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引路的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那封发往共富学院筹备组的回信,沈昭岐只写了寥寥数百字,却字字千钧。

他婉拒了院长一职,理由简单得近乎朴素:他是一个引路的人,但路,必须由更多人自己走出来。

信的末尾,他没有留下任何祝福或期许,只附上了三条建议,像是三个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整个体系的涟漪。

第一,设立“青年助农创新基金”,不问出身,不设门槛,只看方案是否能真正解决一个村庄,哪怕只是一户农人的实际问题。

第二,建立“危机响应轮值制”,由各地的合作社负责人轮流担任总协调,确保任何地方出现滞销或天灾时,整个共富网络能像一个活的生命体一样,迅速调动资源,自我修复。

第三,每年举办“沉默者论坛”,不请专家,不请官员,唯一的登台资格,是“从未在任何镜头前说过话”,让那些田埂间的种植户、深夜里的分拣工、奔波在路上的物流司机,成为真正的主角。

秦知语是在凌晨三点收到这封邮件的。

她一字一句地读完,沉默了许久,然后拨通了财务总监的电话,声音里没有一丝睡意,只有不容置疑的决断:“以共富集团的名义,向‘青年助农创新基金’注入第一笔启动资金,一千五百万。”

电话那头的财务总监愣了一下,这个数字很奇怪,不成整数,也不符合任何预算规划。

秦知语没有解释,只说:“就这个数字,对应他消失的十五年。每一天,都算数。”

一周后,共富学院的启动仪式照常举行,但院长的席位被空了出来。

秦知语亲自上台,宣布了沈昭岐的三条建议将作为学院成立后的首要章程,并当场公布了那笔一千五百万的基金。

面对台下无数闪烁的镁光灯和惊愕的目光,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天,我们不纪念某一个人,因为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期待救世主。我们纪念的,是一种可能——一种每一个微小的、沉默的、曾被抹除的声音,都将有机会被听见、被尊重的可能。”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

这股浪潮还未平息,另一场风暴已在暗中酝酿。

林晚的监测系统发出刺耳的警报。

在北方某省的一个试点县,当地主管部门正大张旗鼓地推广“昭品模式”,却强制所有农户必须统一安装并使用一款由政府指定企业开发的App。

所有数据、交易、物流信息全部汇入一个不透明的中心化平台。

这套操作,名为“共治”,实为借着高效管理的名义,行数字集权之实,试图将农户刚刚获得的定价权与话语权,重新收回笼中。

“他们学了皮毛,却把灵魂丢了。”林晚眼神冰冷,立刻拨通了周执的电话。

一场无声的反击战在七十二小时内全面展开。

没有媒体曝光,没有舆论施压。

林晚和周执启动了早已备好的“反向审计机制”。

通过加密渠道,他们联系上当地几位敢于发声的农户带头人,指导他们如何自发组建监督小组。

一部部最普通的智能手机,成了最锐利的武器。

农户们将动员会议的现场录音、要求强制安装App的红头文件、以及那份霸王条款般的合作合同,全部扫描上传至一条公共区块链。

每一份证据都附有时间戳和数字签名,不可篡改,永久存证。

七十二小时后,一条完整的、足以将所有谎言撕碎的证据链,被匿名发送至该省最高监察部门的公开邮箱。

压力瞬间传导至末端。

面对铁证,试点县的主管部门再也无法狡辩,被迫叫停项目,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方案。

事后,林晚在内部复盘会议上,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昭品模式的核心,是选择的权利。制度不怕慢,怕的是有人假装高效地剥夺这种选择。记住,我们的技术,永远要站在鸡蛋这一边。”

这场风波,也让周执意识到,仅靠商业模式的自我约束远远不够。

他加快了推动《乡村共治促进条例》立法的进程。

经过数月的奔走与博弈,条例终于正式列入地方性法规的目录。

签字仪式的前一夜,万籁俱寂,周执却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来自沈昭岐。

电话里的声音有些遥远,夹杂着山村夜晚的风声。

沈昭岐只说了一句话:“周执,别让法律变成新的高墙。”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周执所有的思绪。

他彻夜未眠,在法规的最后一章附则里,亲手加入了一条颠覆性的条款——“动态修订条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