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太行山的蜕变(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大兰州工业圈的崛起,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和资源。
原本在太行山基地轰鸣运转的众多轻工业车间,普通武器生产线以及大量的配套工厂,开始有条不紊地向西迁移。
一列列满载机器的火车,一支支驮着家当的卡车队,
沿着新修的公路和不断延伸的铁路,浩浩荡荡地开往黄河之畔那片新兴的工业热土。
这股迁徙的洪流,并未让太行山变得冷清,反而促使它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
曾经遍布山谷的,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山炮,子弹,普通炮弹和“三二式”臼炮的车间搬走了,
制造军服、普通工具和基础零件的厂子也转移了。
表面上看,太行山的工业规模似乎缩水了。
但只有走进那些守卫更加森严,入口更加隐蔽的山体深处,才能感受到这种缩水背后,是怎样的提质与升华。
太行山基地的核心,正在向着“高、精、尖、密”的方向急速进化。
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被留了下来,他们不再是普通的生产者,而是成为了新太行山体系的骨干和导师。
原本分散的精密加工设备被集中起来。
这是一场史诗级的工业进化。
一个汇聚了数万工程师、技术人员、十万计各级技工与无数配套工人,深藏于山脉之下的超巨型精密制造联合体。
这里的“高、精、尖、密”,是四条奔涌于山腹中的工业星河。
高级制造中心是极限材料性能与大型精密构件成型技术的巅峰之地,是力量与精度完美融合的超级工厂。
整个中心由数十个专业化洞库群组成,其运作核心,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现代重工业流程的、规模庞大的压力机集群。
在中心入口处的巨型洞库中,数十台如同钢铁山脉般的万吨级水压机巍然屹立。
它们是工业力量的象征,负责对百吨级的巨型钢锭进行自由锻和粗模锻。
通红的钢锭在重锤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初步被锻打成坦克炮塔座圈、舰用曲轴毛坯等大型构件的近似形状。
这里是金属的初炼,着眼于宏观结构的塑造与内部晶粒的初步优化。
深入中心腹地,景象截然不同。
这里是大型精密模锻油压机的矩阵所在地。
上百台从千吨到万吨级不等的油压机,在精密数控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着力量巨大却异常温柔与精准的操作。
一台万吨级油压机正在生产“风啸-37”战斗机的主起落架关键承力件。
经过预热的合金坯料被机械手精确送入模具型腔。
随即,油压机活动横梁开始下行,压力通过液压系统平稳、精确地施加。
多向模锻技术使得金属在封闭的模具内沿多个方向流动,一次成型出结构复杂,纤维流线连续,内部致密无缺陷的精密锻件。
其成型精度极高,后续仅需少量机械加工。
油压机提供了更平稳、可精确控制的压力和速度,是实现复杂构件近净成型,保证组织均匀性和性能一致性的关键。
它们生产的,是航空发动机涡轮盘,高性能传动齿轮等对疲劳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核心精密锻件。
支撑这两大压力机集群的,是配套的大型加热炉群、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以及庞大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
超过八千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材料和工艺,更要精通液压控制系统、模具设计和成型过程模拟。
他们监控着每一次锻压的温度-压力-时间曲线,确保工艺参数的绝对精确。
数万名高级操作工、模具工和维护技师,维系着这套复杂系统的精准运行。
在高级制造中心,水压机负责“大开大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塑造宏观筋骨;
而油压机则负责“精雕细琢”,实现“从有到优”的飞跃,成型精密内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