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上线用户(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他们的文案只有一句话:“我也在这里。”

事件的影响力,最终抵达了权力中枢。

最高议事厅内,一场关于《乡村数字权益保障条例》的补充条款审议会正在进行。

推动者,是被称为“数字时代最后的人文主义者”的周执。

反对的声音很激烈。

“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公共信道是有限的,凭什么要为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买单?”一位议员质问道。

周执没有辩驳。他走到台前,请求播放一段影像。

议事厅巨大的屏幕上,出现了张守田那张布满风霜的脸。

四十三分钟的静默,在绝对安静的会场里,被无限放大。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国家最擅长言辞和表达的精英,他们第一次,被迫去“聆听”一段彻底的沉默。

当老人那句轻微的低语响起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这不是故障,”周执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也不是浪费。这是一个人在确认自身存在时,最纯粹的自由。我们斥巨资搭建了覆盖全国的网络,如果它只能传递喧嚣,而容不下一丝沉默,那我们搭建的就不是桥梁,而是牢笼。”

他环视全场,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提议,将‘单向输出权’写入条例。即,任何公民,都有权在无明确受众的情况下,使用公共传播渠道进行信息输出,且该行为不得被定义为资源浪费。”

表决器上的绿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

补充条款,通过。

那天,恰逢一个特殊的日子——十五年前因言获罪,被全网封杀的天才音乐人沈昭岐,雪藏期满整十年。

只是,早已无人记得。

这场由一个老人的沉默引发的变革,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不断扩散。

年轻的程序员小柯,从“静默见证”和“单向输出权”中获得了灵感。

他辞掉大厂的工作,用全部积蓄开发了一款名为“离线广播盒”的简易设备。

它像个老式收音机,无需联网,内置太阳能充电板和一个硕大的物理录音开关。

录制的内容会储存在本地,按照设定时间,通过自带的微型喇叭播放出来。

首批五百台设备,被他亲自送往了青藏高原的偏远牧区。

附带的说明书,只有一行字:“你想说,就说。”

后台传回的使用记录,没有一句豪言壮语。

被录下次数最多的,是那些揉碎在日子里的家常话。

“今天宰了只羊,等你回来吃。”

“阿娃考上县中学了,我高兴,没敢打电话给你,怕你分心。”

“风又大了,草场的栅栏得修了。”

与此同时,长白山的深处,一座早已废弃的气象站里,一个身影正对着炉火。

沈昭岐,那个被时代遗忘了十年的名字,如今胡子拉碴,眼神却比山巅的星星还要亮。

夜里,绚烂的极光在天幕上流转,如同无声的交响乐。

他取出一个老旧的卡带录音机,按下录音键。

他没有唱歌,也没有说话。

只是将录音机放在窗边,录下了风穿过破损屋梁的呼啸,炉火燃烧的噼啪,和他自己平稳悠长的呼吸。

最后,当磁带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凑近录音机,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低语了一句:

“我说完了,轮到你们。”

他将这盘磁带,放入门口一个自制的木箱里,箱子上贴着一张纸条:“留给下一个路过这里的人。”

第二天,新雪悄然而至,一夜之间封住了下山的所有道路。

那盘录音带,静静地躺在木箱中,等待着一个未知的聆听者,或许永远也等不到。

春雪初融,秦知语清晨照例查看全国热力图。

她忽然注意到,那个代表长白山脉深处的节点,那个灰白了数月之久的盲区,此刻竟微弱地亮了起来,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代表着模拟信号源的淡蓝色光点。

数据显示,有人正在播放一段老旧的磁带录音。

她有权限点开,去探究那段风雪中的声音究竟是什么。

但她没有。

她只是凝视着那个孤独的光点片刻,随即伸手,在系统里将该站点标记为“常态开放”。

这是《乡村数字权益保障条例》通过后,她第一次使用这个新权限。

转身的瞬间,办公室的窗外,一缕久违的阳光刺破云层,照在庭院里那棵老枇杷树上。

积雪融化,露出下面蓄势待发的新芽,像一支支蘸饱了墨,等待着被握住的笔。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一条系统消息推送:本年度“青年助农创新基金”申报材料初审完毕。

数据显示,在所有提交的申请中,手写信件的数量,首次超过了标准化的电子文档。

秦知语的目光越过手机屏幕,望向窗外那片生机勃勃的春色,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

或许,真正需要被听见的,从来都不是声音。

她不知道,在她将那个长白山节点标记为“常态开放”的同一时刻,一队装备精良、神情肃穆的特殊勘探队员,正驱车驶向那片被大雪封锁的山脉。

他们的任务指令高度保密,唯一可以确定的目标,就是那座废弃的气象站。