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铁血新政(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当司马家族的田契在洛阳太庙前焚起青烟时,河北豪强的弩箭正射穿督粮官的胸膛——司马懿提着那颗头颅走进世家宴厅,将血滴进新铸的曲辕犁模型:“诸公,是跟着犁头翻土还是变成土里的肥料?”

---

洛阳,太尉府密室。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凝重的面孔。在座的皆是司马氏核心人物:司马懿之弟司马孚,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以及几位族老。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不解。

司马懿环视族人,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今日召诸位前来,只为一事:我司马氏,需率先献出部分田产、荫户,配合朝廷即将推行之新政。”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

“兄长!”司马孚首先按捺不住,“此事……此事岂非自断臂膀?田产、荫户乃家族根基所在!岂可轻言献出?且我司马氏乃士族领袖,若行此事,如何向依附于我的众多世家交代?” 他脸上满是痛心与困惑。

司马师眉头紧锁,虽未直言,但眼神中也充满了疑虑。司马昭更是忍不住道:“父亲!新政清查田亩,抑制豪强,此乃掘我士族之根啊!诸葛亮行此策,因其起于微末,无需顾忌。我司马氏乃河内名门,世代簪缨,岂能效仿那村夫行径?”

几位族老也纷纷附和,言语间皆是对新政的抵触与对家族利益的担忧。

司马懿内心:一群蠢材!只见眼前寸土,不见将来社稷!家族根基?若大魏倾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司马氏纵有万顷良田,百万荫户,也不过是诸葛亮砧板上的鱼肉!如今唯有壮士断腕,引领新政,方能重聚国力,保住这江山,也才能真正保住我司马氏的长远富贵!

司马懿猛地一拍案几,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愚不可及!”

密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他的气势所慑。

“尔等以为,我司马懿愿意将到手的肥肉吐出去吗?”司马懿声音冰冷,“然今之势,乃生死存亡之秋!诸葛亮新政二十载,国力已数倍于我!此番北伐,其粮草之足,兵员之广,器械之利,尔等还未看明白吗?若非其国力支撑,诸葛亮焉能如此纵横驰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继续固守旧土,与国争利,则国库日益空虚,百姓离心离德,士卒无粮无饷!待蜀军再次兵临城下,靠尔等家中那些田亩私兵,能挡得住诸葛亮的霹雳营和虎狼之师吗?届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转过身,盯着司马师、司马昭,一字一顿道:“权力,不止来自于土地和人口,更来自于对大局的掌控,对国力的重塑!今日我司马氏带头献田,看似损失,实则是向陛下、向天下表明我司马懿公忠体国、力挽狂澜之决心!是以退为进,将新政的主导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我司马氏才能超越一家一姓之私,真正与这大魏国运绑定,成为不可或缺的擎天之柱!此乃舍小利而谋大局!”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司马孚、司马师等人心头。他们从家族私利的窠臼中惊醒,开始从更宏观的层面思考问题。

司马师率先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与决绝,躬身道:“父亲深谋远虑,孩儿明白了!司马师愿带头清点家中田亩、荫户,悉数报于官府,绝无隐匿!”

司马昭虽仍觉肉痛,但见兄长如此,也只得咬牙道:“昭……亦听从父亲安排!”

司马孚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趋,无力挽回,颓然道:“既是为家族长远计,为社稷安危计……老夫……也无异议。”

族老们见核心人物均已表态,也只能纷纷附和。

数日后,一场颇具象征意义的仪式在洛阳太庙前举行。在皇帝曹芳和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司马懿亲自率领司马家族核心成员,将一大箱代表着家族部分田产和荫户的契约文书,当众投入熊熊烈火之中!青烟袅袅,直上云霄。

司马懿面向百官,声音沉痛而慷慨:“国家危难,皆因积弊已久!豪强兼并,国库空虚,此乃亡国之兆也!老夫深受国恩,岂能坐视?今带头献田,以示革新之志!望诸公以社稷为重,共克时艰!”

此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魏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太尉带头“割肉”,谁还敢明目张胆地反对新政?司马懿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推行新政的决心,也堵住了绝大多数人的嘴。

有了司马家族的“表率”,以及司马懿绝对的权势威慑,新政的框架迅速搭建起来。以蒋济领衔,组建“度支曹”,负责全国田亩清查、税赋改革;以高柔主持,设立“考功曹”,负责官员考核与人才选拔;王观则督造“利器监”,全力仿制、研发军械,尤其是火器。

然而,千年积弊,岂是轻易能够革除?新政的推行,遇到了来自地方豪强、士族门阀乃至执行官员内部的巨大阻力。

河北,邺城。

督粮官李丰,手持度支曹文书,带着一队兵卒,来到当地最大的豪强崔琰族弟崔林的庄园,要求清查田亩,登记荫户。

崔林仗着家族势力,根本不将这位小小的督粮官放在眼里,冷笑道:“哪里来的猢狲,也敢查我崔家的田?司马太尉自家的事,我管不着,但我崔家世代居住于此,田产皆是祖上所传,有何可查?滚出去!”

李丰据理力争,出示公文。崔林恼羞成怒,竟暗示庄客动手。混乱中,一支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冷箭,精准地射穿了李丰的胸膛!督粮官当场毙命,随行兵卒溃散。

消息传回洛阳,朝野哗然。这是对新政、对司马懿权威的公然挑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