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庞统也收拾好摊开的帛书卷轴,好奇地凑过来想听主公会给诸葛川取什么表字。

刘备环视三人,陷入深思。

只见他神色之郑重,竟比先前对张松许下"君不负备,备必不负君"的诺言时更为肃穆。

这份慎重在诸葛川看来实属正常。

古人对名与字的讲究可谓极深。

不论取名还是取字,都有特定的规矩与内涵。

民间素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说法。

简而言之:名用于区分个体,字则彰显品德。

二者功能各异,但又相辅相成。

譬如他今日见过的张将军。

"张飞"之"飞"为名,"翼德"为字,正是对"飞"的诠释——振翅翱翔之德。

再如唐代诗豪白居易,表字乐天。

"居易"是因,"乐天"为果——唯安居方能乐天知命。

亦有仿效古人的表字,如"士则思贤师亮"等。

还有寄寓长辈期许的,如祈愿康健的"温叟",祝福平安的"乐安"等。

最为常见的当属以伯仲叔季排行配单字的表字形制。

刘备突然拍案而起,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贤侄名为川儿,川儿者,超凡脱俗之人也!"

"可为致!"

"然'致'字隐含避世之意,非我所愿。"

"故取其谐音——治!"

"取其奋发有为之意。"

他目光灼灼地望向两兄弟:"汝为孔明长子,当称伯。"

"因此!"

"吾为汝取字......伯治如何?"

"诸葛伯治,今后便是汝之表字。"

刘备字字铿锵,既确立了诸葛川长子身份,更寄托了对他的殷切期望。

这一刻,诸葛川心潮澎湃。

伯治!

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的名字吗?

感觉......

甚好!!!

他毫不犹豫地向刘备郑重行礼:"伯治谢伯父赐字!"

随即又向诸葛亮和庞统恭敬行礼:

"伯治拜见父亲!"

"伯治拜见叔父。"

月光如水,庭院静谧。

三人看着自称"伯治"的少年,赞许地点头。

赐字插曲过后,刘备正色问道:

"诸位如何看待今日之事?"

刘备送别张松后并未返回歇息,而是特意折返,自有其深意。

庞统率先开口谏言:

"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待张松返益州向刘璋求援后..."

"我军可效法晋献公假途伐虢之计。"

这番话意图昭然——明为讨伐张鲁,实则谋取益州。虽失仁义,却是最迅捷之法。

即便诸葛川身为穿越者,内心亦认同此策。他更想起史书所载:刘备入川时,刘璋曾亲赴涪城犒军。若当时刘备果决行事,本可效仿鸿门宴一举擒获刘璋众人。可惜当年庞统再三进言,仍因主公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

诸葛川观察刘备神色,果见其听闻庞统激进之策后眉头紧锁。

"孔明以为如何?"

刘备未置可否,转而询问沉默的诸葛亮。

诸葛亮暗自叹息。相处日久,他深知主公又陷入妇人之仁。其实他内心更赞同庞统速取西川之策——成王败寇,本就是霸业常态。但既然主公垂询,只得答道:

"禀主公!"

"照在下看来,主公大可率军助刘璋平定张鲁之乱,待此事了结,声望遍及西蜀之际..."

"那时刘璋必会心生猜忌,做出不义之举。"

"既是他先负主公,主公便可后发制人。"

"加之张松、孟达等人在内接应,只要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夺取益州易如反掌。"

诸葛亮提出了另一番见解。

虽是有些欲盖弥彰之嫌,倒也勉强保全了刘备的仁德之名。

对此诸葛川虽不甚认同,却也觉得无伤大雅。

若一切顺利,按此计行事确有六七分胜算。

然。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最终事态发展并不顺遂。

张松密谋败露,刘璋抢先对刘备用兵。

这才有了后来庞统命丧落凤坡,诸葛亮赵云火速驰援之事。

但令诸葛川意外的是,刘备对这个提议仍未表态,始终作沉思状。

起初他颇为不解,以为是主公在权衡得失。

直到他注意到庞统平静表情下暗藏的紧张,才恍然大悟——刘备并非犹豫不决,而是顾及庞统感受。

这就是汉昭烈的驭下之道么?

诸葛川不由会心一笑。

恰在此时,耳畔传来刘备的声音:

"伯治!"

"你如何看待令尊与士元二人的建议?"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庞统的目光齐刷刷落在诸葛川身上。

庞统眼中更是暗含期待。

而这位少年当事人此刻却满心惊诧。

他万没想到。

刘备竟会让他这个弱冠少年参与军国大事,征询取蜀之策。

夜色如墨,灯芯在油盏中摇曳,偶尔迸出几 ** 星。

房内气息凝滞。

刘备、诸葛亮、庞统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那个锋芒乍现的少年身上。

此刻的诸葛川褪去了白日的温雅持重,眉宇间尽是锐气。他迎着众人视线,朗声道:"父亲与庞叔父之策,侄儿以为俱非上选!"

短暂的沉默。

刘备捻须轻笑:"好个'俱非上选'!"

"伯治但说无妨,"他眼中闪过追忆之色,"纵使惊世骇俗,我与汝父、汝叔父亦不会以言罪人。"

诸葛川当即拱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