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太行山的蜕变(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现代重工业锻造不可或缺的两翼,
共同为“东山”体系锻造出从坦克装甲到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一切钢铁脊梁。
如果说高级制造中心,是力量的奔流,那么“精密”中心就是专注于微米的宇宙。
它占据着整个基地通风和防震条件最好的庞大洞库网络。
这里拥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精密机床、坐标镗床、高精度磨床和测量设备。
它们被分区安置,形成了一条条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线。
空气经过多层过滤,恒温恒湿,放眼望去,是无尽的机床阵列与灯海。
自动传送带在生产线之间蜿蜒,将毛坯送入,将精度达到微米的零件送出。
检测中心里,上千台光学比较仪、三坐标测量机和其他精密检测设备昼夜不停地工作,确保着每一个零件的绝对可靠。
近两万名工程师和技师负责着工艺编程、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
而超过五万名经过严格选拔和长期培训的高级技工,是这里的主角。
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凭手感判断切削液的微妙变化,能听出刀具磨损的细微声响。
这里实行的是“大师工作室”制度,由国宝级的老师傅带领数百人的团队,
专攻最核心、最复杂的部件,如航空发动机的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阀体、主燃油泵,以及雷达阵列的精密波导元件。
尖端制造中心是想象力与工程学碰撞的超级孵化器,由上百个独立且高度保密的研发-试制单元构成。
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中小型工厂,专注于一个特定方向:
新型航空发动机、实验性雷达、导弹导引头、高性能计算元件等等。
这里没有固定的生产线,布局随着项目快速调整。
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极端环境测试的部件,如高速离心机、低温罐等。
进行电磁兼容测试的屏蔽室,以及进行流体力学测试的小型风洞和水洞。
这里汇聚了基地内最富创造力的上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
他们以项目为核心,组成跨学科的“攻坚团”,从快速原型制造、到小批量试制和迭代测试,全部在内部完成。
密级总装中心,这是所有努力的终点,也是最高秘密的所在,一系列被重重山体和严密守卫隔开的终极组装洞库。
每个洞库都足以容纳并同时组装数十架先进战机、或十余辆最新型坦克、或数套完整的战略级雷达/导弹系统。
洞顶是高耸的桥式起重机网络,地下是密集的能源、液压和数据管线。
移动装配平台沿着轨道缓缓前行,在不同的工位上,由机械臂和人工协同,
将来自前三个中心的数十万个零件,精准地集成为一件件完整的战争艺术品。
数千名最顶尖的装配大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在此工作。
他们遵循着如同手术规程般的装配手册,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双重甚至三重校验。
总装完成后,产品将在洞库内专用的试车台、滑行道或电磁测试场进行初始测试,
合格后才会被允许离开这里,奔赴属于它们的战场。
这就是蜕变后的太行山,一个员工数以十万计,融合了极限力量、极致精度、无限创意和绝对可靠的超大型工业有机体。
它不再仅仅是兵工厂,而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能力的终极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国重器,皆出于此” 。
在这里,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的洪流,个体的技能支撑起体系的伟力,共同在这太行深处,铸造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