黄河蜿蜒,上面奔跑着东山自产的卡车和越野车车队。

工兵部队日夜奋战,将铁路一寸寸地向西延伸,火车的汽笛声,开始与黄河的涛声共鸣,成为这片土地新的背景音。

电报线与电话线架设在电线杆上,将总指挥部的命令、各工厂的生产数据、前线的需求,瞬间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黄河的某些平缓河段,甚至恢复了古老的羊皮筏子和小型拖船运输,承担着部分短途、低成本的物资转运任务。

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以一种奇特而和谐的方式共存。

大兰州工业圈,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由钢铁和水泥构成的工业复合体。

它是一个拥有着独特灵魂的生命体。

在每一个厂区的大门或礼堂最显眼的位置,都镌刻着口号:

“劳动光荣,技术救国”。

这不仅仅是标语,更是深入人心的信念。

在这里,一个八级钳工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不亚于一位团长。

夜校里永远灯火通明,下工的工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东山理工教材》上的知识,讨论着如何改进一个夹具,如何提高一个零件的良品率。

来自德国的严谨、来自美国的实用、来自苏联的宏大规划思想,

与中国人特有的坚韧、勤劳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东山文化”。

它务实、高效、崇尚科学、蔑视空谈,同时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把鬼子赶出去,建立一个强大新中国”的终极目标。

黄昏时分,当落日的余晖将黄河染成一条金色的绶带,巨大的工业圈也渐渐隐入暮色。

厂区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

高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机器的轰鸣与黄河的奔流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工业交响乐。

这声音,传不到千里之外的东京或柏林。

但它所代表的力量,却正通过一条条隐秘的交通线,化为一架架战机、一门门重炮、一辆辆坦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的前线。

大兰州工业圈,这座在黄河之畔崛起的“万厂之城”,

正用它钢铁的脉搏,有力地跳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意志,以及一个属于东方、必将到来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