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自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就在中国军队由全面进攻转入战略休整与巩固的同时,

国际上对于这场东方战局剧变的反应,也如同投入激流的巨石,在全球范围内激荡起层层涟漪。

世界的目光,第一次如此复杂地聚焦于这片古老而坚韧的东方大陆。

在欧洲, 硝烟弥漫的废墟和仍在激烈交火的战线构成了主基调。

纳粹德国在经历了初期掠袭苏联的巨大成功后,其战争机器依旧高效而冷酷地运转着。

希特勒对远东盟友的挫败感到恼怒,但这并未动摇其核心战略。

在大西洋,德国凭借其与日本会师后稳固的“海洋动脉”,获得了更充足的资源,

其庞大的“狼群”潜艇部队正以更高的效率猎杀着盟军的运输船队,战况空前惨烈。

在北非的广袤沙漠,得到了充分补给和德日联合技术支持的隆美尔非洲军团,

与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集团军以及登陆的美军部队,正围绕着北非海岸线和苏伊士运河展开规模空前的装甲大战。

双方的坦克集群在沙海中咆哮碰撞,每一次交锋都消耗着海量的物资与生命。

而在西欧,尽管第二战场尚未开辟,

但盟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与德军依托德日雷达和防空技术构建的严密防空网进行着每日的殊死搏杀,

损失巨大却无法彻底撼动德意志的欧洲堡垒。

相较于这个投入了双方最主要力量和技术精华的主战场,

苏德战线在经历了德军那场毁灭性的“掠袭”与“收割”之后,已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

苏联失去了其欧洲部分的绝大部分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

残存的力量退缩至乌拉尔以东广袤而寒冷的土地上,进行着极其艰难且缓慢的重组。

它像一头被重创后蛰伏的巨兽,虽然依旧牵制着大量德军,但已暂时失去了主动影响战局的能力。

中国的胜利,在欧洲战场的指挥地图上,更像是一个遥远的、需要重新评估的变量,而非能立即改变战局的砝码。

柏林的宣传机器刻意淡化了东方的失利,转而大肆宣扬德军在东线的“辉煌战绩”和欧洲堡垒的“固若金汤”。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 战争的残酷以另一种形式展现。

美国,这个早已深陷全球战场的巨人,正与“超级日本”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海空较量。

双方数以百计的舰艇,包括数十艘航空母舰,在浩瀚的洋面上追逐厮杀,每一次接触都可能引发一场决定区域命运的海战。

上千艘潜艇如同幽灵般在水下游弋,猎杀着对方的运输线和落单战舰。

天空则被数万架战机所统治,争夺制空权的空战几乎每日都在上演。

美军的伤亡数字早已突破百万,国内承受着巨大的战争压力。

日本虽然在中国大陆遭受重创,但其联合舰队主力依然强大,

依托遍布太平洋的岛屿基地和依然强大的航空兵,依旧给美军带来了惨烈的消耗。

因此,中国战场的光复,对华盛顿而言,不啻于一剂强心针。

它证明了日本陆军并非不可战胜,极大地缓解了美军在太平洋地面作战和保卫澳大利亚方面的潜在压力。

美国的报刊杂志用头版头条欢呼“东方巨人的觉醒”,将中国士兵在收复的武汉、长沙街头欢呼的照片传遍全国。

然而,在这种公开的欢呼背后,五角大楼的战略评估却异常冷静。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退守沿海和东北的日军,

凭借其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和依然可观的海空支援,将成为更难啃的骨头。

中国的胜利值得庆祝,但远未到放松的时刻。

英国的唐宁街发表了措辞严谨的贺电,但难掩失落。

在东南亚被日军打得丢盔卸甲的大英帝国,面对一个即将主导东亚事务的强大中国,心态复杂。

他们尤其担心香港、马来亚等殖民地的未来。

法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莫斯科对于中国的胜利,心情极为复杂。

一方面,这确保了日本关东军无法轻易西调,为苏联保留了至关重要的远东缓冲地带;

另一方面,一个凭借自身力量迅速崛起的、可能与莫斯科渐行渐远的邻居,也让克里姆林宫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

塔斯社的贺电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但现实的外交动作却显得谨慎而保留。

至于日本本土,则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震惊和失败的阴霾中。

中国战场的大规模溃败,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的耻辱。

军部内部争吵激烈,追究责任和调整战略的声音并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