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主公过誉了!"诸葛亮连忙谦辞,"犬子哪当得起如此评价。臣只盼他助主公 ** 汉室后,能随臣回南阳种种地、修修草庐便心满意足了。"
刘备闻言摇头:"孔明啊,莫非在你眼中,刘某就是这般刻薄之人?"说着眼中掠过一丝黯然,"可惜当年南渡时小女被曹军掳去,否则定要让伯治做我的东床快婿。"
**
此前刘备对诸葛川的看重,或许还有诸葛亮的缘故。
但此刻——
听完诸葛川这番超越卧龙、凤雏的伐蜀之策后,刘备的欣赏已与诸葛亮无关。
他是真心认可诸葛川,决意拉拢这位后辈。
绝非表面客套。
“主公所言极是,是亮思虑不周。”诸葛亮苦笑着应下刘备的“责备”。
庞统则直率得多。
趁刘备与诸葛亮未留意,他冲诸葛川眨了眨眼,满脸幸灾乐祸——
像是揶揄:“好小子,差点当上主公的女婿!”
可惜他那张“独特”的面容,配上挤眼的动作,着实令人毛骨悚然。
好在诸葛川自幼与他相熟,早已见怪不怪。
换作旁人,怕是要吓得失态。
堂中,诸葛川对庞统的调侃视若无睹。
他亦未沉溺于刘备的赞誉。
待二人话音落下,他再度语惊四座——
“伯父以为侄儿言尽于此?”
“方才所谈仅是伐蜀之计,而安蜀之策……”
“尚未道出。”
“不知伯父可愿再听?”
说罢,他望向窗外——
夜色已深,万籁俱寂。
话音回荡堂内,清晰可闻。
**(刘备岂会无暇?!
刘备心中巴不得立刻回答诸葛川的问题。
别说是此时才刚过三更。
就算此刻要与诸葛川畅谈益州三天三夜,他也一百个情愿。
然而——
话到嘴边,他终究还是迟疑道:"伯治,现在谈及安定益州的方略,会不会早了些?"
"毕竟……"
他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这益州,眼下可还没到咱们手里呢。"
刘备向来务实。
对于诸葛川所说的攻取益州后的治理之策,他虽有兴趣,但说实话……
这份兴趣并不算大。
诸葛川察言观色,当即明白伯父会错了意。
"伯父,您莫非以为侄儿说的安蜀之策,是指夺得益州后如何治理?"
他含笑反问。
"不然呢?"
刘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话刚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问了个蠢问题。
短短一夜间,他已记不清被这侄儿惊到第几回了,只得无奈摆手:"伯治贤侄,有话不妨直说。"
"别跟伯父绕弯子。"
"否则——"
他故作狠色,"信不信我这就把你议论云长心高气傲的事告诉他?"
这还带威胁的?
诸葛川露出委屈神色,只得点头:"好罢,既然伯父发话,侄儿便直言了。"
"不过——"
他转向诸葛亮和庞统,"若说错了什么,还请父亲与庞叔父及时指正。"
诸葛川精心铺垫后,正色回应:"伯父容禀,小侄所言'安'字,非指治政 ** 之道。"
"益州治理有家父、庞叔父及孙公佑、简宪和诸位先生坐镇,更有张松、**等才俊相助。"
"此中任何一位的治国之能,皆胜小侄十倍有余。"
"在诸位大贤面前,小侄岂敢班门弄斧。"
这番谦辞虽含自贬之意,却是不争事实。即便身为穿越者,他亦不敢妄言能在文治领域超越这些当世能臣。
席间刘备闻言颔首,目露赞许。在他看来,怀才不傲方堪大任。若此子能持守此心,将来成就恐非止于将才,而是……
——统领三军的帅才!
恍然间,刘备仿佛在青衫少年身上,窥见了当年赤壁之战时周郎挥斥方遒的英姿。
"伯治既非指益州治理,"刘备不由追问,"这'安'字究竟作何解?莫非别有深意?"
诸葛川展颜一笑:"确如伯父所料。"
"您方才所虑乃取蜀后政务,而小侄所言'安'——"
他忽将语调转为沉凝:"乃是伐蜀之前的'军心安',更是..."
"高枕无忧之'安'!"
话音方落,不仅刘备神情怔忡,连庞统亦露出思索之色:"小川儿之意莫不是..."
"难道我们在伐蜀之前,还得先和北边的曹军干一场?"
"并非叔父有意抬高敌人,实在是镇守襄阳的文聘、曹仁都不是好对付的。"
"此二人最擅防守,若想攻取必付出惨重代价。"
诸葛亮虽不像庞统那样直接质疑诸葛川,却也轻声劝道:
"伯治,用兵之道需三思。"
说罢便不再多言。
诸葛川听罢再次摇头:
"非也!"
"父亲、庞叔父容禀,我说的军谋并非要在襄阳与文聘、曹仁交战。"
"而是......"
他将手臂高高抬起指向北方:
"要在更北面。"
"今年秋天在关中司隶一带,甚至直抵长安城下与曹操决战!"
在北方长安城下决战?
刘备听到这番惊人之语,几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这位侄儿当真敢想。
若说在襄阳与文聘、曹仁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