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最新章节。
"大喜的日子,大秦的丞相和国尉当众争执,成何体统?"秦王缓步走来。
王绾和尉缭连忙请罪。
"说说吧,所为何事?"
"臣有本奏!"
"臣有本奏!"
两人同时开口,互不相让。
"国尉先说。"
"王上,臣有一事不明,可否请王上明示?"
"讲。"
"如今大秦疆域万里,子民千万,如此庞大的帝国该用何种制度治理?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
"嗯,国尉所言极是。既然你提出此事,想必已有想法,但说无妨!"
"臣冒昧进言,当延续我秦国之制。王上加尊天子尊号,天下划分可沿用六国旧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大者为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皆由王上任命,确保咸阳政令通达四海,天下臣民无不俯首听命!"
"荒谬!尉缭大人此言简直有辱圣贤!"
尉缭话音刚落,以儒家为首的博士们立刻群起攻之。
"王上,臣等以为大秦既遵从五德始终之说,就该顺应天意民心,方能万世长存!
遵循古制,重视礼法,方是国家根本。若一味否定传统,岂不让百姓无所适从,天下失去依归?
当分封藩王作为大秦屏障,以藩卫京,方能确保咸阳安稳,江山永固!"
"哈哈哈,真是一群迂腐的书呆子!"
此时秦王已高坐主位,含笑看着几位重臣争辩。
对于自己亲手提拔的这两位肱骨之臣,秦王充满信心。眼下,正是他们各展所长之时。
......
殿堂内,编钟之声悠扬回荡。
中国古代青铜乐钟的辉煌
中国汉族自古便创造了庞大的打击乐器体系,其中编钟在周代兴起,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达到鼎盛。中国是全球最早制作和使用乐钟的文明古国。
出土于战国的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钟架长达748厘米,高265厘米,由六十五件钟体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于曲尺形铜木框架上。最大的钟体高达152.3厘米,重逾203.6公斤。
这套编钟运用了浑铸、分铸、铜焊、错金等复杂工艺,并辅以圆雕、浮雕、阴刻及彩绘装饰。其音律尤为卓越——每钟可击出三度音阶的双音,十二半音完备,支持旋宫转调。音列以现代C大调为基础,可演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重现颠覆了世界音乐史认知,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音律最完整的编钟,更展现了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与青铜铸造的巅峰成就,对考古学、历史学及科技史等领域影响深远。
---
朝堂之争:分封制之辩
“迂腐!当真迂腐!”李斯拂袖而出,立于殿中。
“效仿古制古礼无过,却与我大秦格格不入!诸位莫非忘了,周室五百年乱局从何而起?”他目视群臣,声震殿宇,“我大秦铁骑百年征伐,方有今日一统。若因尔等空谈而倾覆,纵使血溅九阶,李斯也绝不容山河再裂!”
“廷尉此言壮阔,却不知是否敢作敢当?”有人讥讽道。
“分封诸侯乃圣王旧制,陛下与宗室共治天下,以藩屏护秦疆,何愁国祚不永?”
“正是!分封方显霸主胸襟,与万民共享江山,此乃......”
话音未落,丞相王绾已躬身进谏:“臣请行宗法分封——陛下为天下大宗,诸侯为小宗。如此 hierarchy 井然,方保大秦万世基业。”
秦王眉头紧锁。连丞相竟也......
“荒谬!”尉缭突然大笑,“丞相梦中呓语乎?”
王绾冷然:“尉缭大人何不明言?”
“好!诸公可记得‘周郑交质’?”尉缭厉声道,“郑庄公受周王器重,却反噬王室!胁迫天子交换人质,使君臣尊卑荡然无存——”
李斯立即接应:“确凿!周室衰微正始于分封之祸。天子威仪尚被践踏,分封之利何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太子林即位为周桓王。新君延续先王政令,仍命虢公执掌朝政。郑庄公心怀怨愤,竟率军进犯成周,强收王畿谷物,以此向桓王 。
桓王震怒,亲率陈、蔡、虢、卫联军讨伐郑国。两军会战于繻葛,王师大败。此役之后,周室威严尽失,诸侯纷起争霸,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百余载。
"丞相口口声声说分封可保稳定,这就是你所谓的天子威仪?"
"西周立国八百余年,倒有五百载陷于战乱。莫非丞相欲使我大秦重蹈覆辙?"
"李斯!休要危言耸听!"王绾面红耳赤地驳斥:"我大秦虎狼之师岂是周室孱兵可比?这江山本就是靠铁血打下来的!"
李斯冷笑道:"战乱方歇又要重启封国?莫非我大秦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竟是白费功夫?"
淳于越见状上前解围:"廷尉所言不过诡辩,诸公不必理会。"
"好个'诡辩'!"李斯反唇相讥:"那请淳于先生说说您的高见?"
"荀子曾言治国当礼法并重。尔等离经叛道,置圣贤教诲于不顾,可对得起师门训导?"
李斯闻言大笑:"商汤贤相伊尹出身耕奴,太公望曾垂钓渭水。这些济世之才,何曾终日埋首竹简?"
"尔等腐儒五谷不分,却敢妄议朝政。当年饥民遍野时,可有人说过'何不食肉糜'?"说到激愤处,李斯厉声道:"先师教导'制天命而用之'。凡是利国之事,我李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大秦宴席之上,李斯骤然起身,声若洪钟:
"纵使前方是刀山火海,只要有害于秦国,李某也必当挺身阻止!"
"既然诸位谈起儒者,今日便与各位好好分辨。世间儒者,岂非有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尽忠报国,持守正道痛斥奸佞,既能造福当世,又可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